李新社
摘 要:家庭農場是現代社會一種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大力推廣家庭農場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農場克服了大集體管理和小農經濟的缺陷,也有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其積極投身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本文就家庭農場推廣對農村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家庭農場;推廣;農村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46
1 家庭農場推廣的意義
所謂家庭農場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在現代社會,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要應對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問題,亟需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從事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農業生產,保留了農戶家庭經營的內核,堅持了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符合農業生產特點,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
2 家庭農場推廣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 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面對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和外出打工這2個選擇上徘徊。目前農業生產收入較低,他們更愿意選擇外出打工,這必然會造成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得農業荒廢。而家庭農場的出現恰好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問題。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家庭農場的開展需要許多人參與,推廣家庭農場,可以為農村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更多的農民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從而搞活農村經濟。
2.2 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
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道路上,實現農業的集約化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以往,農民對農業生產沒有抱有太多的熱情,認為農業生產遠沒有外出打工的收入多,從而造成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而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大力推廣家庭農場,可以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將土地承包給家庭農場,實現大范圍、規劃性的種植、生產。家庭農場的經營方式和渠道更廣,有助于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其可以整合相應的農機具,眾所周知,小農經營一般沒有太高的農機具使用率,而家庭農場是規模化的種植、生產,在這種大面積的生種植、生產模式下,農機具使用率得到了提高,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更好發展。
2.3 推動農業商品化進程
就目前來看,我國除了那些農業生產基地外,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都是自給自足,必然會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資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而家庭農場的出現有效地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家庭農場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生產、經營,滿足農民生活需求,農民就可以將多出的糧食、經濟作物對外銷售,從而推動農業商品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
2.4 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
隨著家庭農場的出現,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家庭農產出現前,農業生產主要以小戶種植為主,而且管理比較松散,再加上勞動力的不足,容易造成耕地荒蕪,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管理就成為了空話。而家庭農場的出現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了保障。推廣家庭農場,農業管理程序都比較詳細,在有規章制度的經營管理模式下,農業生產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 推進家庭農場發展對策
3.1 細化標準,規范市場準入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環境實際情況,按區域及行業不同制定標準,對不同類型家庭農場的規模、性質等予以規范,明確認定標準、登記辦法。在后續監管中加強行政指導,支持發展特色農業,盡快為家庭農場量身打造適合其發展壯大轉型升級的長遠發展模式。
3.2 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
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將給予家庭農場的各項補貼政策落實到位,從而鼓勵促進土地流轉,將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有機結合起來,制定統一的稅收、用地、保險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家庭農場發展壯大,把家庭農場發展成為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經營主體。
3.3 凝聚合力,強化服務保障
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和溝通,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指導,簡化家庭農場辦理工商、稅務登記等手續、創新家庭農場抵押貸款方式、提供農業政策性保險服務、優化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等,形成合力,為家庭農場的數量增加、規模增大、收入增效提供堅實保障。
4 結語
家庭農場的出現符合了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農場實現了規劃化種植、生產、經營,在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推廣家庭農場有助于推動農業商品化進程,改變農村經濟面貌,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小康社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