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陳萌
摘 要:網絡借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超前消費的重要籌資渠道,但由于大學生尚未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責任感低、自我保護意識差等原因,使大學生信息資料泄露、輕生、裸貸、盜竊等觸及道德底線甚至碰觸法律的事件頻發。因此,本文以某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情況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大學生網絡借貸的現狀與原因展開調查,發現當前網絡借貸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從學生、家長、學校、政府四個層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借貸 消費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014-03
網絡借貸是在2014年后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依托網絡平臺實現借貸雙方進行交易的新興金融模式。它以低成本、快捷、方便的形式迅速獲得龐大的用戶市場,在彌補我國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促進資金流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大學生作為消費欲望強勁,收入來源單一、資金儲備較少的群體,自然成為網絡借貸公司的主要銷售對象之一,但由于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差、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責任感較低等因素。近幾年頻繁爆出大學生因網絡信貸債臺高筑輕生自殺、大學生裸貸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的秩序穩定,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因此,研究大學生網絡借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 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調查對象:根據某高校專業構成,按專業和年級按照比例分層隨機抽取300名本科生,收回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男生118人,占比為41.26%,女生168人,占比58.74%,男女比例為1∶1.43;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138人,占比為48.3%;沒有使用過的為148人,占比為51.7%。
在被調查對象中,月生活水平800元以下的學生數占比18.18%,800~1000元的學生占比45.45%,1000~1200元的學生占比為24.48%,1200元以上的學生占比11.89%。
調查方法主要采用分層比例抽樣法,根據各種專業的學生人數按照比例隨機抽取研究對象。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女生網絡貸款的頻率高于男生,集中在每月1~3次,但是數額較低;生活費用越高需貸款的頻率越高;學生還款的來源單一,以父母、親人支持為主。
2.1.1 使用頻率特點
女生平均每月使用網絡信貸頻次為0的占比為27.6%,使用頻次為1~3次的占比66.4%,頻次為4~6次的占比為6%,7次以上的為0;男生平均每月使用網絡信貸頻次為0的占比為57.6%,使用頻次為1~3次的占比35.6%,使用頻次為4~6次的占比1.7%,使用7次以上的占比為5.1%。女生使用信貸平臺的人數較多,主要集中在1~3次,而男生使用借貸平臺的人數較女生少,主要集中在1~3次和7次以上。
網絡借貸門檻低,其高效、便捷的運作方式極大地滿足了資金匱乏的大學生的消費欲望,網絡借貸在高校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男女生進行網絡借貸的頻次比較中發現,女生使用網絡信貸的人數超過男生成為網絡信貸的主力軍。但他們的頻次相對較低,數額不是很大,風險相對偏小,男生盡管使用人數偏少,但是相對集中,貸款頻次超過7次以上的有60人,且數額相對女生較大一些。
2.1.2 生活費水平與使用平臺頻率的關系
月生活費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同學,每月不使用網絡信貸平臺的占比為23.6%,使用1~3次的占比為52.8%;月生活費水平在800~1000元之間的同學,每月不使用網絡信貸平臺的占比為15.3%,使用1~3次的占比為42.4%;月生活費在1000~1200元之間的同學,每月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頻次在1~3次及以上,且主要集中在4~6次;月生活費在1200元以上的同學,每月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頻率在4~6次及以上。
由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月消費水平與使用網絡借貸的頻次成正相關,月消費水平越高,網絡借貸的頻次越高。高頻率的借貸消費,很容易誘發財務危機。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大學生缺乏社會認知能力、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風險防范意識。盡管大學生的生理年齡已近成熟,但是其思想還遠未達到成人的思考能力,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敢于嘗試,但同時對各類新興事物的風險缺乏全面、客觀的判斷。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觀念的逐漸轉變,信用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模式逐漸獲得大眾認可,特別是新生代90后大學生的認可,智能電子設備、旅游及購物、文化消費等消費熱點逐步涌現,獵奇心強的大學生群體更愿意嘗試新事物,進行超前消費。
