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漫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350108)
贛南采茶戲音樂特征與現代傳承
林溪漫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350108)
贛南地方特色采茶戲至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歷史,具有文化、精神和經濟等價值。本文對贛南采茶戲音樂特征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同時,針對當前贛南采茶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贛南采茶戲;音樂特征;現代傳承
客家先民們定居贛南,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精神財富,采茶戲就是客家人創造的反映他們的內心情感、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的一種地方戲劇形式。隨著戲曲音樂傳播方式多樣化,音樂鑒賞選擇多極化,贛南采茶戲漸漸被人們所淡忘。現在,它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表明了在贛南的采茶戲背后的文化價值的潛力是無窮的。因此,對贛南采茶戲之音樂價值的挖掘和對這門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戲曲音樂特點分析
曲牌體結構是的贛南紅土地區的主要唱腔結構,基本的構成單位就是曲牌,創新戲曲劇目依靠的就是重新編排曲牌。
1.采茶戲常用的段式
戲曲調式最基礎結構就是段式變化以及不停疊加重復的變化。兩句或者三句以上的多個句子疊加結構形成創新的樂段,作為音樂變化的基礎,原則上要求至少要有第一樂句作為單一的重疊。贛南采茶戲中的一曲燈腔《倒茶歌》,雖然歌詞只有四句,但前半段和后半段都是相似的,兩句的旋律雖然基本上都是統一的,但是從它們的歌詞中可以感受到,兩句所表達的情緒卻是截然不同的,在一般情況下,腔句間完全的嚴格重復是不存在的。
2.唱腔段式分析
關于唱腔的變化,一般是以基本格腔為基礎,從而再進行唱腔上的變化,收緊和擴張都是其采用的非常重要的變腔方法。曲調都是通過這些方法使力量的表現而變強的,不僅使曲調的發聲變得更加大膽,也是唱腔段式變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1)變化腔格的手法
擴大原有的戲曲腔句并且對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和改變唱腔句式,主要采用的藝術手法分為:句格增減;擴展與緊縮;變手調等等一類的手法。
1)句格增減:唱詞結構變化引起腔格變化
①句首擴腔——戴帽加冠
在腔句之前加上一些片段的歌詞叫做帶帽加冠,其實就是對原有的基本樂句進行擴充增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三句板》腔句之前有五個小節,其實這都是樂句前加入的旋律而已,與正文沒有直接關系,但是腔句的結構更加豐滿。
在采茶戲的前面經常看見加旋律的,一般將這些文字叫做托子,根據長短將其分為長短托子。在使用這些托子的時候沒什么太多的限制,所以,不同的曲牌前面可以使用相同的托子,并無大礙。
②句中擴腔——填腔加襯
擴腔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旋律和片段作為工具,使基本的腔句得到擴大。在贛南特色的采茶戲之中經常可以看到唱腔之中出現一些襯詞。一是穿腔加襯,保持原樣的腔型和句式固定基礎上,以原有形式為基本原則來進行腔句的增添襯詞或者襯腔。“涼風呀拂面,一呀一身輕,”這是《湖南路調》中的一句詞,這句里面就是襯詞“呀”字加在腔句之間,并且沒有改變原來的腔句類型,還是7字句,這就是穿腔加襯。二是拆腔分逗,擴充增添句幅的另一種方法,在民間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蜻蜓點水,即在歌詞之中加入襯詞來表達。比如《湖南路調》的前三句就是很好的例子,“三步走來”“往前子走”“一心要走”這三句,后面的都是加了節奏襯詞的,唱詞在句幅上得到了充分的擴展。
③句末擴腔——添尾重吟
加入一些歌詞和旋律片花到腔句的句末,即句末的擴腔,能使樂句更富有韻味。《提茶歌》末尾的三小節所呈現的便是,豐富了句幅,更具有表現力。
④堆垛擴腔——句間插腰
由山歌和小曲演變出來的藝術手法稱為加垛。實現這種藝術手法的方式主要是在句間插進若干字或者插進有規則的詞格或朗誦性曲調。如《帶貨歌》,就是簡單的加詞,如烏布、棉布、西洋色布這些詞字都是后來加的,不僅句式得到了加強,而且音樂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2)擴展與緊縮
腔句因受到唱詞的增添所控,且腔句還通過緊縮和擴張來改變長度。改變自身功能性的擴展與緊縮主要方式為“加腔、緊腔、減腔和擴腔”幾種。
