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安徽省安慶市文化館 246000)
群眾文化輔導的意義及其實施研究
張 媛 (安徽省安慶市文化館 246000)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根據社會需求,遵循一定的要求,強化群眾文化輔導,是保證群眾文化活動方向和實施效率的重要途徑。為此,本文將從群眾文化輔導的意義入手,分析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難點,并就群眾文化輔導的實施策略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群眾文化;群眾文化輔導;群眾文化工作
(一)群眾文化輔導對公眾具有的教育效用
從教育的外延來看,其并非僅僅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教育,還包括覆蓋對象更為廣泛的社會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其注重對受教育對象--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講解和傳授,與之不同的是,社會教育不但實現了對學校教育內容的覆蓋,同時亦能夠使受教育對象--社會公眾通過此種教育獲取到學校教育所無法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如經驗和社會閱歷等。可以說,對于任何一個社會個體而言,終其一生均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社會教育的過程之中。社會教育這種不同于學校教育的教育途徑,使得主體的心智得以健全、人格得以完善。群眾文化輔導作為其中十分貼近生活的方式,在群眾的文化娛樂中不忘給予其相關的教育和引導,寓教于樂、貼近群眾,通過靈活的方式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弘揚社會的正能量,是社會教育中收效最好,最應當得到重視的方式。通常情況下,公眾通常習慣于將社會視為“染缸”,而通過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持續開展,則好比社會這一“染缸”中的清潔劑,讓其中的水質更為純凈、清潔,從而幫助社會公眾在接受社會教育的過程之中,接觸到先進的文化而從中獲益,同時亦能夠幫助社會公眾實現對腐朽文化的規避和預防。
(二)依托群眾文化輔導能夠實現對優秀文化的承繼
人民大眾不但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可以說,任何優秀文化的承繼必須藉由依賴人民大眾這一承繼主體。當前,我國面臨著社會轉型,而在這一過程之中,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一些群眾文化活動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當地群眾同外來人口的文化交融過程之中,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得以突破先前的地域限制;一些群眾文化活動則受自身形成歷史的影響,因而在對待新生事物方面難免會表現出一定的排斥傾向。放眼望去,其中有著巋然不動的千年積淀也有在現代知識爆炸的新浪潮中翻涌的浪花,既有著本土的風土人情也的無限魅力也不能忽視社會快速變遷帶來的移風易俗的異域風情。在這些新舊交織,精華和糟粕混雜的文化的傳承中,群眾文化輔導扮演著精華的篩選和保護者,幫助甄別出對人有害的糟粕,將他們徹底揚棄,使優秀文化得以承繼,得以發揚光大。有鑒于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在推動各地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實現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亦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立足點,以此實現對先進群眾文化活動的引領與打造。
在社會教育這種教育形式的范疇之內,文化輔導工作的踐行確保著社會教育得以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前進。具體而言,社會教育文化輔導工作涵蓋了思想層面的輔導以及文化層面的輔導。前者乃是指:借助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對活動形式的創新,對活動內涵的提升,從而確保社會公眾能夠踴躍地參與其中,同時,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善于通過活動的形式,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與推廣,從而確保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發揮正能量。后者乃是指: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深入挖掘本地的優秀文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對其加以保護和發揚,從而提升本地優秀文化的影響力與覆蓋面。
通過對先前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所進行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施情況來看,多是采取政策、法律的講解方式,這種方式未能使群眾產生認同感,同時,由于教育內容比較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基層群眾的興趣,群眾對文化輔導教育也產生了誤解,認為該項工作與自身的關聯性不大,無需投入過多的關注。同時,基層群眾的素質也有著較大的差異。除此之外,輔導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不符合要求,不僅組織的活動形式單調,而且與群眾缺乏交流,不能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因此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在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加強群眾文化輔導,需要注重實現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素養,通過多元化方式進行輔導,提升群眾的藝術審美格調,切實促進群眾文化輔導的落實。
(一)注重實現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素養
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需要由具體的群眾文化從業人員去貫徹落實,有鑒于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注重對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如對其進行計算機技能培訓、網絡知識培訓、音樂知識培訓、美術知識培訓等,以此幫助其在從事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更為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通過多元化方式進行輔導
考慮到群眾的個體差異性,因此,群眾文化從業人員應當在日常工作中構思全新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與內容,以便確保更多地群眾能夠從樣式豐富的活動內容中找到其所熱衷的活動形式。比如說可以為那些喜愛唱歌的群眾專門舉辦歌唱比賽,為那些喜歡體育的群眾舉辦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競賽,優勝者將獲得物質獎勵;或者開辦藝術展、文化展等等,所有群眾都可以報名參與,從中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展覽;或者邀請著名的藝術家和學者到社區和街道講座,向人們展示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將傳統文化在舞臺上演繹出來,給予人們更加直觀、立體的感受。
(三)提升群眾的藝術審美格調
自全球化時代到來之后,大量思潮相繼涌入,而其中不乏一些惡俗的負面思潮,在這些思潮的侵蝕之下,極易導致社會公眾的價值觀發生扭曲,審美格調呈現出低俗的取向,為避免這一情況,以及為了糾正人們的錯誤思想,弘揚生活中的正能量,使人們正確辨別美丑善惡,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輔導人員應緊跟時代脈搏,從不同的思潮之中遴選出正能量思想,并使之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契合,進而為我國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科學開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導向基礎。同時,考慮到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所面向的對象是全體社會公眾,因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創設輔導活動中心,以此確保此項工作的有效進行。
[1]陳海波.淺談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作用及發揮[J].青年文學家,2015(09).
[2]蔣琴.淺談各地文化館對基層群眾文化的輔導培訓[J].大眾文藝,2015(04).
[3]付林.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踐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4).
[4]范桂蘭.試論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施[J].大眾文藝,2014(08).
[5]姜冬云.加強公共文化培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淺談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J].劇影月報,2013(05).
[6]周濤平.淺論社區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和創新機制問題[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03).
[7]梁凱.關于流行音樂和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J].藝術科技,2016(02).
[8]葉毅新.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及其發展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