2.2 大學生網絡借貸平臺的使用情況
通過調查該校大學生網絡借貸平臺的使用情況,總體呈現以下特點: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大多數都沒有對網絡借貸平臺有深入的了解;雖然多數大學生會選擇比較正規的網絡借貸消費平臺進行消費,但仍然有極少數的人會選擇不正規的民間網絡借貸平臺;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大多數不愿意通過依靠別人進行償還,而是選擇打工或節約生活費等方式還貸。
2.2.1 對網絡借貸平臺的了解程度
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對該借貸方式比較了解的占23.29%,不太了解的占19.18%,一般了解的占32.88%,非常了解的占4.11%,不了解的占20.55%。大部分使用網絡借貸的同學對該種信貸方式不是很了解,在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不清楚利息率高低,不了解網絡借貸公司的信用及運作機制,因此選擇借貸平臺時帶有隨機性和盲目性。
2.2.2 網絡借貸平臺的選擇情況
在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138位大學生中,使用過螞蟻花唄的有102位,使用過分期購有20位,使用過借貸寶的有18位,使用過京東白條的有16位,使用過民間網絡借貸的有8位。
在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多數選擇螞蟻花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消費,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借貸寶、分期購、京東白條,極少一部分會使用民間網絡借貸。總體來看,該校大學生對平臺的選擇相對謹慎,但仍然有極少數的同學會選擇規范性差、安全系數低、利息較高、但手續簡便易獲批的民間網絡借貸平臺。
2.2.3 償還方式
在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通過自己兼職賺錢的方式進行償還的占總體比重的55%,節約生活費的占25%,找父母要錢的占14%,找朋友借錢償還的占3%,利用助學金、獎學金進行償還的占3%。
在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通過自己兼職賺錢進行償還的最多,其次是通過節約生活費的方式進行償還,只有少部分的人會通過找父母要錢、找朋友借錢進行償還。使用網路借貸平臺的大學生中,很少有通過依靠別人的方式進行償還,大部分學生選擇通過自己賺錢和節約生活費等方式進行償還。
2.3 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自身原因
通過調查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自身因素,可知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主要是因為個人的虛榮心過強,過重追求物質生活、同學之間互相攀比;大部分同學能意識到網絡借貸有很大的風險,網絡借貸的安全防范意識相對較高。
2.3.1 網絡借貸消費的原因
在調查的286位同學中,網絡借貸最主要的消費對象是生活用品,包括中高端的電子產品、衣服等,主要原因是互相攀比、追求時尚,共有152人選擇此項;其次用于娛樂休閑,比如旅游、會友、健身等,共有130人選擇此項,因為生活必需品而進行網絡借貸的僅有45人,因創業而借貸的僅有29人,用于學習培訓的有30人。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的消費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由于相互攀比、追求物質享受等而進行網絡借貸是其主要原因,且主要用于消費,用于投資的項目較少,比如對自身教育的投資、創新創業的投資等使用該平臺借貸的較少。超前消費的消費觀念本無不好,但必須是在一定的消費理性之下,否則,不僅喪失了自我,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平衡和個性發展。
2.3.2 對網絡借貸消費的風險認知程度
在調查的286位同學當中,認為網絡借貸消費風險很大的同學有116人,占40.56%,認為風險較大的有92人,占32.17%,認為一般的有62人,占21.68%,認為風險較小的有12人,占4.20%,而認為沒有風險的僅有4人,占1.40%。
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同學的心目中網絡借貸消費是一件有風險且風險程度較高的事情。首先,網絡借貸平臺管理不夠規范,網絡借貸平臺要求提供相關的身份信息,存在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其次,層出不窮的網絡借貸安全事件已經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學生已經開始有一定的危險防范意識。
2.4 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家庭因素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家長對網絡借貸的態度發現,大部分家長對網絡借貸的情況不了解或了解較少,且絕大多數家長對網絡借貸的行為持反對態度。父母對現有的網絡借貸平臺不太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的占30.77%,一般了解的占19.58%。
大部分家長不了解網絡借貸,因此僅極少數家長有網絡借貸的經歷,因此很難給予孩子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合理化建議,傳統的消費觀念使家長很排斥超前消費,而網絡借貸的負面信息也使家長對此借貸方式望而卻步,因此導致家長對孩子使用借貸平臺持反對態度的占43.36%,強烈反對的占27.27%,持中立態度的占23.05%。
2.5 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學校因素分析