①加腔與減腔
“拖腔”“賣腔”“甩腔”都是加腔的別稱,民間還有種說法是過音。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戲曲中的腔句進行擴充,句首、句中和句尾都可能是贛南采茶戲的加腔位置。句中加腔的代表就是《扇子搖搖》中的第23—27小節。減腔就是將長一點的腔句縮短,使基本的腔句更加的簡約。
②擴腔與緊腔
擴腔與緊腔其實作用相輔相成,變化的都是隨著旋律而來。主要的就是旋律的加花變奏、旋律的簡化變奏這兩點。且曲調想要更加靈活,韻味深厚,氣氛活躍,離不開“擴腔”與“緊腔”的結合。《報三聲》便是代表。
3)變手調
普及于民間的傳統特色戲曲新型作曲手法就是“變手調”,它融合移宮移調和反復旋律的變化就是反手調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稱為變手調。一般都是在伴奏樂器的變玄實現的,人稱這種手法為反玄伴奏。
4)變化腔格段式
下面幾種是主要的腔句變化手法自由結合變化為腔格段式的方法:
①加垛段式:
特指以加垛為主而綜合其它藝術手法的唱段。如上例的《帶貨歌》,主要采用的是以加垛為主的藝術手法的唱段。采用長短句結合的方式,將四個字的垛句以及兩個字的垛句結合
能避免過于規整死板。
②穿腔段式:
《打鞋底》就是用穿腔方式,以穿腔為主,綜合幾種段式手法。感嘆詞、助詞的多次使用都是為了表達歡快情緒,且與正詞之后加襯詞,是表意的襯詞,“實在你個”就是代表。
(二)器樂伴奏
贛南采茶戲在戲曲的伴奏和組成樂隊的方面有非常多的地方文化因素影響到它,因此,有必要對成員構成、經濟收入、婚姻狀況等方面進行研判,方能更深入的理解贛南采茶戲樂隊的內涵。了解樂隊的構成和發展狀況,才能更好地為唱腔服務。
1.伴奏樂隊
最初,贛南的采茶戲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小,任務少,只要隊伍具有兩旦一丑就能表演,民間有個說法就是“三腳成班,兩不當家”,這就是三腳班的由來,在這個階段,一般的樂器都是演員兼職,只有主要的樂器是專門的人演奏的。
有資料顯示,贛南采茶劇團現有的體制是30-60人不等。采用的演奏方式還是中西結合的。使用的樂器就有70余件,中國的50余件,西洋的20多件。樂隊7-16人,有勾筒、幣弦、反弦、中低鼓、大提琴、小提琴二把、三弦、琵琶二把、笛子兼長笛、黑管、嗩吶、小號;演員20-30人,一般女演員比男演員多,加上行政團長、書記、導演、編曲、 舞美、道具、服裝、會計、出納、總務等人共計30-60人不等。
2.樂器使用
伴奏樂器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1)弦樂類。有勾筒、二胡、板胡、三弦。
(2)嗩吶分為大型的和小型的。竹笛是主奏樂器,在《釣拐》這首特色的采茶戲曲之中,小鳥在森林里清脆悠揚的叫聲就是用竹笛模仿且美妙動聽。
(3)打擊樂器。可以分為鼓、鑼、鈸、板。這四種都是贛南采茶戲使用過,節奏不僅鮮明強烈,而且很有感染力。這些樂器能營造特殊情感、熱鬧場面、統一風格。
3.語調特征
在贛南的客家話中有5種語調分類,依字行腔是這些語調和旋律的主要依據原則。以下我們對《牡丹調》進行重點分析。
(1)單字配腔
56個字配字是《牡丹調》全曲調所包括的,其中16個字是重復的文字,還有43個單字配腔,這在曲調中有80%的地位,這種一字一音多次出現更能將唱腔的敘事性表達出來。
贛南特色采茶戲之中單字配音的情況較為普遍。這只是贛南采茶戲其中的一個特點而已。當然,并不全是一字一音,也有一字多音的情況。如:《牡丹調》中,叻、咯、細、妹、門、當、意、作、倒、早、歸、賺、哇、又,共有十四個字。
(2)聲調處理
贛南客家老表在講客鄉話時,語氣和聲調往高位走,陰平字、去聲字、入聲字,這些字是高調音位置的常客;處于低音調位置的是陽平字、上聲字。這很容易從贛南采茶戲的唱腔上體現出來。就像上文提到的《牡丹調》,其中“花”、“開”、“歸”這類陰平字;在低音位置上的是“你”、“門”、“本”等字,使整個演唱在口腔上端盤旋,時而低回親切和諧,感情表現活靈活現。有的陰平字如:“生”、“丹”等字,由于考慮旋律進行,處理比較自由。“葉”、“又”、“過”等去聲字全部被歸納到高音上,給人的感覺高亢、豁達。說話時的情緒帶動的聲調的走向,這和贛南客家采茶人熱情好客、積極向上的性格也有關系。
(一)贛南采茶戲面臨的問題
1.觀眾群體的缺失
采茶戲在我國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現在的贛南采茶戲還沒像京劇、黃梅戲、越劇那樣達到眾所周知的程度,吸引新的觀眾是一個很困難的挑戰。除此以外,在新媒體盛行的今天,贛南采茶戲的生存形勢越來越嚴峻。
據調查,最為繁榮時期的采茶戲在改革開放初期曾出現過,而如今的情況已經較為慘淡,逐漸的淡出了平民生活中。少數民間三角班在贛南鄉村中苦苦支撐;而城區大部分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對采茶戲一無所知,采茶戲市場一度萎縮。我從老一輩得知在縣一級,基本的采茶劇團已名存實亡,大部分則“改行”成為歌舞劇團或去做其他的行業。編劇創作隊伍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80余人銳減到今天的不到10人。而民間采茶三角班,50多年來內容與風格一直停留在解放前的“臺詞庸俗、表演低俗”之狀態。
