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榮
摘 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是社會創造的重要主體,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能夠有效解決大量百姓就業問題,作為重要的發展動力,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從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可以得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全國企業總數中占據99.7%,其中小微企業占了97.3%。有6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中小企業創造,此外還有59%的稅收與60%的進出口、80%的城鎮就業崗位由中小企業實現,并提供了一千多萬個新增就業崗位。現階段,在信用制度并不完善的形勢下,以供給側的改革與買方市場為特征的市場格局逐漸呈現出來,中小企業面臨的信用矛盾越來越顯著,信用需求也日益明確,在這一形勢下,中小企業信用問題的存在暴露出更多的信用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解決,避免阻礙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 信息管理 經濟 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071-02
1 現階段中小企業信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信用等級較低,融資信用有待提升
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得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商業銀行的企業信貸中僅占極小的比例,信貸權僅為大中型企業的0.5左右,但是與大中型企業相比,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具有極大的科技發展潛力。在受到資金因素影響下,致使許多中小企業在項目開發與產業化受到阻礙,基于這一現狀,中小企業想要實現規模化生產,迫切需要進行信用貸款與追加投資的方式,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當前,在銀行信用貨款規定上,明確要求企業的信用等級為AA,對于AB級以下企業則只能通過提供擔保抵押貸款方式進行信用貨款,中小企業在諸多因素影響制約之下,在信用等級上無法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只能通過申請擔保抵押貨款模式進行信用貸款。一些企業在注冊階段,通過多種手段將資本金做大,制造實力假象,騙取投資者、銀行等對企業融資,這一現狀之下,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1.2 信息不對稱,商業信用缺失
為了節約成本以及擴大銷售,中小企業在商業、商品往來過程中,通過信用合同以及協議、授權等為主要交易方式。有數據表明,當前中小企業的實際合同,履約率不超過70%,并有將近55億元左右的損失由合同欺詐產生,此外,有高達三千億元左右的未付資金是由于相互拖欠等因素造成,由于三角債與現款交易產生了近兩千億元的費用。
1.3 多種因素限制,生產信用缺失
受到企業規劃、人才、設備等因素限制,在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處于劣勢地位,致使生產信用缺失問題層出不窮。基于這一實際現狀,中小企業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非法生產現象,如生產原材料使用上偷工減料,欺騙消費者, 存在隱藏事業、追求暴利、欺詐消費等信用缺失問題。
1.4 虛擬信息提供,財務信用缺失
許多中小企業在會計準則的使用過程中,投機取巧,為了粉飾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在會計核算方法上存在極大的隨意性,對確認標準以及計量方法進行隨意調整。為了達到逃稅與避稅的目的,很多中小企業都提供過虛假材料,與審計機構合作,制造了虛假的財務數據。此外,還有一些企業為達到套利的目的,虛設分公司,開設多個不同賬戶,這些虛假財務信息也對戰略投資者與銀行大量資本金投入造成了欺騙。由此可以看出,會計師行為與中小企業財務信用的缺失也可能造成消極的影響。
2 中小企業信用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2.1 中小企業產權基礎薄弱
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存在產權不清晰、經營者信用風險管理意識缺失等現象,現代企業制度款有待完善,此外,許多中小企業帶有國有、集體成份,在產權改革上難以取得較大成效。在產權不清晰情況下,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有效管理,存在個人或小集體私利膨脹,“尋租”活動頻繁現象,此外,少數企業在逃避債務前提下,動輒就實行破產或重組,使得中小企業管理難以進行。
2.2 管理落后,經營風險大
現階段,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待規范,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管理隨意性較大,同時,家庭式管理與個人管理的情況普遍存在,致使中小企業的管理缺乏規范化與制度化。
2.3 信用法制建設執法不嚴
當前我國雖然已經對社會信用缺失進行了立法,但是在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出現各種因素影響執法力度,這些因素包括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執法過程中腐敗現象的摻雜。地方保護主義具體表現在不同地域生產經營者出現經濟糾紛時,地方政府基于本土利益驅使,在明知本地企業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甚至法院已經做出判決情勢下,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致使判決無法執行。執法過程中的腐敗摻雜具體表現在信用缺失案件產生后,出現打招呼、找關系等腐敗現象,致使以政代法、以錢代法、以言代法等現象的產生,最終信用缺失懲罰難以有效落實。
2.4 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待完善
信用擔保體系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支撐力量,擔保業在中國是一個新興行業,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產物。中央與地方政府在2006年起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但嚴格來說,依然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2.5 中小企業征信服務體系建設緩慢
