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豪 (深圳龍華區觀湖美術館 518110)
中國當代藝術的展館效應
李 豪 (深圳龍華區觀湖美術館 518110)
博物館作為民族思想的展現產物,當代中國藝術賦予受眾一種豐富多樣的互動感受,在對當代中國藝術的展示過程中,所采用的平面、立體、抽象空間感都是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也表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更加豐富多樣化的視覺感受,對邢臺的拓展也增加了觀眾的感官設計。通過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分析,歸納總結出兩種適應社會發展的藝術表達語言,分別是“多樣表現”、“二元共性”。通過這兩種新興藝術語言的表達,從而對中國的當代藝術視覺感官表現形式進行不斷的發掘探討,以達到給我國的藝術展館表現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注入新的生動活力。本文通過對中國當代藝術與展館空間的概念進行論述,分析我國的當代藝術在展館中的多樣化應用,探討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展館中所給觀眾傳達的和視覺感官特點所在,分析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展館中所體現的藝術語言。
中國當代藝術;展館效應;視覺感官效果
博物館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思想產物,博物館的出現是為了將具有藝術價值的文物進行收藏。起初的博物館也具備了一定的教育職能,藝術家是博物館的主要服務對象,藝術家們通過對博物館中的藝術進行觀察描摹,汲取藝術作品中的靈感,從而創作出新型的藝術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博物館已經與藝術的展現渾然一體。博物館作為展現藝術見證歷史的機構,在藝術的創作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藝術的產生及保留都依賴于博物館的出現。博物館抽象的藝術展現,使得當代的藝術實現了為藝術而發展的基礎,博物館也在演變過程中確保了走出藝術的當代藝術。無論社會如何演變,中國的當代藝術自始至終都是“博物館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主要以新型的多媒體藝術為主,新媒體藝術經過演變已經發展了一種獨特的自我藝術展示方式。
1.中國當代新媒體藝術概論
所謂當代的新媒體藝術,就是在社會科技的發展之下,運用數字技術而研發的一種多媒體藝術。其中有著較為明顯的交互性特征,演變過程中利用了計算機網絡的新型科技的藝術表現形式1。其中對于藝術的表現方法有幾種,網絡媒體、雜志、電視、電影等多媒體形式。而新媒體的藝術表現語言更是多樣,給人們以一種豐富多樣的趣味感官效果。而新媒體藝術的表現方法其中包含多種較高技術含量的設施,比如巨型的電影幕像、多屏幕影像、幻影投像、影音設備、互動鏡面墻、數字互動、全息投影、3D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
2.展館概論
展館是對于人們的文化藝術以及自然遺產的公共展現場所,用來收藏、保留、陳列以及研究多種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物品的公共場所,以及用于開展相應文化教育的機構。展館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通常以實物展示為主要表現方式,而現如今也有許多展館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于傳統的表現方式中,展館與當代中國藝術的結合就如同一對志同道合的伙伴,將中國的當代藝術發揚光大。
1.中國當代新媒體藝術的平面化作用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在內容表現形式上較為豐富多樣化,通過利用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展現藝術給受眾帶來強類的視覺效果。在平面化藝術展示的效果運用是較為常見的藝術展現形式,通過將所要表達的內容經由投影在不同的屏幕上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比如曲面的屏幕類型、巨大的屏幕類型、多屏幕類型、以及球形的屏幕類型等,都會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不同的視覺體驗2。通過利用平面的幕布作為藝術表現載體,通過現代新媒體技術將藝術展現出來,使得作品的信息更加豐富多樣,讓受眾更加全面的感受到藝術的張力表現力。平面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在展現過程中不僅能夠遵循藝術的主要表現主題,又能以新型的技術進行藝術展現。
在我國的展館中,《乾隆南巡圖》是我國的珍貴畫品之一。而該展館自2014年所采用的新型藝術方法對該珍貴畫品進行動畫技術的再現。通過借助新型的媒體藝術將其畫卷分為了兩大版塊。在第一部分的放映中提到了該畫卷的歷史由來、背景、演繹歷史以及作者的游行路線等。其中講述了幾百年前畫卷所反映時期的歷史,以及形象的人文風景以及自然情況。在第二部分中展示了該畫卷的重點,通過運用新媒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將該畫卷在巨型的幕布上放映,使得觀眾在進行參觀的過程中能夠完整的觀賞該畫卷的藝術魅力。該展廳的巨幅幕布正是由于在光線上得以調整,使得放映機顯示了不用的顏色查究,從而保證了該畫卷在新藝術表現形式之下呈現出一副色調統一分辨率高的畫卷。另外通過將弱電系統得以運用,從而保障了該畫卷的清晰程度以及保障放映期間信號的同步。表現畫卷時,通過借用動畫技術,將展館中的珍貴畫卷重現當時的場景,從而讓觀眾感受到不同于傳統展館的藝術效果,更深層次的領略中國藝術。
2.中國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立體化作用
中國的當代藝術在藝術作品展現中的立體展現效果是展館進行藝術展示的重要方式之一。無論哪種表現形式給受眾帶來如何的視覺感官效果,平面以及立體都是構成這些表現形式的重要因素。而展館中的物件種類較多,當數字的多媒體藝術在展館藝術表現中得以運用。不僅只是對所傳授消息進行局限,更是藝術的表達方式。通過在展館的立體化影響中展現藝術,借助畫面的展現,給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在表現過程中,不僅可以使藝術的影像表現出來,更能將與特有環境所具備的形態,通過中國當代藝術的展館效應體現出來。
