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波 (廣西百色學院 533000)
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元素在舞臺表演中的運用研究
——以《銅鼓響來繡球飛》為例
宋海波 (廣西百色學院 533000)
壯族銅鼓舞蹈元素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陽剛之美,繡球的舞蹈文化元素的大多數是表現情感的具有陰柔之美,都有各自的表演形式和功能,筆者將兩者相結合進行舞蹈創編,運用相融合的方式繼承和發展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從而把兩者的表現形式搬上舞臺進行運用表演。傳承的壯族銅鼓和繡球文化元素的碰撞與現代舞臺表演的結合及發展,以創編作品群舞《銅鼓響來繡球飛》為例讓人們以舞臺表演的形式了解認識壯族銅鼓、繡球的舞蹈文化。
銅鼓、繡球;創編、傳承;舞臺表演
壯族是我國第二大少數民族,壯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北部,他們所創造的壯族舞蹈,像是一朵奇葩,在我國民族文化的畫卷上,光茫淋漓,熠熠生輝。在壯族人們的節日里跳起不同的舞蹈,而每一種舞蹈、舞蹈元素都有一種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尤其是壯族的銅鼓文化和繡球文化,下面就談談對壯族舞蹈銅鼓文化元素和繡球文化元素相結合以及它們在舞臺表演中的運用,以原創群舞作品《銅鼓響來繡球飛》為例,以此和藝術研究者們商榷。
銅鼓從出現時開始,就以其古樸而明媚的南疆風韻,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它既是禮器,又是樂器,是集繪畫、雕刻、音樂、舞蹈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品。壯族銅鼓舞流行于紅水河畔,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一帶的壯族人村寨。壯族的銅鼓舞蹈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自娛性的,屬于群體舞蹈,相對原始素樸、粗獷,在盛大節日或春耕時進行的舞蹈,舞蹈的內容大概分為"開場"、"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迎春"六個部分。另外一種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臺藝術,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套路。表演性壯族銅鼓舞以前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對象是神,是跳給神看的。用各種舞蹈動作滿足神靈的欲望,以祈求神靈的護祜。神是人的化身,只有人認為美的,才能博得神的歡心。所以表演給神看的舞蹈,同時也就是給人欣賞的舞蹈。筆者在創作群舞《銅鼓響來繡球飛》的過程中運用了銅鼓舞蹈的文化元素如:銅鼓舞的基本步法,"活躍步",一腳踏地,一腳跟隨,雙手叉腰的"踮步"和"走路步"等在步伐上進行的變化編排。以及在組成形式上的運用創編,競技類運動中的銅鼓舞一般由七人以上組成,其中四人敲打銅鼓,一人敲打皮鼓,一人舞雨帽或竹篩,一人舞竹筒,其他的人按照舞蹈安排的情節,分別拿不同的道具于中途出場。 銅鼓雙面或四面成套,如只有雙面銅鼓的,就是一公和一母,由二人共敲一鼓。四面銅鼓為一組的,則為二公二母。四人每人各敲一鼓。通過對以上銅鼓文化元素的運用和組成形式的學習,進行動作和調度的發展、變化從而創編作品,把作品搬上舞臺,通過以上對壯族銅鼓文化元素的了解和學習,使得本作品的創作有了更豐富的發展空間,為把壯族銅鼓文化元素發展及搬上舞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繡球是廣西壯族人家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廣西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之一,原是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繡球文化也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舉行拋繡球活動,正是春天播種時節,繡球里填放有谷物種子,就是希望年內“五谷豐登”的寓意;同時,繡球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物,喻示著“生育興旺”之意。穿作者根據拋繡球的這一體育運動項目中的拋繡球將其規則、動作、人物角色、場景進行舞蹈元素收集、編排,其中有側位站立上拋法就是手腕擺球為逆時針方向擺球,動作要連貫、柔和、勻速;拋球時,移動重心,轉體,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讓球的運動軌跡成拋物線和背向拋球法,身體背對木桿,兩腳左右開立,距離約與肩同寬,讓重心落在兩腳之間。右手握住繡球的提繩,手腕帶球做2~3次"8"字繞環的預擺,當球獲得一定的速度后,上體后仰成反弓形,當球提繞到右側最高點時,伸臂,抖腕,送指,把球拋出去,兩眼注視球的走向,球在空中的走向為大拋物線。創作時將比賽的動作步驟及方法進行發展變化并融入現在元素進行舞蹈表演,而群舞《銅鼓響來繡球飛》作品中就運用了拋繡球這一發展變化而來的。
在原創男女群舞作品《銅鼓響來繡球飛》中壯族銅鼓舞蹈元素所表現的素樸、粗獷給予的陽剛美和繡球舞蹈元素的寬和溫厚、陰柔美相結合,既表現男生銅鼓的剛又表現女生繡球的美,創作者根據兩種不同的文化元素進行創編作品,一邊是銅鼓,一邊是繡球,銅鼓本身是一種打擊樂器,而繡球則是一種象征愛情的信物,創編者運用打擊銅鼓和拋繡球的方式進行結合,一邊是運用繡球拍打銅鼓發揮出銅鼓的作用,一邊是運用銅鼓去接對方拋來的繡球發揮繡球的作用,兩者都可以展現,又不會分離。整個作品的編創也是緊緊圍繞壯族銅鼓、繡球的文化元素來進行的。本作品《銅鼓響來繡球飛》與2013年5月4日在央視1套、3套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專場播出,并獲得觀眾好評,為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元素在舞臺上的運用研究探索發展更進一步。
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元素的相結合,創作做出了群舞《銅鼓響來繡球飛》劇目,而兩種文化元素的碰撞在舞臺上的運用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廣西壯族銅鼓文化和繡球文化。筆者站在站學校以及學生的角度上進行傳承并進一步的發展壯族文化,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元素在舞臺上的創編及展示需要創作者發現、探究,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壯族文化。
[1]張小梅.壯族民間舞的保護與傳承——以廣西藝術學院壯族民間舞傳承的探索為案例研究[J].中國音樂,2010(3).
[2]何衛東,伍廣津.廣西壯族拋繡球的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178-180.
[3]韋曉康,李霞.廣西壯族拋繡球的傳統體育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3).
[4]紀蘭慰.銅鼓民俗文化探析[J].1996(2):73-92.
[5]馬志偉.南丹白褲瑤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舞完好傳承之初探[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01).
[6]高潔.壯族圖騰與壯族舞蹈的形成[J].大舞臺,2012(09).
[7]陳曦.廣西南丹白褲瑤銅鼓舞考察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