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 (揭陽市群眾藝術館 522000)
新時期農村基層文化精準扶貧的創新思路
黃 俊 (揭陽市群眾藝術館 522000)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的扶貧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領導的重視。本文便將從新時期的視覺下,對農村基層文化的精準扶貧方式方法加以研究和探討,從而為我國農村脫貧工作提出創新的思路及措施。
新時期;基層文化;精準扶貧
一直以來,我國都在農村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以改善農村貧困的現狀。追溯農村扶貧的歷史,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農村扶貧工作已經經歷了六個扶貧階段,第一階段是1994年新中國成立后對農村進行救濟扶貧;第二階段是1978年對農村進行體制改革扶貧政策;第三階段是1986年開始推行的大規模開發農村建設;第四階段是1994年開始的扶貧攻堅戰;第五個階段是指2001開始的新世紀農村扶貧;第六各階段是從2011年到如今的新時期下的精準扶貧。習近平曾指出,在基層文化扶貧工作中,要加大力度構建農村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推進新時期農村文化的建設,努力做到以文化來實現農村精準脫貧,使脫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1.精準扶貧內容概要
2013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親自落實農村扶貧工作時,提出了要根據當前國情、當地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貧困程度開展精準扶貧。這一扶貧策略的提出指出了新時期扶貧工作的要點,明確了扶貧工作的內容和目的,并推進了我國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在扶貧中結合實際利用科學的方式,可持續發展的態度來開展工作。
2.新時期下文化精準扶貧的工作內容
第一,文化扶貧即是思想扶貧,幫助農民轉變思想,幫助農民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脫貧的改變。同時對農村的當地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并在農村中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第二,對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保護和發掘,將當地的文化特色制作成視頻或者音頻文件進行宣傳,并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促進當地文化與外界的交流,從而實現文化脫貧。第三,完善貧困地區的文化設施,根據當地農民的需求,建設鄉鎮圖書館、農作物培育基地、宣傳相關的科學知識,并組建當地的文化服務小組,為農民進行文化服務。第四,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實現經濟與文化相結合,構建獨特的民族品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當地推行創業優惠,并為精準扶貧對象提供技術學習,幫助就業,實現以小到面,全面解決地區脫貧。
雖然基層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在各貧困地區開展,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進行的并不順利,其中,困擾著扶貧工作最基本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扶貧的精準度不夠,雖然我國政府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指導方針,但在基層文化扶貧中,由于缺乏經驗,導致工作進行不順利,比如在對扶貧對象的精準上較為模糊,雖然當地村委有扶貧名單和相關的資料信息,但是在資料中缺乏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因此造成文化扶貧無法精確到戶,而只能在整個地區過過場面,給當地捐贈書籍或者偶爾舉行一次文化下鄉活動等等,而且這些措施都只是偶爾性,并不能給當地帶來切實的文化脫貧效果,這都是由于文化扶貧開展時間短、經驗以及總結不夠導致文化精確度不準確。
另一方面是文化扶貧服務水平落后,在很多貧困地區,上級實行文化扶貧還僅限于基礎設施的建造,對后期設備的管理及維護一類都不加重視,再加上由于前期農民的思想工作沒有做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些設施設備的作用,導致所建之地成為無用之地;而且由于缺乏對農民思想觀念的教育,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民對于扶貧的概念依然處于物質幫助層面,一些扶貧戶甚至將政府救濟金當作生活來源的重要部分,逐漸失去自力更生的想法等等。
1.精準扶貧對象,轉變農民觀念
在扶貧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扶貧工作的對象是誰,尤其是新時期下,更要精確到村、戶以及個人,只有精確了扶貧對象,才會讓扶貧工作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精確的過程中,需要科學的進行貧困測定,通過對當地的經濟形態、發展水平等進行掌握,對人們的文化程度以及當地文化建設的進程進行了解,然后根據不同的發展水平準備不同的扶貧措施。同時,在扶貧工作中要有輕重、先后之分,對于越貧困、文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政府應采取物質、資金扶助為主,文化基層建設為主的方針,先解決貧困區人民最需要的,再循循進行文化扶貧;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可偏重文化扶貧,培養該地區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該地區的農民的綜合素質。
2.精準扶貧需求,加強文化建設
精準需求,是扶貧工作中的第二重點,如果扶貧工作小組對貧困地區進行盲目的文化扶貧,即使資金、物力、人力投入的再多,也只是浪費了資源。精準需求,需要政府結合貧困區的條件,對該地的人們或者貧困個人進行實地走訪和詢問,從實際中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然后根據走訪結果,開展能夠讓貧困區或者個人切實受益的文化扶貧工作。比如,積極整理并推薦對該地區發展相關的政策,讓他們了解到國家給以的各種農業補貼優惠,并幫助有需要的人進行講解和申請,從而引導該地區的人們對國家政策的及時關注,利用國家政策拉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該地區人們對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3.精準扶貧措施,鼓勵宣傳特色文化
精準措施,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扶貧效率。在農村扶貧中,針對不同地區需要采取不一樣的措施進行扶貧脫貧。比如在民族氣息濃重的貧困山區,由于落后,貧困區往往將民族特色保留完好,此時的脫貧工作就不能只靠構建基礎設施體系來完成,還應挖掘當地的特色,將本地的特色風情與文化扶貧工作相互結合,比如開發旅游景區,對于貧困個人可以教以農家樂的創辦方法,以旅游文化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或者可以根據當地的特產來打造自有品牌,給貧困區的農民宣傳特色農產品的優勢、以及市場經營等相關知識,從而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農村文化扶貧不僅包括帶著貧困村民脫貧,實現經濟效益,同時還包括了豐富農民的日常生活。近幾年,人們開始對傳統文化、傳統手藝等加以重視,在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手藝的學習中既能對傳統文化加以深刻理解同時也能豐富農村生活。政府可以在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里,舉行相應的活動,來提高村民們的參與度,從而豐富農村基層的文化生活。
新時期下,以往農村文化扶貧方式所預留的隱患也開始浮出水面,新的工作開展又面臨著種種難題,面對著內憂外患的現狀,文化扶貧工作更應該突破創新思維,結合精準扶貧的內容,開創新型文化扶貧,結合農業新標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的力量以及當地特色與扶貧工作相結合等方式,來促進文化脫貧工作的順利進行。
[1]邊曉紅,段小虎,王軍等.“文化扶貧”與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6(2):1-6.
[2]楊亞靜.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扶貧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