比如在我國的航海藝術品展館中,通過利用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在觀眾參觀的過程中,與觀眾形成有趣的互動,在觀眾詳細了解藝術品的構造、結構以及制造等方面的基礎之上,從而開展互動游戲,將藝術以立體感呈現出來,在觀眾的參觀過程中,能夠讓觀眾產生實在的互動體驗,從而使得藝術的展現更具立體性。
3.展館的中國當代藝術空間化作用
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展館中的應用得以體現之后,針對展館的空間布局,應該注意怎樣將大小展現空間進行連接,空間的連續性如何體現,真實與虛擬空間的相互結合等多種形式的展現。展館的展示空間在布局過程中,應該展現出一種要嚴肅中帶有大方、大方中富含多樣、多樣中附帶變化的空間結合關系,從而借以表現出藝術的主要信息,與此同時又能給觀眾一種空間的變化與聯系共存的感官體驗。通過將空間布局與數字多媒體藝術展現方式的相結合,給觀眾營造一種豐富的展示效果3。通過在空間化的影響藝術呈現,從而體現了我國當代藝術的空間化運用及效果。當代藝術在展館空間中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夠給展品帶來質量上的直接感官體驗,更能使得的展品的空間位置更加明確。通過當代藝術的展現手段,從而帶給受眾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視覺感受。
在我國的南京眾多展館中,其中有一個數字藝術展館,該展館主要是由虛擬的展館構建而成,而真實的展館大約只有1200平方,正是利用當代藝術的空間化作用,使得觀眾能夠在展館中抽象的感受到藝術的表現張力。當代藝術的空間空間化應用通過采用不同材料的之間相互交疊,從而給觀眾營造出一種遮擋與透明同在的空間關系,通過借助多種媒體表現形式,將空間進行有效結合,從而使得當代藝術的空間化作用,能夠使得觀眾在觀賞過程中體會到空間化欣賞藝術的真實感,將觀眾帶入藝術的世界。
1.藝術語言多種多樣
通過將中國的當代藝術根據不同展品的展示內容、展館的空間規劃從而把多樣豐富的藝術語言融入于不同方式的展現形態中,比如平面表現形式中的三維影像、通過在立體形態中加入多樣化的互動,比如抽象的畫面等。將平面化的畫面藝術與立體的畫面藝術以及展館的空間布局加以有效組合,從而豐富受眾的視覺感官效果。
2.藝術展現形式更加豐富
我國的當代新媒體藝術通過在展館中得以展示,其展現過程包括了幕布、二維碼、全息投影、光電技術等多樣的類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多樣的展現方式還在隨之不斷創新。在藝術展現的過程中,動態的藝術展現效果也更加豐富。不僅如此,動態的展示效果還給展館的藝術表現上架起了橋梁,從而改善了我們對傳統展館的空間布局認知,從而豐富受眾的視覺感官效果。
3.空間展示的拓展
在傳統的藝術展館的空間結構藝術表現的對比之下,當代藝術的展館空間通常情況下不會將展示空間進行實體展現,是以較為直觀固定的展現方式為主要組成4。但是在展現過程中通過加入了我國的當代藝術表現手段,主要對虛擬空間的表現手段加以運用。展館的空間內呈現出了真實的空間以及虛擬的空間來展現藝術。通過運用當代藝術展現方式在展館的 空間設計過程中,使得受眾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不受空間限制而產生互動的藝術表達力。
我國的當代藝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進行創作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輿論是法國的哲學家讓?法蘭西斯?利奧塔德Clean-Francois Lyotard)還是美國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C harles Jencks),對“后現代”藝術創作表現語言和市美標準的分析都較為復雜。吐過再通過數字化的多媒體藝術表現方式來進行一定的歸納,使得當代藝術的內涵更加難以表達,換言之很難進行完整的概述藝術所要表達的審美語言。在當前眾多的藝術語言表現方式下,筆者認為“多樣豐富表現”、“二元共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較為突出。
首先,“多樣豐富變現”的藝術表達語言,主要的表達過程中體現了兩個方面。其一就是通過中國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多進行藝術表現的藝術手法來看,豐富了觀眾的視覺感受。以中國的當代藝術表現力為首要前提。其二就是為了展現出展館的空間形態多樣性,展館的空間形態可以具體展現為動態、靜態、開放、封閉、虛擬、真實的多樣化空間的相互適合,從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視覺效果,增強受眾的感官感受。
其次,就是展館空間的當代藝術作用得以展現的關鍵所在就是受眾的參與,其參與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藝術展品與藝術創造的受眾進行有效互動的關系之上。受眾在進行藝術作品觀賞過程中,如果能夠通過展館的空間效果真正的融入進藝術的內涵中來,就是藝術作品的成功首要條件,與此同時我國的當代藝術與受眾對作品的理解達成了有效統一。正是這種互動關系使得展館的空間展現了藝術的價值內涵,并且與受眾的思想得到了高效融合。
注釋:
1.楊智鵬.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交互化發展趨勢及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2.季英倫.當代藝術是中國融入世界的語言——專訪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貢索埃拉?西斯卡?卡薩班[J].收藏,2012(18):18-23.
3.柯提斯?卡特,帥慧芳.中國當代藝術:來自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挑戰[J].藝術百家,2011(3):17-23+100.
4.馮雪.“自我身份”與“中國形象”——改革開放以來的海外中國當代藝術展覽[J].中國美術館, 2015(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