2.5.1 學校舉辦網絡借貸消費安全主題宣傳活動情況
通過對學校舉辦網絡借貸安全活動的調查發現,當前學校對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安全性還未足夠重視,開展針對網絡借貸的知識、風險,大學生合理的理財觀念等的講座較少,而學生感興趣,積極去參與活動的人數更少。
由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的學校原因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校對網絡借貸消費的問題重視不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在校方看來,管理學生的學習遠比學生的生活問題更為重要,在當前大多數學校師生比例過低情況下,教師管理學生的精力有限,要在管理好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管理好學生的日常生活細節比較困難。
2.5.2 大學生身邊同學網絡信貸消費平臺使用情況
大學生周圍沒有同學或朋友使用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占35.66%;有1~10名使用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占54.55%;有10~20名使用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占6.99%;有20名以上使用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占2.80%。
大部分學生周圍總有一部分人在關注和使用網絡信貸消費平臺,大部分學生都可從同學或朋友那里接觸到一些網絡借貸的信息。
3 對策建議
3.1 大學生應該合理選擇借貸平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大學生合理地選擇借貸平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首先,要選擇合法的、正規的、有營業資質的借貸平臺,可通過工商部門或銀監會等有關金融機構核驗企業是否有相關資質。同時,要登錄正確的網站,交易時確保網址輸入正確,避免誤入釣魚網站,不要輕易向他人泄露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等信息,嚴守個人信息和財產的安全防線。其次,要對自己的經濟條件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按自己的償還能力選擇借貸金額。同時,要注意規避風險,按時還款,避免個人經濟和信譽受損。不能因為盲目追求物質享受而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甚至負債消費,盡量避免使用網絡借貸。
3.2 家長應積極與子女進行溝通并幫助子女做好理財規劃
家長應幫助子女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選擇商品不是越貴越好,不是流行的就是好的,而是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一方面是適合自己對該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財務能力。不能盲目攀比、跟風,而應有自己的判斷與主見。加強與子女的溝通并幫助子女做好理財規劃。家長應及時了解子女的財務情況和消費習慣,分析借貸的風險,網絡借貸與銀行借貸的異同等,使其既明確自身所需,又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資金渠道。
3.3 學校應完善對學生網絡借貸問題的教育管理
學校要加強對學生有關網絡借貸消費的管理。首先,各院的輔導員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了解學生對網絡借貸的認識、態度以及學生在網絡借貸消費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人人網、校園BBS、QQ、微信等大眾傳播媒介,發布網絡借貸消費相關知識和安全可靠的網絡借貸平臺,倡導合理消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使用規范的網絡借貸平臺和正確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能力,篩選運作模式良好、信譽度、規范性較好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借貸。
3.4 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監督力度
政府應加強立法。首先,應該對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準入進行規定,對服務對象進行詳細的規范;其次,應加強行業監管,督促行業自律,建立政府、交易網站、網絡消費者三位一體的輿論監督體系,加強三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相互交流,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最后,對于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加強對其所辦代理業務的監管,對其所辦業務交易背景的真實性、資金用途合法性嚴加核查,防止出現代理商大規模套用客戶資料、套取信貸資金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季振華,鄭依晴.大學生P2P網絡借貸風險研究及其管理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03).
[2] 大學生網絡信貸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教導刊,2016(28).
[3] 舒濤,付軻.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借貸畸形消費現象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