目前我國的征信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對征信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已建立的制度滯后于業務水平的發揮;信用信息網絡和動態建設沒有建立起來,同時征信系統內容的真實性無法保障,信息的安全也很難有保障;征信工作沒有實現商業化操作;銀行對征信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積極性不高,因此這種現狀造成了供需信息不通暢,不及時及有效性不足,由于信息渠道不通暢,中小企業的失信成本不高,中小企業征信服務體系建設難以得到保障。
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完善對策:(1)創造良好的中小企業信用環境。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當前我國在城鄉、地區、收入等方面與許多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極大差距。為了創造優越的信用環境,可以對分散的民間資金進行集中,建立實力雄厚、規范運作的產業投資基金,用于社會基礎建設與公用事業投資。此外,還可以加大民間資金對中小企業的投入支持力度,以民間集資、項目包項等手段,將地方民間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2)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披露平臺體系。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由人民銀行牽頭建設征信系統進行展示, 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撐,對征信系統信息采集的強制性有待加強,無法全面采集散布于各職能部門的信息,基于這一現狀,首先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盡早出臺《征信管理條例》,明確人民銀行采集企業信用信息的法律地位;其次,借助行政管理手段,要求各級政府職能部協同配合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與更新;強制性要求中小企業向人民銀行提供自己真實的基本信息、經營和財務指標信息等,繼續加強征信系統在搜集各類中小企業信息、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的積極作用。此外,中小企業信息評價中企業工商稅收與水電煤費繳納等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評價數據,因此,也應強化相關職能部門對企業信用情況的披露。最后,對征信系統與政府各職能部門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對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持續優化。(3)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監督機制。為了向社會公眾與政府管理部門、行業自律組織等提供中小企業相關信息,為銀行貸款、經營交易等活動提供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參與,對中小企業與責任人進行信用監管、約束等措施,工商部門應當運用信息公示與共享等手段,對中小企業的登記備案信息、股權出質登記信息、違法企業名單等信息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予以公示。除此之外,還應推行電子營業執照方便交易相關人員了解企業信用情況,保證有關信息的準確、可信,也便于職能部門對企業的網絡經營活動進行監管。政府各部門應以工商部門企業登記數據為參考,對登記部門、許可部門、協調部門間的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此同時,由單一部門、地區監管部門執法向跨部門、地區協同監管與執法轉變,對出現違法行為的企業增強監管執法實效。除此之外,可通過網上設立企業信用舉報平臺,發揮媒體輿論監督效力,對中小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及時調查舉報,使市場環境得到維護。(4)強化中小企業失信懲罰力度。為了更好實現中小企業信用監管,必須通過建立健全的信用懲罰機制,通過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中小企業的失信行為進行嚴格懲戒,加大中小企業違約成本,更好約束中小企業信用行為。
這種失信懲罰機制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實行嚴厲的違約處罰制度,如可以對《合同法》中的定金罰則與賠償罰則進行改革,實行兩者并罰,使中小企業違約交易成本增加。第二,對中小企業破產清償制度進行優化,當中小企業存在惡意拖欠銀行貸款與客戶貸款行為并達到一定期限時直接賦予中小企業外部債權人以破產申請權。根據《企業破產法》要求企業破產清償債務并強制執行。第三,對中小企業失信者建立出局制度,對有不良信用中小企業經營者進行通報并記錄在案,通過信息共享,限制當事人再注冊開辦企業或成為另一企業主要股東、董事、經理與監事。
3 結語
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中,中小企業發展發揮了深遠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治理依然任重而道遠,針對當前中小企業信用問題,需要順應當前發展形勢,改變觀念,通過持續的摸索與實踐,正確認識到市場經濟與信用的密切聯系。通過企業、政府及至全社會的大力協作,共同努力,必將促進市場經濟以及小企業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乃醒.中小企業信用擔保[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2] 李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 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N].金融時報,2011-11-8.
[3] 錢程.基于信用缺失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0(09).
[4] 張明珠.關于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3(05).
[5] 王士偉.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今日科苑,2012(22).
[6] 企業信用狀況剖析.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網站[EB/OL]. www.sai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