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 悅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29)
淺析多麗絲·萊辛筆下《瑪莎·奎斯特》中女主人公自我建構對現世女性的影響
逄 悅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29)
多麗絲·萊辛(1919-2013)是二十世紀英國文壇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為當代英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2007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她被認為是繼弗吉尼亞·沃爾夫以來最杰出的英國女作家?!侗┝⒆印肺宀壳侨R辛的代表作。《瑪莎·奎斯特》是第一部, 也是萊辛早期以非洲殖民主義環境為背景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描寫了在非洲成長的白人女主人公瑪莎·奎斯特求索人生的故事。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瑪莎·奎斯特的成長歷程進而探究其自我建構歷程,從而引發讀者對女性自我身份認證的思考,并希望現世女性能從瑪莎·奎斯特的經歷中反省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完善并建構自己,探索生活的意義,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權利。
多麗絲·萊辛;瑪莎·奎斯特;自我建構;女性;身份認證
多麗絲·萊辛是當代英國著名的女作家,是世界文學界公認的女性文學代言人。她一生中發表了五十多部作品,著有《金色筆記》《天黑前的夏天》《暴力孩子》五部曲等。她寫作的對象豐富多樣,但多以女性為主,她以鋒利的筆法揭示了當時社會環境的骯臟與丑陋,并細膩地刻畫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變化,即表達了對處于社會最底層女性的同情,又歌頌了她們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不屈不撓、不謝求索的精神。她筆下的女性剛毅、堅強、追求自我,是自由女神的化身,更是現世女性的楷模。
萊辛1919年生于英國,于1925年隨家人移民到非洲。萊辛的父親是一戰的士兵,由于一戰腿部受傷,國內無發展前途,遂攜妻帶子搬離非洲,尋找財富。但上天和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只是讓他們從一個貧民窟搬到了另一個貧民窟,并背負了許多債務。25年的非洲生活深深地影響了萊辛的早期作品, 她的靈感來源于非洲。1非洲殖民環境對萊辛的成長影響深遠,即是她的快樂的源泉,也是她痛苦的牢獄,但是卻成為她寫作的素材,造就了如今成功的萊辛。
《瑪莎·奎斯特》出版于1952年,是萊辛《暴力孩子》五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瑪莎·奎斯特從青少年時期到她第一次不幸婚姻的生命軌跡及其自我建構歷程。生于英國的叛逆女孩瑪莎隨戰后受傷的父親與家人一同移民到非洲尋求財富,但未想到等待他們的卻是同樣的貧窮境地。她生活在一個封閉式的舊世界,每天受母親管制,父親也很少關心她,她渴望逃離這個充滿陳舊思想且令她厭惡的鬼地方。借助一次偶然機會,她逃離了呆板的農場生活,正式作為一個自我個體步入城市生活,然而等待她的卻是一樁失敗的婚姻。
從以上兩個簡介可以看出,萊辛和瑪莎有著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不禁有人問道《瑪莎·奎斯特》是否是多麗絲·萊辛的自身傳記。對于這個問題,萊辛回應道:“我開始對‘傳記’這個問題感到不耐煩,沒有你的親身經歷和想象,你不能寫出任何東西。你所寫的也一定是你所經歷和想象的事物。關鍵在于當你開始寫作時,你所經歷的那些事已不再屬于你,一切已發生改變?!?雖說如此,但我們仍能從瑪莎的人物形象中看到萊辛自身的影子。所以,與其說瑪莎·奎斯特是萊辛塑造的人物,不如說瑪莎是萊辛自身的代名詞。瑪莎和萊辛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彼此。
自我建構最早由人格心理學家馬庫斯提出,指個人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與情感表達;通過學習、觀察、反思確立自己的身份,塑造自我,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成為獨立、獨特的個體,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有自己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并以之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不隨波逐流。馬庫斯將自我建構分為獨立型自我建構和依存型自我建構。而后,研究者布魯爾發展了馬庫斯的理論將自我建構劃分為以下三類:個體自我、關系自我和集體自我。萊辛筆下的瑪莎·奎斯特主要以自身獨立性來定義自我,可以將她歸類于個體自我型。
萊辛以女主人公瑪莎·奎斯特名字命名此書別有用意,奎斯特為英文“Quest”的音譯,雖是瑪莎的姓氏,但其本身卻意味著追求。由此可見,萊辛寫此書目的在于體現瑪莎的女性主義自我建構歷程。
瑪莎的青少年時光是在非洲殖民環境下度過的,她厭惡殖民地的社會等級制度,幻想可以生活在一個沒有任何憎惡與壓迫、充滿自由、平等與和諧的黃金城市。瑪莎的母親是殖民環境下典型的母親形象,她保守、卑微,并且時刻管制瑪莎的一切,從細微生活習慣、穿衣打扮到瑪莎所交的朋友。非洲的殖民環境外加母親的束縛使瑪莎遭遇了很多困擾,但科恩兄弟的幫助培養了瑪莎可貴的探索與求知精神?,斏頌橹趁裾?,卻不滿于殖民主義下的種族歧視,她痛恨殖民者的殘酷統治,既同情當地黑人的悲慘遭遇,又憐憫少數白人的凄涼處境。甚至厭惡其母親的所作所為。處于惡劣的社會環境中,瑪莎爭取獨立、自由,堅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進行反抗??释与x舊世界的她終于借工作契機,找到了自己的新生活。在混亂的年代,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環境束縛,努力探求自己內心所期待的政治理想?,斏歉笝嗌鐣虚L大的白人女孩,雖長期受父權文化影響,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甘淪為傳統女性。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瑪莎深切同情那些受殖民主義與父權主義壓迫的弱者;同時作為一名父權制下的弱者,瑪莎突破重重阻礙,不斷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真理。
瑪莎雖飽受非洲殖民環境的折磨,但卻造就了最終的她。她追求自由、渴望獨立、崇尚平等、熱愛讀書,在充滿重重阻力的社會環境下,她從未放棄自我,永不氣餒,持續追逐。盡管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她獨立人格的自我建構并未完全實現,但從精神層面來說,她已是一位成功的獨立女性。社會環境不斷發展,雖說女性逐漸改變以往的身份地位,但像瑪莎一樣處于社會環境壓力中的現世女性還有很多。瑪莎的自我建構歷程給予現世女性不懈努力的源泉。她的探索精神值得所有女性效仿,激勵她們為尋求個性解放以及自由、民主、權利而抗爭。
多麗絲·萊辛是描寫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她視角獨特、筆法細膩,作品多為歌頌勇于追求自我的女性,充滿了對這類女性的同情與贊美。《瑪莎·奎斯特》這類作品中最典型的一部。淋漓盡致地書寫了瑪莎·奎斯特在惡劣的非洲殖民背景下不懈努力、建構自我獨立人格的全過程,充分展現了女性對自我身份認證的渴望與追求?,斏淖晕医嫺嬲]現世女性:強烈的自我建構意識是人們追求幸福的關鍵,而自我建構精神的缺失很有可能導致人生悲劇。
注釋:
1.黃麗雙.多麗絲· 萊辛與愛麗絲· 沃克的女性主義中的女性自我價值重[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2015,02:125.
2.C.J.Driver, An Interview of Doris Lessing [J].The New Review,1974,8:17-23.
逄悅(1994.05- ),女,滿,籍貫:山東省,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學方向,20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