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霞 (河北省文化藝術中心 050000)
從趙孟頫書法特色淺談中華文化的浸染性
劉東霞 (河北省文化藝術中心 050000)
趙孟頫為我國元代的著名書畫家,其書法作品及書畫理論對明清以后的中國書畫藝術及中華文化傳承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許多評論對其堅持的書法“古意”觀不甚理解,對其“仕元”的行為頗為詬病。筆者通過對趙孟頫書法特色、書畫理論進行研究,對其“仕元”的思想根源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中華文化浸染性的觀點。
趙孟頫;書法特色;中華文化;浸染性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生于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一位跨越宋元兩代的文學巨匠,其在詩文、書畫、篆刻、音律等方面均有極高的建樹,史學界甚至稱其為元代文化藝術上一座幾乎無人逾越的高峰。趙孟頫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其書法兼擅各體之長,直入晉人之室,領袖一代。從明清以來,對趙孟頫書畫藝術的研究可謂豐富至致,涉及到了其生平、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藝術思想甚至其修為喜惡,但大多評論都是從趙孟頫書畫藝術本身出發,研究分析其書畫藝術的特點和成就,還有些僅就其“仕元”事件的表象揣度其行為和思想,沒有上升到趙孟頫情感世界的深處和其對傳承中華文化思想的高度進行進一步分析。本文似從趙孟頫書法的特色入手,分析其對中華文化的感悟,進而提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高度浸染性。
趙孟頫的“古意”觀就是高調地尊崇和傳揚晉代“二王”書法,在其對王羲之《七月帖》評價和研究中提出:“右將軍王羲之,在晉以骨鯁稱。激切愷直,不屑屑細行。”“書,心畫也。畫面之下,觀其筆法正峰,腕力遒勁,即同其人品。所惜溺意東土,放情山水,功名事業,止是而已。抑以晉市之氣數有在也?晉之政事無定言者,而右軍之書,千古不磨。”
趙孟頫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孟頫的楷書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孟頫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畫家和書畫理論家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多在“古意”上,元代著名書畫家鮮于樞在《困學齋集》中這樣評價趙孟頫的書法:“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第一。”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在其《道園學古錄》中對趙孟頫書法的“復古”做了更為細致的評價:“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明代著名學者劉績在《霏雪錄》中對趙孟頫書法的筆意做形象的說明:“松雪翁書法妙天下,而人鮮有知者。公平日博觀歷代真跡石刻,深求古人筆意,其揮翰時如庖丁鼓刀,郢匠運斤,不動神色而自合矩度,又豈庸俗輩可得議耶?翁嘗有詩云:‘學書工拙何足計,名世不難傳世難。當有深知書法者,未容俗人議其間。’”明代文學家解縉更是推崇趙孟頫書法,對其給予了“盡掩古人”的極高評價:“趙孟頫天資英邁,積字功深,盡掩古人,超入魏晉。”
趙孟頫既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泰斗級人物,同時也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位藝術家。趙孟頫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但因為他生在宋末元初的易代之際,又是以宋代皇族后裔的極特殊身份出仕元朝,而且在元朝先后為官了三十多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對趙孟頫的文學才華極為贊賞,甚至驚呼其為“神仙中人”,并給予種種禮遇,先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后又任命為從四品的賢集直學士,后來官至濟南路總管;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趙孟頫再次被召入京城修撰《世祖實錄》。在以“忠君孝主”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社會大環境下,對趙孟頫的屢次“仕元”行為,為明清等后代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齒,甚至遭到了大量對趙孟頫人格、藝術思想的非議,其在書法、繪畫、詩文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也被后人刻意貶低,明清史書及后人稱其為“二臣”繼而“薄其人遂薄其書”。
