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汪文潔 張安然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241000)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張 慧 汪文潔 張安然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241000)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在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并以城市的具體演變空間來展示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設計應用。以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城市空間再設計的理論應用研究為切入點,從而使地域文化足夠的融入我們生活,融入到現代社會城市的多樣發展。
地域文化;公共空間;歸屬感;特色設計
1、2016年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基于“課題制”的景觀設計課程體系實訓創新模式研究》(編號:2016jyxm0495)
2、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公共設計》(編號:20161361302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簡單的公共空間建設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時代下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某些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及其設計形態與當今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不相適應,在社會的飛速發展下,一座城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城市特點往往可能被設計師在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時所忽略,從而導致城與城之間缺少差異,沒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沒辦法體現出所在城市自身的地域文化,造成多個城市的形象單一,逐漸形成千城一面的情況。而我們知道公共空間設計在我們的城市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垃圾箱、廣告牌、路燈,大到公園、廣場、文化長廊等,他們在城市日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一所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大一部分是從這座城市的公共設施和景觀規劃中體現出來的。
在當前城市建設中,每個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的城市經費用于城市總體建設,興建城市公共設施、城市廣場、城市現代建筑等,力求將城市建設規模發展擴大,加快各省市的城市化進程,但在興建中,大量雷同的綠化設計、廣場設計、公園設計等,都給我們帶來的并不是來自地域文化的共鳴,而是讓城市的特有景觀性越發不明顯,地域文化的嚴重缺失導致了城市的特色危機,人們需要的并不是因為雷同而帶來的親切感與熟悉感,而是在所處城市地域文化下帶來的特色文化交融所帶來的共鳴,我們對于一座城市而來的親切熟悉感,來自于記憶來自于這座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在這一前提下進行再設計,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觀中,讓城市空間用不一樣的新形態再次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同時我們作為設計師也希望城市空間的設計可以具有特色、多元化發展,能被賦予深層含義與人共鳴,為這個日漸冷漠的城市增添親切感。我們要知道地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開放的,是發展的,它與現代新興的事物并不相互排斥,相反他們都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為了避免千城一面,在城市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尤為重要的。在設計中要做到為人們帶來親切感,熟悉感的城市建設,我們就必須要深入的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去體驗城市的風俗習,找到民眾們可以接受的切入點,尊重他們的需求,做到協調、適宜、和諧,這是城市建設能夠帶來歸屬感的重要前提。
當今社會人際關系日漸冷漠,而如何給城市增添親切感,創造出被賦予深層含義的城市空間而與人共鳴成為了非常大的難題,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到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發展,使地域文化以另一種表達形態延續下去,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設計師需要以地域文化發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為基準切入點,從而使地域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發展。作為設計師的我們,應思考在各區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影響下,城市空間應該如何以重新再創作設計的形式再現在公眾的面前,從而讓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更具有特色、多元化的發展,同時傳統的地域文化被不斷的深入延續。
蘇州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它在江南永遠都不會被埋沒在千城一面里,不說非常精美的私家園林,單從城市公共設施來講就融合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如有古韻的公交站臺、路燈、廣告牌等等,讓人一看到便知道這里是蘇州,并對這個城市印象深刻,更不用說蘇州擁有的四大名園中的拙政園和留園了。同時精美的私家園林也表現出當年“天凈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絕美的江南景色,被稱為“人間天堂”。當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蘇州只有一個不可被復制。
徽州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它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受當地的地理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徽州文化中的“賈道儒行”在現代建筑中被許多空間所運用,傳承并弘揚徽派文化,在空間中不斷創新營造,在皖南形成了一套徽派風格與現代都市風格相結合的徽派建筑體系,受到眾多民眾的喜愛和追捧。另譬如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安徽池州的儺戲,它以其古樸淳厚的魅力打動人心。在池州儺戲之鄉廣場的公共空間設計中設計師則將儺戲文化貫穿運用于廣場的公共藝術品之中,讓人們印象深刻。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采用的則是高低錯落的形式還有粉墻黛瓦的色調,也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徽派建筑特有的風格。這些由地域文化衍生出來的特色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實踐運用是非常多的,不僅在本土在其它地方同樣引人注目。
地域文化、文化交融、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當今這個時代背景下是被眾多設計師所使用的重要主題。設計師要將文化、歷史、生活這些具有象征性的設計因素融匯到城市整體形象設計之中,賦予城市空間更深層次的寓意所在,因為只有內涵豐富的城市空間才能與人產生共鳴,希望每個設計師所設計出的公共城市空間環境均能給人帶來歸屬感與親切感。
在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想要體現出城市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樣的建設將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如何能做到保護文化,尊重自然,突出地方特色,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需要我們設計師不斷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滕宏偉.地域文化視角下城市公共設施的系統性設計[J].藝術教育,2016(2).
[2]孫鳳丹.城市公共空間地域特色景觀設計探討——以長春市為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33).
[3]楊婷,季菲菲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吳起城區景觀為例.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3).
[4]曹李恒.基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間藝術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3).
張慧(1988.11-),教師,漢族,安徽蕪湖人,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系,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汪文潔(1996.6-),女,漢族,安徽黃山人,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系,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