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韶關學院 512000)
天人合一: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
陳 勇 (韶關學院 512000)
從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來看,對于風光或雄奇無限,或旖旎萬千的自然山水,國人一直對其推崇有加,并在欣賞的過程中將之提拔到哲學高度的認知層面之上,認為山水具有靈性,同時,這種審美觀亦直接影響到歷代書畫大師,歷朝歷代層出不窮的山水畫作品便是這一明證。從山水畫本身來看,這種藝術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寥寥數筆便能夠精準地烘托出藝術情境,這種美術創作風格使得山水之美躍然紙上,更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審美觀。為此,本文將從山水畫的起源入手,就中國山水畫的內涵——天人合一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精神內涵;哲學意蘊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或者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無論是古代的中國山水畫,還是現代的山水畫,都以其中國傳統哲學觀的滲透,體現了山水的靈性,傳承了傳統文化與傳統的哲學思想。那么山水畫起源于什么,又是如何發展,如何具備天人合一的內涵的?本文將作出具體的探究。
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從我國山水畫的藝術創作發展歷程來看,最初一個時期,創作者僅僅是將自身生活環境中的山川河流簡單地描繪出來,并且這一階段的創作多為自我娛樂,僅僅被視為日常勞作過程之中的消遣。
根據相關史料顯示,現今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畫家為敤首,后世均將其奉為中華民族美術創作活動第一人。《畫史會要》中說道:“畫嫘,舜妹也。畫始于嫘,故曰:‘畫嫘”。《漢書·古今人物表》亦有里記載:敤首舜妹,最早做畫的人。《列女傳》盛贊她善畫,“造化在心, 別具神技”,山水畫也是畫嫘所創。此類較為樸素的美術創作思維一直影響著后世的美術創作者。至秦漢時期,山水畫改變了先前過于樸素、隨性的創作方式,而是逐步開始實現了創作的規范化,進而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之中注重寫實性,從而使得美術創作者所創作的山水畫作品得以正式開始登堂入室,成為公眾日常賞析的對象。如此一來,山水畫作品的創作意義已經不再局限于自我欣賞,而是成為藝術裝點方式之一。此種山水畫的創作思想發展至宋代,使得山水畫終于頗具氣象。彼時,蘇東坡針對山水畫藝術創作拋出了著名的觀點---“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鄒”,隨著蘇東坡觀點的廣為流傳,自此改變了先前的山水畫創作理念,使得山水畫創作理念發展過程之中出現了重大的轉向,即追求作品表現的神似而非形似,如此一來,使得美術創作者在創作山水畫的過程之中,進一步強化了自娛的創作傾向。到了元代,倪云林更是直截了當地說:“余繪畫不求形似,草草數筆,以解胸中之逸氣耳。”之后,明代唐伯虎的“寄樂于畫”,石濤的“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等,都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畫山水畫目的就是怕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己。而這一理念也從古至今不斷傳承,始終如一。
從山水畫的藝術特質來看,其著意于形神兼備,倡導著道法自然的山水畫創作風格。也就是說,山水畫創作者筆下的作品,不僅源自其對自身山水、河流等景觀的觀察,同時,更將創作者自身對于世界、對于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還有就是,相當一部分山水畫作品,亦是創作者用于承載和抒發內心無法言說的情感的最佳載體。就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力來看,其注意對宏大結構的把握,對于枝節性問題則不過分拘泥。由此,使得中國山水畫均使人觀來產生大氣磅礴之感。此外,在畫作布局方面,多數創作者注重對“勢”的凸顯。所謂的“勢”為具體形象間的聯系,而"開合起伏"為這種聯系中的節奏變化。這表現了山水畫中在靜態的畫面和形象組合中對于大自然的內在聯系的一種運動的、全面的觀察與表現觀念。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較人物、花鳥畫豐富多變,各種皴法和點苔法為筆法之要素;而墨法則有“染”“擦”“破墨”“積墨”等種種手段,筆墨交融,有力地影響了其表達感情、狀物寫意的功能。
從山水畫在宋代之后的發展情況來看,此時的創作者習慣將詩作加入于作品之中,從而借助詩作的形式,烘托出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這種藝術創作風格是西方油畫作品所不具備的。同時,在這種山水畫創作理念的影響之下,展現出創作者對于生命終極意義的形而上思考。如“百丈飛泉灑面涼,桃花片片寫滄浪,道人白足元無垢,自愛空山日月長。”(題文征明仿李唐《滄浪濯足》)這不僅洋溢著對自然的深沉熱愛,而且表現出藝術家內在生命與宇宙精神的巧妙契合。自然與人有機合一,使中國畫的山水題材具有普遍的審美基礎。從我國美術創作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山水畫自唐代之后,便成為國畫創作的主要創作題材。正所謂:“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里。范寬石瀾煙樹深,枯木關仝極難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沈括《圖畫歌》)不管在哪位畫家的眼中,山水畫均彰顯出濃郁的人文關懷以及博大的自然情懷。因此可以說,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形式的山水畫,其之所以能夠成為國畫藝術作品的杰出典范,關鍵在于其承載了畫家本人對于自身生命意義、對于世間萬物認知的厚重思考。這體現出中華藝術對于宇宙精神的深入思考與獨特洞見。
從山水畫藝術自身所承載與彰顯出的哲學意義來看,其直觀地體現出畫家對于生命同自然二者之間關系的深入思考,進而體現出生命個體的有限性之于宇宙空間無限性的揭示。這種山水畫藝術創作傾向,正如同蘇東坡筆下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詩句不但體現出蘇東坡對于壯美山河景觀的贊美與頌揚,同時,亦表現出蘇東坡對于個體同宇宙關系的辯證思考。可以說,對于中國山水畫創作者而言,萬事萬物并非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呈現出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之中,創作者將內心的藝術創作體悟同其所觀察到的外部景物相結合,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華山水畫所具備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1]周浩明.“天人合一”理念在當代設計中的誤讀[J].裝飾,2008(06).
[2]鄭芳.再論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意識[J].藝術教育,2006(01).
[3]汪雪媛,江葆華.天人合一,與山傳神——中國傳統山水畫審美情趣[J].中國陶瓷,2006(02).
[4]馮民生.“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特點[J].文藝研究,2006(04).
[5]張瑞.對山水畫精神屬性的思考[J].美與時代,2006(06).
[6]巫極.“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山水畫[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S1).
[7]危磊.論中國山水畫圓融和諧的藝術境界[J].中州學刊,2004(06).
[8]張洪亮.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似”與“真”[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陳勇,韶關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