2.人才和資金嚴重缺乏
現在很少有年輕的男演員補充進來,因為這個行業不受男生的歡迎,而演員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很少,抓緊培養年輕一代掌握這一傳統藝術十分重要。此外,藝術創作需要大量的經費,劇院增添設備、培養演員等也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否則,事業發展必定舉步維艱。目前,由于市場不景氣,光靠各劇團自身無法破解這個難題。還需要通過政府的扶持及贛南各界優秀熱愛家鄉的人士慷慨解囊。
3.劇情陳舊,缺乏時代感
目前,贛南采茶戲很少有好的劇本出現,大多是在啃老,即使在下一次演出時會改動一點點內容,也還是會讓觀眾感到毫無新意和創意。采茶戲的語言就是客家的語言,唱腔還分唱和白。因為他的唱腔主要是高調,并不是那么的柔美。劇情主要是戲劇和鬧劇,來源于生活,主要就是男女的愛情為主要情節,但現代的觀眾并不買賬。
(二)贛南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方向
1.對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
要想讓贛南采茶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應該結合現代人喜歡的審美形式進行創新。在2015年江西省第二屆藝術節上,《圍屋女人》這部戲劇作品奪得了的數十項獎。它采用的是先進的現代戲曲理念,結合音樂、燈彩、客家山歌,以通俗性,商業性和娛樂性為特點,不僅使用傳統的二胡,還加入了電子樂器,獲得很好的效果。
2.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教育是最好的發揚繼承傳統藝術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傳統文化植入大眾心中,一舉多得。若要開始實施,還是從義務教育抓起,然后是高等教育,分層展開。第二,政府要在政策預計財政上都給予扶持,在社會上倡導群眾來學習贛南采茶戲。贛州市政府在近年來高度重視采茶戲劇人才的栽培,也相應的采取了一些制度與措施。比如從2015年開始贛州市政府決定在每個縣區選3到5名學生到專門的采茶戲學校進行學習,第一批是計劃培養出60名專業的采茶戲人才。將由當地的財政承擔學習費用,在學成畢業之后帶著編制進劇團。
3.走市場化道路
想要使采茶戲市場化,首先就要到達“商品化”“產業化”。在未來的文化產業當中,形成一條包括作曲、影音唱片、普及市場、銷售的生產鏈。在傳播的方面,主要是使用好廣播、電視、新媒體等作為傳播的手段,使世界上的人們動動手指就可以了解到贛南客家音樂。
本文對贛南采茶戲的音樂特征、傳承與發展作較全面的整理和分析,認為:(一)贛南采茶戲的唱腔原胚胎源于民歌曲調,較多屬于牌子音樂系統。在戲曲的創新表現上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間。目前因對采茶戲了解的人不夠多,若能做到家喻戶曉,去陳出新,采茶戲的春天將會到來。(二)贛南采茶戲依然非常頑強地生存和發展,同時在保護與傳承方面也出現令人擔憂的局面,觀眾群體的缺失、演員和創作人才的缺乏以及劇情陳舊、缺乏時代感。(三)在面對目前贛南采茶戲尷尬的傳承局面,我們要加強對贛南采茶戲進行保護與傳承,保護與傳承贛南采茶戲需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媒體一起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需要對其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走市場化道路。(四)由于贛南采茶戲多用客家方言演唱,歌詞大多出自日常生活的故事對話,若將家鄉話帶入課堂,從小學習客家語言。利用本地媒體或網絡傳播,對贛南的家鄉話做成節目有利于大家對采茶戲的了解。有人學,有人演,有人看,自然就有了傳承。有新曲,有舞臺,有演員,自然就有了發展。
[1]譚鈺婷.贛南采茶戲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3.
[2]熊琨.江西贛南采茶戲的唱腔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
[3]王婷,徐靈.贛南采茶戲的藝術風格與傳承創新[J].農業考古,2009(3):181-183.
[4]李小芳.贛南采茶戲的語言藝術[D].暨南大學,2015.
[5]張佩鶯,鐘海林.對贛南采茶戲傳承的思考[J].中國戲劇,2007(2):42-44.
[6]歐陽紹清.贛南客家采茶戲研究現狀及啟示[J].大舞臺,2012(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