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悅 (蘇州科技大學 215009 )
江南元素在纖維藝術中的表現形式研究
顧 悅 (蘇州科技大學 215009 )
纖維藝術歷史悠久,從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中孕育而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地吸收先進的藝術觀念,這種藝術形式既古老又年輕。江南風景秀麗,文化先進,擁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將其中所特有的材料、手法和蘊含的意味運用到纖維藝術中來傳達江南煙雨朦朧的意境,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究。在表現江南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們關注纖維藝術。
纖維藝術;江南元素;運用和表現
纖維藝術作為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門類,集古典與現代、浪漫與沉穩、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手工編織于一體,既兼具繪畫和雕塑的表現功能,又突出平面和立體的形態特征,科技的不斷進步帶動其快速發展,具有獨特的視覺美和觸覺美,不斷給觀眾以全新的審美體驗。
纖維藝術(Fiber Art)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而實際上纖維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用草木、藤蔓、稻草等材料編造的各種為生活而使用的棚、筐、席、網,都是現代纖維藝術所涵蓋的表現形式。這些舊石器時代的痕跡都可以當做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文化源頭。
現代纖維藝術包括立體的軟雕塑、平面的刺繡、印染、壁掛、紡織、刺繡、觀念等。以西方特色為根源,又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同時兼具各種備受現代文明所影響的藝術表現形態,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纖維藝術,而再縮小至江南范圍的纖維藝術,則是本文主要傳達和研究的方向。
由古至今,江南與纖維藝術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蘇繡作為江南典型的纖維藝術代表,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蘇繡工藝精巧復雜,從古代的荷包,到現代的壁畫、玄關、工藝品等等,都在生動描述江南與纖維藝術的發展歷程。
江南一帶本身就是紡織品重鎮,自古素有織桑養蠶的傳統,杭州的絲綢、南京的織錦、蘇州的刺繡就是精致和諧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征,擁有”東方藝術之花”的美譽,它們不只是單純的生活消費品,它們承載了江南一帶普羅大眾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感悟,使得江南人似乎天生就有著纖維的性格、纖維的情結。
如此說來,江南特有的纖維元素可歸納為絲綢、織錦、刺繡、草藤等,不僅有關材料、也有關傳統技法,將這些江南特有的元素呈現在纖維藝術上來體現江南的文化風俗歷史,方式可謂不勝枚舉、包羅萬象。本文主要闡述這幾種運用更為廣泛的藝術表現形式,即壁面、懸垂以及立體形態。
1.壁面形態的蘇繡
傳統壁毯形式,是隨著時代發展變遷也無法割舍的一種現代纖維藝術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演變源頭。而刺繡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技法,在纖維藝術設計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裝飾功效,而又以壁面裝飾為主要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刺繡主要負責纖維藝術中圖案和色彩的呈現。 “遠看色,近看花”,圖案使紡織品有了更豐富的變化和內涵,還可表現歷史、文化、生活方式、流行元素等。
江南刺繡以“蘇繡”為代表,風格淡雅,品味高尚。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 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色彩過渡自然、和諧統一、畫面細膩精致、富有光澤。造型上采用現代裝飾圖案,材質上運用毛線纖維,尤其是在不同毛線的選擇上,根據不同的需要采用相應的質感的毛線進行創作。這樣的纖維作品運用到現代居室的空間中,不僅能美化空間,更能引起人的心里共鳴,可以舒緩情緒,同時對纖維藝術更加喜愛與贊賞。
2.懸垂形態的絲綢帷帳
在中國古代,帷帳是室內裝飾的主要內容。從先秦兩漢乃至隋唐,中國的室內裝飾都是以使用織物材料的帷娘裝修為主,即可以屏蔽、分隔空間,給人們帶來遮擋的實用效果,又能在乏味的環境中起到裝飾空間的作用。
不同質感的紡織品傳達著不同的效果,江南的絲綢,紗幔飄逸、透明度較高,有若隱若現的朦朧之感。
在現代室內環境的裝飾中,常以懸掛純凈的絲綢制帷帳表現朦朧的“禪”意。而在需要遮擋強光的環境中,垂懸的絲綢制帷帳又具有柔和光線的作用,十分具有實用性。
3.立體形態的蒲團坐具
蒲團是用蒲草所編造的一種圓形坐具。蒲團作為江南一帶的一種纖維藝術,在寺廟、茶室和營造中國風陳列環境時,都會經常用到,它也是我們最為熟悉一種立體形態的纖維藝術。
蒲團的形態大多是出于性能的需求,同時也體現一種自我意識的修煉之意。歷經時代的變化,目前的蒲團已經開始進化,材料豐富多變,不再是只由蒲草編織而成。
蒲團的擺放體現了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絕妙關系。將其置于簡潔的空間中,就好像一個小小的“點”,通過“點”與“點”之間,“點”與“面”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使整體空間有張有馳、有疏有密,為原本空礦、單調的地面增添了次序之美,也為觀者形成一種協調統一、浩瀚宏偉的整體視覺效應。
纖維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不斷涌現的新興材料和工藝技法,大大增加了纖維藝術的表現張力。具有高透性的紗類材料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朦朧和高雅的視覺感受,這正是江南元素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例如蘇繡和絲綢。蘇繡作為江南典型代表元素,形式豐富,色彩多變,更能夠烘托出濃郁的江南水鄉氛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特色,使置身其中的人們仿佛進入煙雨朦朧、粉墻黛瓦的江南世界;而絲綢柔和的材質美,細膩的肌理美,更是將富有禪意的空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了視覺效果。江南元素在纖維藝術中的呈現,應驗了一句話:好事成雙。不管是運用到玄關,壁掛,還是裝飾性的工藝品,都能夠體現江南獨特的柔美。當今社會的纖維藝術設計不單單是繪“形”,更是寫“意”,抽象化替代寫實化、空間化替代平面化、夸張化替代內斂化。將纖維藝術與江南元素的巧妙結合,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一種新的生活理念——雅俗共賞。
[1]任光輝著.《論纖維藝術在現代室內空間環境中的人性化特征》.《美術大觀》,2007(6).
[2]龔建培著.《纖維藝術的創意與表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版.
[3]林樂成編著.《纖維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4]高愛香.材料——纖維藝術的物質載體[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5]于靜源.現代纖維藝術的材料魅力[J].科技創新導報,2009(15).
[6]楊雪梅.纖維藝術在室內空間的運用[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9(09).
[7]王寧.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中的形式美感[J].科學之友(B版),2008(11).
[8]龐礴.論纖維藝術的材料之美[J].美術大觀,2008(04).
[9]陳玲.論纖維藝術的綜合材料表現[J].裝飾,2007(01).
[10]徐時程.纖維藝術中材料的表情[J].裝飾,2005(07).
顧悅,中共黨員,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藝術設計裝飾方向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