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潔 (百色學院 533099)
文化轉型背景下的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梁 潔 (百色學院 533099)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是木柄瑤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下來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本民族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民族的精神財富,現已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但近年來,由于受城市化進程文化轉型的影響,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文章再實證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木柄瑤銅鼓舞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文化轉型;傳承與保護
百色學院校級科研青年項目(2014KQ04)階段成果之一.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作為當地的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瑤族民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環境而所具有的獨特的創造力,并使瑤族通過銅鼓舞具有一定的歷史延續意識,其豐富的內容和傳承歷史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獨特代表,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繼承、意義重大,同時也影響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但近年來由于受城市化進程文化轉型的影響,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筆者為此針對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傳承保護發展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對傳承保護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為其更好的傳承發展提出建議。
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以壯族為主,同時兼有漢族、瑤族、苗族等十二個長期居住民族雜居、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特點。木柄瑤最要生活在廣西區百色市田林縣中以平山街、花棚為主的五個自然村莊。該地區距縣城六十多公里,分布著漢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其中一平山縣最大,有十二個村民小組,共計人口1824人1。這一地區由于高山深谷的縱橫,使其形成了地面崎嶇不平、河流縱橫的地貌特點,構成了這一地區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與社會認知。
木柄瑤的銅鼓舞是一種民間舞蹈,其族人“木柄瑤”又稱為長發瑤,是廣西地區瑤族的一個分支。《田林縣志》記載:“長發瑤居住在凌云北邊二百多里的地方……’。木柄瑤人認為銅鼓是其先祖在200多年前遷移的過程中攜帶過來的。銅鼓舞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從傳承初期到如今已經經過了二百余年的發展。最開始的銅鼓舞在田林浪平鄉等地流傳,經過二百余年的創新與發展,形成了如今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文化。
在木柄瑤古老的傳說里,銅鼓是其祖先從外八寨喬遷離開時帶出的寶貝,在木柄瑤中是神靈一樣的存在。在每月的正月初三,該族群的居民都要進行祭鼓,在祭鼓結束后要進行銅鼓舞的表演,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經過長期的發展銅鼓舞的特征有三個方面:
1.古老的儀式性
在瑤族民眾的心目中,銅鼓是祖祖輩輩承傳下來的,具有生命和靈性的寶物,因此在使用銅鼓來跳銅鼓舞的時候,就是在進行一種對銅鼓進行祭拜的過程,通過一系列起鼓、祭鼓的儀式與過程,傳達族人對于祖先與前輩亡靈的祭悼與尊崇。
2.特定的時空性
瑤族銅鼓舞在舉行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空間與時間的限定,空間指的是村中的特定的舞蹈場地,而時間則是每年的正月期間。在正月里進行對銅鼓的祭悼,能夠祛除去年一年的厄運與晦氣,同時也是對于新的一年的祈禱與祝福,因而開春之后要要收起銅鼓,聚來年之好運,如果經常用就會把運氣泄了。對于場地而言,瑤族人則認為在坪地上跳舞才能夠增進人們的精神交流,增加人們的感情,同時增加節日的氛圍。
3.獨特的藝術性
舞蹈在進行表演時是由一個舞蹈系列組成的,主要有《打長鼓》《迎春舞》《豐收舞》《扁擔舞》等曲目與表演形式。在這一系列的舞蹈表演中需要按照一定的節奏對銅鼓進行敲擊,這就是該舞蹈過程中的基本節奏,一人或二人舞動敲擊高掛的木鼓,這就形成了主節奏的諧聲然后,舞蹈著再根據舞蹈中多要求的跨步擊鼓、翻身跳躍等基本動作進行表演。舞蹈的畫面構圖以女子為內圈男子為外圈,呈內斂外張之勢。這三個舞蹈都由銅鼓和長鼓伴奏,也就是以《打長鼓》舞為背景,構成多層次的復合形式的舞蹈。這樣的舞蹈特點有著獨特的韻律美與力量性,是木柄瑤所獨有的舞蹈表演特點,具有自成一格的藝術風格。
1.木柄瑤銅鼓舞的保護發展現狀
中國對木柄瑤銅鼓舞的研究和挖掘相對來說起步有點晚。早先有1931年著名民族史專家田曙嵐到凌云縣調查民俗出版的《廣西旅行記》,后有1984年廣西師范大學張一民教授與本校學生龔永輝的民俗調查,出版《廣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四集,目錄是“木柄瑤鄉見聞錄”。都是通過專家學者的調查,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才漸漸地進入大家的視野。隨著近年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現代社會文明取代了古老的農耕社會的社會基礎,現代生活方式無疑與銅鼓舞的發展狀態產生了齟齬。而隨著近年來中國對于非遺產業的重視與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加,中國國家與相關部門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對于木柄瑤銅鼓舞文化進行了搶修與保護。
近年來田林縣地方政府響應國家號召,對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起來,特別是對于木柄瑤的銅鼓舞,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撥下了專款經費,用于對銅鼓舞項目的保護工作。打造田林民族文化品牌,編排精品節目。2004年3月,當地人民政府召開了“打造田林民族文化品牌”會議,邀請南寧藝術研究專家光臨指導,并組織排練瑤族銅鼓舞精品節目。在當年五月黃金周在澄碧湖水庫民族村為四方游客表演,深受專家、學者和旅客的高度評價。之后每年都編排本土原生態歌舞參加百色地區一年一度的文化匯演,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2006年,田林縣財政單位針對木柄瑤銅鼓舞項目工程先后多次撥款,文化局成立銅鼓舞普查工作隊對田林瑤族銅鼓舞的歷史、現狀進行普查,通過對于田林縣志、村志以及其他相關文獻的排查與梳理,進一步獲取了關于銅鼓舞的相關資料。
