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坤 (遼寧省朝陽縣文化館 122000 )
對挖掘傳統民族吹奏樂器的思考
王甲坤 (遼寧省朝陽縣文化館 122000 )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是世界級瑰寶,其中極具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是的典型代表,隨著時間的沿革和時代的進步,民族樂器與樂譜挖掘整理工作就成為了一項特殊的藝術工程。
傳統樂器;挖掘整理;傳承創新
吹奏樂器是極具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隨著時間的沿革和時代的進步,民族吹奏樂器與樂譜的挖掘整理工作就成為了一項特殊的藝術工程,如何與時俱進把傳統的民族吹奏樂器繼承創新并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中華民族傳統吹奏樂器的種類和樂曲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突出。由于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與曲牌。姚雪垠先生的《燕遼紀事》中就記載了這樣的場景:“大政殿院中,鑼鼓開場,接著是一陣熱鬧的器樂合奏,漢族的傳統樂器中雜著蒙古和滿洲的民族樂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樂器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庭的精神所在。
典型的傳統民族樂器主要有:笙、蘆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排簫、簫等。這些樂器的共同特點就是歷史悠久、誕生時間長、民間流傳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漢族的嗩吶、塤和簫,還是少數民族的巴烏和葫蘆絲等等,這些樂器獨具魅力的造型和吹奏出的悠揚樂曲,都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千百年來,從宮廷到田間,從達官顯貴到普通百姓,從硝煙滾滾的戰場到喜慶祥和的四季節慶,吹奏樂器的哀鳴婉轉和熱情奔放,都啟迪著人們的心靈,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情感世界喜、怒、哀、樂的藝術展現,因此,民族樂器也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寶貴遺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融合也日益凸顯,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造成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滯后。如何讓現今的人們把傳統的文化藝術繼承發展,其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創新。我們以最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塤為例,由于它誕生的年代久遠,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但是,塤吹奏出的樂曲,卻是獨具魅力,其音色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和制造肅穆、曠古、凄厲的特殊效果。在家喻戶曉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那首宛轉悠揚的《女兒情》,就是塤的杰作,每每聽后都會讓人久久回味,可以說是繞梁三日。如今,現代化的多媒體催生了傳統樂器樂曲的發展,讓好多人又想起了塤,于是,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在捕捉到了這樣的訊息之后,挖掘整理塤這一古老的樂器,讓它重回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就成了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朝陽市群眾藝術館的李瑞明老師,從事塤的制作多年,致力于推廣此類樂器,但他僅限于制作過程,而對于塤的吹奏卻是相形見絀。于是,筆者主動與其合作,運用筆者自身的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對他燒制的塤進行藝術改造和創新,經過數年的磨合,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塤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塤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塤產生了興趣。如今在朝陽市的器樂市場上,塤已經有了一席之地,而由我整理的以《女兒情》為主的《 “塤”演奏曲譜技巧練習》已經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喜歡。在三燕古都,塤正用它那帶著泥土芳香的韻律,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表現出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
此外,嗩吶、葫蘆絲等傳統民族吹奏樂器,跟塤比較起來由于演奏技巧易操作,所以更受人們的喜歡。于是,筆者因勢利導與湖南人民藝術出版社合作,編纂了《葫蘆絲最易上手一百曲》,不但保留了傳統的元素,更融入了現代的節奏,使葫蘆絲的普及與演奏在朝陽市的藝術愛好者中形成了燎原之勢,2011年,在朝陽市首屆群眾文化節上,曾經創造了千人葫蘆絲齊奏的恢弘場面。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傳統的樂器一旦挖掘出來,還僅僅是第一步,我們不能把傳統的東西擺在博物館里供人們欣賞,更應讓它發揮優勢,能登臺演奏演出為我們的精神生活添彩。所以,傳統樂器的曲譜整理就迫在眉睫,那如何在挖掘保護的基礎上,對其流傳下來的樂曲曲牌進行整理,去俗取精,拋棄糟粕,合理融入現代流行因素,讓其更具生命力,特別是讓年輕人喜歡,就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在十余年的基層教學輔導生涯中,每到一處,筆者都會精心地搜集當地的民間樂曲,并向老藝人請教,然后針對傳統吹奏樂器的不同風格,進行整理加工最終編曲成譜,并在日后的教學演出中磨練磨合,直至成型成篇。在我們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朝陽縣“大地放歌”的舞臺上,每年群眾性的文藝演出達五十余場,民族樂器演奏都是每場演出中必不可少的精彩節目之一。另外,經過整理加工排練成型后的“遼西吹打樂”,已經成功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遼寧鼓樂”的名錄之中。2005年,筆者作為東方藝術團的嗩吶演奏手,遠赴歐洲八國進行巡回演出,并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進行了專場演奏,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以及吹奏的天籟之音永遠地留在了那片藝術的神圣殿堂。傳統的器樂一方面得到了傳承,另一方面還走出了國門去進行交流,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光耀全球。2017年,作為沈陽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筆者應邀為該校師生赴國外進行藝術培訓交流,做了為期七天的傳統樂器示范性演奏教學授課,得到了全體師生的一致好評。
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曾經是那樣的根深蒂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一直以來,我們的中國功夫、京劇、剪紙、唐裝漢服等等也深受外國人的喜愛。如今,隨著我們中國國力的增強,包括我們民族吹奏樂器在內的這些傳統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東西,更能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從而利用我們傳統文化寶藏中,精神層面的人生觀、世界觀來助推“一帶一路”戰略的精神影響力。
中華文化的傳承任重道遠,挖掘整理創新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更是刻不容緩。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創新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的最好踐行。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軍事、經濟和科技等強大的硬實力支撐,更需要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等潤物無聲的軟實力積淀。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才有利于引導社會價值理念,才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才有利于匯聚浩氣磅礴的正能量,增強“中國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