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顧正晴
北方民族大學
流行語辨析
趙亞麗,顧正晴
北方民族大學
流行語相當于某一社會時期的熱詞或者口語,甚至可以包含方言和俚語,但是流行語與這些詞在結構、形式或是內容上又稍有不同。流行語除了和熱詞、俚語、俗語之間各有異同,和網絡上比較熱門、傳播很廣的流行語之間也各有差異。
流行語;熱詞;流行語和俗語俚語;網絡流行語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對流行語釋義為“某一社會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語言”。《新華詞典》中對流行語定義為“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廣為流傳的,并且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的語言”從各類詞典中對流行語的界定可以看出,流行語相當于某一社會時期的熱詞或者口語,甚至可以包含方言和俚語,但是流行語與這些詞又有不同。
熱詞即熱點詞匯,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從生成以來多依賴于一定的社會事件會社會現象。熱詞主要集中于某一時期的社會時事熱點話題,這也是它同流行語的最大區別。流行語是當下流行的語言,形式豐富多樣,舍此大多時候是社會新聞熱點話題,具有社會性。流行語和熱詞是包含于被包含的關系,它們看似相同,實際上有很大區別。綜合以上觀點,下面是流行語和熱詞的區別:
首先,從形式上說,流行語可以是詞,短語,句子,而熱詞只有詞和短語兩種形式。另外流行語具有時代性,它是指某一時期特定出現的,而熱詞沒有時代性,它只盛行于一時。
其次,流行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當下非常流行的語言,但是熱詞有舊的,也有當下非常流行的。熱詞中包括流行語,二者是包含關系,有一些交叉,熱詞大多數是社會熱點話題,比如“博鰲論壇”,“瀾湄合作機制”,“主權信用評級信息披露”,“獨角獸企業”,“白色家電”,“工匠精神”,“網紅經濟”,“民生痛點”,“彈性學制”,“休學創業”等等。
關于俗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定義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現代漢語詞典,1996)。狹義的俗語是指與成語,諺語,格言,俚語等處于同一階級,與之對應的特定語言表意單位。一般來說,俗語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為特點。
俚語,《現代漢語詞典》將它定義為“粗俗的或通行面極窄的方言詞”,比如北京話里的“打這兒”(從這里起),“放話”(公布消息),“發小”(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又有人把它定義為“高度口語化的極不符合規范語言的詞。”由上可知,俚語是非習慣用語,是指那些不用于正式場合的,較為粗俗唐突不禮貌的乃至粗魯的,常為某些特定社會群體所使用的極不規范的定型用語,說白了就是民間流傳的俗語,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語言,比如東北人管“看別人”叫“瞅別人”。
俚語和俗語都不能算作流行語,俚語和俗語大都是年代久遠的,有的已經過時,主要特點是通俗和口語化。而流行語具有時代性和高度的流行性,代表著流行和時尚。綜合以上分析,流行語和俚語,俗語的區別如下:
其一,俚語,俗語的口語性太強,所以一般不可用于正式的文章中,而流行語可以在正式的書或教材中使用。
其二,俚語,俗語大多來自于民間,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比較通俗幽默。流行語來源于書評或文學藝術作品,顯得文雅而有內涵,除此之外,流行語一般是當下流行的,具有創新性和迅速變化的特點,代表著時尚和流行。
其三,一些流行語中有俚語,俗語的成分,是一些俚語的延伸和再創造,所以流行語與俚語和俗語是包含的關系。另外,流行語所具有的階段性和時代性是俚語和俗語所欠缺的。
網絡用語,顧名思義是在網絡上產生或使用的一種流行語言,網友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和提高聊天時的幽默性,發明了一些特定的語言,久而久之,形成了網絡流行語。也有人說網絡流行語是網民自己創造,在網上流行和使用,包括字母,數字,混合型,口語型,詞匯演變型,擴張型和流行句子等多種形式。比如,字母型:PFPF(佩服佩服),GF(女朋友),BF(男朋友);數字型:2596758(愛我就來娶我吧),9494(就是就是),0748(你去死吧);混合型:3Q(謝謝你),me2(me to),+U(加油),愛老虎U(I Love You);口語型:“么么噠”,“醬紫”,“嚇死寶寶了”,“哇哦”;詞匯演變型:“高富帥”是由日本漫畫演變而來并在網上風傳,它的反義詞是“矮矬窮”;擴張型:“人艱不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就不要拆穿了吧;流行句子:“你胖沒關系,我們瞎”,“我就問你怕不怕”,“寶寶心里苦,但寶寶不說”等等。
其主要特征有:主要存在于網絡領域,大多流行與網民之間的聊天對話;很多與當下的社會新聞和流行元素結合在一起,網民們自發產生并通過媒體傳播;使用人群大多是青少年或者一些經常上網的人。流行語的使用人群不限,使用范圍廣泛,它們的關系如下:
第一,網絡流行語中有很多是采用了諧音,這點在流行語中也一樣,不管是詞語諧音還是數字諧音,都會對流行語和網絡流行語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聊天增添了幽默性。比如,“感覺身體被掏空”,“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我就問你怕不怕”,“一個億的小目標”等等。
第二,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范圍比較狹窄,只是在網絡上通過網民們傳播,傳播速度慢。比如,“撩妹”,“套路”,“老司機”,“A4腰”等等。而流行語是通過各種渠道傳播,不僅有網絡,還有各類書籍文獻資料中都有涉及。
由于流行語和熱詞、俚語俗語和網絡用語的交融發展,使得流行語的規范化成為很大的問題。流行語中有很多粗俗低下的語言,比如“滾粗”、“你丫的”等口頭流行語會對年輕一代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流行語的辨析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對青少年在流行語口頭表達方面進行引導。我們應該在不違反語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流行語進行科學的規范和有序的引導,使其向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
[1]倉理新,劉仲翔,李崇文.流行語折射的網絡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2]馬中紅,陳霖.網絡那些詞.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3]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6月
[4]曹衛明.近三十年流行語研究.浙江大學,2010年
[5]劉紅佳.當代流行語研究.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6]孫明強.網絡流行語研究.湘潭大學,2009年
[7]高琴.淺析流行語的特點.青春歲月,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