2.木柄瑤銅鼓舞的保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木柄瑤銅鼓舞傳承人缺失,習舞人數逐減,后繼乏人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之所以能夠保存到今天,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銅鼓是被當做木柄瑤民族的神器珍藏于供奉起來的,族人視之為傳家之寶,能夠祈福迎神,送走災難。而如今,社會基礎的變化使得古老的文化受到新科學的沖擊,人們對于銅鼓的信奉逐漸減少,銅鼓舞演員越來越少。如在筆者的走訪過程中發現,老寨屯瑤族銅鼓舞中的《圓圈舞》目前只剩一人會跳了,該舞在過去由八個女子進行表演,而現在由于演員的缺失已經不再進行表演了。木柄瑤的的舞蹈記憶存在著由藝人老化帶來的失傳的問題。
(2)觀念相對落后,缺乏保護意識
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缺乏保護意識主要體現在缺乏對田林木柄瑤銅鼓舞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缺乏文化價值意識方面: ①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主體來看,分別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以及民眾對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的保護與認識不足。地方政府因對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不夠重視,導致相關保護措施不完善,文化價值意識缺乏,從而保護開發工作不落實到實處。②地方政府對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重要性的不到位、以致于缺乏理論的指導,無法科學合理地傳承保護與發展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③民眾對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缺乏文化價值意識,了解不足而導致參與度不夠,阻礙其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3)缺乏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
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的主要資金來源于地方政府,中國國家政府給予的扶持和幫助是很有限的。田林屬于窮、偏、遠的老山區交通不便利,沒有工業帶動經濟,地方財政收入低,經濟相對滯后。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到木柄瑤族銅鼓舞的保護開發和宣傳工作,也就成為了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發展困難的問題之一。因此,足夠的資金是順利開展少數民族田林木柄瑤族銅鼓舞保護發展的保障。
當前,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保護工作形勢嚴峻,存在傳承人缺失,后繼乏人、觀念相對落后保護缺乏意識,資金投入不夠,需要加大傳宣力度等問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1.落實、完善保護措施與地方補貼機制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傳承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傳承人的歷時,傳承內容逐漸減少,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目前大多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仍然沒有相關補貼,缺少資金補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迫于生計,年輕一代人不得不放棄傳承民族文化而外出打工。因此,政府落實和完善地方相應的補貼機制是調動田林木柄瑤傳承人主動性重要途徑,這樣才利于田林木柄瑤傳承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2.建設田林木柄瑤銅鼓舞保護與傳承教育陣地,培養后備人才
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建立教育基地是對非遺項目傳承的保護方法之一。把田林木柄瑤銅鼓舞引進校園,讓田林瑤族銅鼓舞作為藝術課程帶到課堂學習中,還能讓青少年能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保護傳承意識。
地方政府將民族文化帶入學校建設,可舉辦田林瑤族銅鼓舞傳承骨干人才培訓班,聘請老藝人、傳承人為教師,開展瑤族銅鼓舞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給予有銅鼓舞知識和技能的木柄瑤銅鼓舞傳承人經費扶持,對已經退休的民間老藝人進行條件優待,增加他們在當地影響力與社會宣傳度等等,還能為民族文化傳承培養后備人才。
3.加大保護資金的投入和宣傳力度
政府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占主導地位。田林木柄瑤銅鼓舞想要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政府應該加大保資金投入,提供政策的支持,媒體做好宣傳推廣,利用新聞、報紙、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宣傳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來,將保護工作落實可持續發展。
田林木柄瑤銅鼓舞是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轉型背景下,受到了猛烈的沖擊瀕臨消亡。要想更好的實現傳承與保護并重,須加強對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的保護,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落實完善保護措施與地方補貼機制,將文化引入學校,建設保護與傳承教育陣地培養年輕的接班人,同時加大保護的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才有望得以更好傳承與保護。
注釋:
1.田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田林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田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田林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郎玉屏.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0總第218期,39-40.
[3]梁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反思——以廣西田林木柄瑤銅鼓舞為例.百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93—94.
[4]田曙嵐.廣西旅行記.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2008:80-81。
[5]張一民.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見聞錄.香港:香港天馬出版社,2006年,40-41.
[6]楊其勇,王永川,鐘琦.淺論學校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4月第31卷第2期,73-74.
梁潔,百色學院青年教師,主要從事藝術、民族文化、管理研究。
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Y2015LX426)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