趙孟頫從三十三歲開始步入元朝的官場做官到六十九歲辭世,經歷了三十六年的“仕元”生涯,這一時期,也正是他書畫創作和理論思想形成到成熟的階段。許多史學者或文藝評論者揣測:在這一階段趙孟頫因“仕元”的行為在內心深處充滿了痛苦與煎熬,甚至是自責,正是這些內心的糾結才導致他移情于書畫之中,由此推斷,趙孟頫不得以才提出“古意觀”,其創作的書畫作品出現了復古的特色。筆者認為,僅從對“仕元”的自責來推斷趙孟頫書畫的“古意”觀,未免有些偏頗甚至膚淺。趙孟頫絕不是僅僅因元世祖的贊賞而步入仕途,更不會因仕途不順或世間的非議而寄情于書畫之間。從趙孟頫書畫的筆意和他的詩文及書學思想中可以看出,趙孟頫并沒有一味地痛苦、悲傷甚至頹廢,而是以“復古”為名,勇敢地用手中的筆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繼承和創新發展的思想,擎起了承接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大旗。
短短幾十年間,蒙古大軍的鐵騎雖然絞殺了大量的中華物質文明,但在趙孟頫復古旗幟的引領下,中華文化的血脈沒有中斷,更不是像人們描述的“崖山之后無華夏”,以繼承“二王”的趙孟頫書法為代表的元代書畫及藝術思想,承接和延續了中華文化的文脈,并進行了獨具時代特色的創新。元代大量文化藝術人士在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基本都繼承了趙孟頫崇尚晉代之法的思想和力求韻致的審美取向,如元代著名書法家康里子山的行草書表現的飛動雅逸,鄧文原的書法表達的沖動靈便,鮮于樞書法展現的婉麗淳靜,虞集書法抒發出的空靈閑適。還有揭傒斯、柯九思、倪瓚、王蒙以及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等一大批元代書法家,都是在趙孟頫“古意”觀的影響和指引下,在繼承晉代之風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大量獨具元代特色的書法作品。可以說,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元代書法對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直接影響了明清以后的書法繁榮。
中華文化,也被史學界稱為華夏文化或漢文化,是世界文明歷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綜合而言,中華文化主要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和發展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體系。舒乙先生曾經提出了中華文化的四個特點,一是與世界文化的趨同性,二是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性,三是《易經》、《道德經》為背景的哲理性,四是注重審美的藝術性。筆者認為,從趙孟頫書法特點分析,中華文化更具有極其強烈的浸染性。
攜著血腥之氣的蒙古帝國在入主中原之時,并沒有“以漢治漢”和延承中華文化的意圖,甚至把漢人做為了可隨意奴役的下等民族。但是,在趙孟頫等有著傳承中華文化使命感的文化巨匠引領下,中華文化充分展示了其浸染性的特點,以聰敏靈動的諸子百家思想和中庸禮教的儒家理論為核心,迎合時代的潮流,迅速浸染到了大江南北、中原地區甚至廣袤的蒙古草原。僅以書法為例,元代立國之初,官方文字初期是蒙古畏兀字,后來是八思巴蒙古字,雖然元帝國對中原和江南等大片區域進行了高壓統治,但這兩種文字均沒有在中華大地延續,而漢字及漢字藝術在趙孟頫等一批有思想的文學巨匠繼續和引領下,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獨具元代特色的“趙體”書法和趙孟頫書畫思想。承接趙孟頫書法思想影響的,不僅是漢人藝術家,具有蒙回等草原民族高貴血統的康里子山、張彥輔、高克恭等一批少數民族書畫家也受到了趙孟頫書畫思想的影響。
元代著名學者虞集在《題吳傳朋書并李唐山水跋》中提出:“宋人書自蔡君謨以上猶有前代意,其后坡公出,遂風靡從之,而魏晉之法盡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學顏書,雖刻鵠不成,尚可類騖,而宋未知張之謬者乃多歐陽率更書,纖弱僅如編葦,亦氣運使然耶?自吳興趙公子昂出,學書者始知以晉名書。”趙孟頫用張揚“古意”的復古書畫思想,將中華文化的精脈傳襲下來。在書法筆意上一掃宋末元初的文弱之氣,在推崇晉“二王”的同時,對宋代書法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實現了書法從晉到元的直接跨越,為此后的明清書法健康發展做出了榜樣。甚至,趙孟頫的文化復古思想對清初的政治統治也敲起了警鐘,使得滿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初就高度重視了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在康熙、乾隆等帝王酷愛書法的影響下,中華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保護、繼承和創新發展。
趙孟頫書畫思想對傳承中華文化的貢獻,可能其自已并未料見,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的浸染性如此之強大,只要保留其點點薪火,便可代代相傳,并形成燎原之勢。
參與文獻:
[1]李遇春.趙孟頫書畫研究三題[J].美術學報,2013(6).
[2]韓彬.淺論趙孟頫書法藝術用其復古之風的成因[J].美術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