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俠 (閩江學院 350108)
現代陶藝創作研究
陳 俠 (閩江學院 350108)
作為優秀民族藝術之一,我國的陶瓷藝術起步于距今八千年前,這一發展歷史,使得陶瓷藝術獲得了其它藝術形式所無法望其項背的優勢。從陶瓷藝術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來看,其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典范。因而,陶瓷藝術亦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廣泛關注,不過對于當代的陶瓷藝術創作者而言,如何推動陶瓷藝術繼續發揚光大,是每一名陶瓷藝術創作者應當背負的使命。本文講究現代陶藝創作展開研究,以資借鑒。
現代陶藝;陶瓷藝術;陶藝創作材料
人類經歷了幾百萬年的發展演變,最終學會直立行走,并解放了雙手,最終成為智慧的生命體。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人類改變了自身的生存狀況,實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尤其在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已經具備了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真正地實現了改造自然。人類的抗爭史,先后走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進而通過不斷地抗爭,使現今的每一個人成為自由的個體。此時心靈空間也往往比任何時候更需要溝通和交流。而陶藝創作正符合了現代人這一審美需求。為此,本文將從現代陶藝的內涵解讀入手,分析我國現代陶藝發展史,并就現代陶藝創作材料的實踐應用用和空間的拓展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在國門開放的基礎之上,西方的各大藝術流派與藝術觀念相繼傳入神州大地,自此,我國的陶瓷藝術步入到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時期。在這一背景之下,國內的陶瓷藝術創作者在眼界被打開的情況下,突然發現:在陶瓷制作技法方面,西方的陶瓷制作工藝同中華傳統的陶瓷制作工藝相比較而言毫不遜色,也有著值得國內陶瓷界應當借鑒和參照的許多地方。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陶瓷藝術”同“陶藝”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不過實際情況卻遠非這么簡單,“陶藝”一詞完全是一個舶來品,并非等同于漢語語境下的“陶瓷藝術”,也就是說,并非可以將一切使用陶瓷材質所制作的器皿均視同為陶藝。陶藝在藝術家、美術史論家、尤其是在世界上被廣泛認同為“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體, 重在表現創作者的個性、情感、心理、意識、技術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形式”。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陶藝只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借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其并不限制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將創作自由完全賦予給了創作者本人,創作者完全可以藉由自身的藝術想象力進行自由的陶瓷器皿制作。盡管從當下問世的一些陶瓷作品來看,其依然呈現出容器的外觀,不過其價值已經不再受限于自身的實用價值,而是突破了實用性范疇的限制,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人文意蘊。由此可見,現代意義上的陶藝,并非對陶瓷器皿的簡單藝術化加工和處理,而是使陶瓷器皿本身便成為藝術的載體。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陶藝開始在我國起步,不過在其問世之初,便彰顯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并有力地刷新了國內陶瓷制作人員的觀念。不過從我國陶藝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同世界上一些陶藝制作技術領先的國家相比較而言,國內的陶藝制作技術以及制作理念依然處于相對落后境地。自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的陶藝制作工藝得到了長足的長進,其亦實現了向建筑等領域的全方位覆蓋。但與此同時,國外的一些陶藝制作也較為發達,對我國的現代陶藝創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鑒于此,國內陶藝創作人員應當虛心借鑒和吸收世界上先進的陶藝制作工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以此為契機,實現對國內陶藝制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自現代陶藝創作理念傳入我國之后,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觀念的變遷,國內陶藝創作人員已經實現了觀念的革新,在創作陶藝的過程之中,不再簡單地將陶藝制品的實用性作為唯一的創作導向,而是注重使所創作的陶藝作品能夠實現對人文精神的承載。
在這個時代,藝術生活使材料風貌的延續成為可能,它刺激了藝術家觀念和知覺的互相交流,通過時間和地點,使陶瓷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互交錯,為每個藝術種類提供智性和各種想象背景,展示了材料的多面語言,也為其他藝術的空間拓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考慮到陶藝創作人員在進行陶藝制品創作過程之中,往往會將自身對生命歷程的感悟融入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之中,如此便使得其所創作的陶藝制品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從現代美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現代陶藝創作過程表現出一種看似對立卻彼此統一的創作理念,即:陶藝創作人員在依托客觀事實為創作基礎進行陶藝制品的創作過程之中,一并將自身的主觀審美標準代入到創作過程之中。
當前一個時期,在陶瓷設計藝術實現了向社會各個領域的覆蓋的過程之中,陶藝已經走出了室內封閉空間的限制,轉而開始向室外的廣闊空間發展。
就環境陶藝而言,陶藝作品的體積與空間比較有限,需要運用借景的手法來構圖,從而超越陶藝作品本身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一種較好的畫面構圖效果。將陶瓷從架上轉向公共環境空間,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種來自新藝術的感覺組合,是“人、環境、陶藝作品”三者之間構成的一種特殊關系。形成了“環境陶藝”的概念,從社會意義的公共意識、開放空間的環境意識上拓展了陶藝的表達范圍,突破了中國傳統陶藝長期依循的“實用”、“規整”的范式,擴充了新的內容。這對現代陶藝的成長及未來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將生活藝術化”被普遍認可的今天,陶藝作品作為公共藝術介入到環境藝術之中,它雖然主要憑藝術家發揮其氣質和情感,自由主動地進行創作,要求作者在環境中把握現代陶藝與環境,建筑與人文的關系,從而創造出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并具有獨立個性的環境陶瓷雕塑作品。
我國陶藝發展比較迅速,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更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為陶藝創作領域帶來了較好的創作環境。但是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同世界上一些陶藝制作技術領先的國家相比較而言依然處于相對落后境地。為此,國內的陶藝創作人員要在借鑒與吸收世界上其它國家先進陶藝創作理念的同時,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陶藝創作技藝的精髓,同時,注重將不同的陶藝創作材質用于陶藝創作過程之中,以此實現對陶瓷藝術品的藝術表現力的提升。
[1]耶虹菲.構成設計在陶藝創作中的應用性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2]余斌.陶藝創作及作品解讀的符號化行為模式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
[3]艾雅琴.西方現代藝術形式對中國現代陶藝流派發展的介入[D].武漢理工大學,2009.
[4]劉亞娟.中國原始彩陶造型、裝飾語言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5]范麗青.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論傳統文化對現代陶藝的影響[J].中國陶瓷,2015(06).
[6]李建偉.現代陶藝創作的多元化趨勢[J].藝術評論,2015(06).
[7]王萬泉,鄭玉梅.造物之美,工藝之性——從審美性與工藝性談現代陶藝創作[J].中國陶瓷,2015(07).
[8]李雪玲.試析民間美術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表達誤區[J].藝術探索,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