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漪娜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100000)
中國傳統民間舞蹈與現代流行舞蹈文化“同構”的探究
李漪娜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100000)
本文圍繞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中國舞蹈藝術、高等院校舞蹈教學、旅游文化等方面研究傳統民間舞蹈與現代流行舞蹈文化同構的價值。這些研究對我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
民間舞蹈;現代流行舞蹈;“同構”
舞蹈是人類通過形體動作傳遞自身情感與思緒的非語言表現方式,倘若按照功能結構進行劃分可分為民族民間舞蹈、古典舞蹈、現代舞蹈與流行舞蹈四大類。雖然舞蹈由于其表達方式與結構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但是各個舞蹈之間又具備相同的元素,使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具有一定的聯系。中國各個民族的舞蹈通過特殊環境與藝術的創新,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漸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舞蹈系統。隨著各族人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民族舞蹈的內涵越加豐富,向多元化變遷,舞蹈的包容性逐漸增強。現代化的流行舞蹈以原生態的舞蹈為根基,通過藝術家的創新與發展,其成果得到大眾的喜愛。從流行舞蹈中探索傳統舞蹈發展的路徑,將兩者有效結合所產生的價值是筆者重點研究的問題。
(一)促進本土非物質文化的發展
文化的變遷是伴隨著民族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的,我國眾多優秀的民間舞蹈擁有著深厚的民進文化土壤。民族舞蹈不僅成為大眾的娛樂活動,更是成為精神支柱,在民族的遷移中為舞蹈融入多元化的思維。在民族歷史變遷的過程中有的舞蹈得以保存,有的則消失于時光之中。比如音樂家在原生態的音樂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形成的音樂形態,成為了新的流行音樂,且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并逐漸激發歐美等眾多國家的對民族音樂的創新與挖掘的熱情,為傳統民間舞蹈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思路。傳承中國民族舞蹈不僅僅是傳承,更重要的是吸納現代流行舞蹈的文化要素,在舊的基礎之上得以突破。
(二)加快傳統民族舞蹈國際化步伐
美國的踢踏舞本就源于普通大眾,其時尚、歡快等特色使其進入流行舞蹈的前端,踢踏舞的形成是由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將民間的踢踏舞帶入美國,與美國當地舞蹈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踢踏舞。踢踏舞表演場面宏觀而壯大,聲音響亮震人心扉。踢踏舞發展到當前時代已經成為國際性的舞蹈。反觀我國,我國藏族舞蹈中也有踢踏舞蹈,但是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進入國際大眾的視線當中。我國很多民間舞蹈一直處于區域性舞蹈的狀態。假如能夠講這些舞蹈種類根據人類學、舞蹈學、語言學等科學內容加以分析和調整,使其更能夠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其距離國際化的道路也就不遠了。
(三)促進高校教育基層的改革
高校舞蹈教學是我國民間舞蹈傳承的重要方式與基地,目前的改革方向是以中國傳統舞蹈為主體,研究中國現代流行舞蹈的流行元素以及世界舞蹈的發展脈絡,從中尋找舞蹈發展的思路與方向,創新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大學生的心理訴求也是當前舞蹈教學應當考慮的因素,舞蹈教育而價值在于培養學生對傳統舞蹈的興趣和創新的能力。
(四)推動其他文化的發展
民間舞蹈淵源甚廣,與當地的文化、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民族舞蹈也是一個地區旅游發展的加分項。地方民族舞以其獨特的舞蹈動作和民族服飾,能夠打動遠道而來的游客,增加當地經濟收入。隨著當地經濟收入的增長,舞蹈行業也會隨之蓬勃發展。民族舞蹈由于其一般為大型的,與民俗相關聯,其富有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支撐需要在特定的時間、以特定的舞蹈服飾加以表現。想要實現民族舞蹈文化向經濟的轉化,旅游作為當前一種快餐式的消費產品,傳統的民族舞蹈如果僅以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展現顯然不適合。旅游文化中,舞蹈需要多樣化、富有濃厚地域特色,這就需要在原有的舞蹈基礎上加以創新和調整,融入現代流行舞蹈的流行元素,才能夠更有效的推動其他關聯文化的發展。
(一)深度拓展人文文化內涵,以流行舞蹈的流行元素帶動傳統
關注人文是文明發展的重要特征,傳統民族味道的發展需要考慮到現代社會大眾的文化訴求。傳統民族舞蹈的傳承不能脫離人這一要素。當然流行并不是限定民間傳統舞蹈發展。流行舞蹈中的流行元素必然也會有一部分內容與傳統相對,如何做到對立與統一也是傳統民間舞蹈所需要考慮的內容。
(二)以大眾審美取向作為價值判斷,打造系統化的舞蹈語言
以民間舞蹈作為主體,以大眾的審美取向為評價標準,研究如何將民間舞蹈的發展更切合大眾的審美觀念。時代性在傳統民間舞蹈運用能夠拉近舞蹈與現代民眾之間的距離。突破原有地域語言之間的隔閡需要引入現代流行舞蹈,如西方流行舞中的炫技性語言、宣泄性語言等,促使傳統民間舞蹈在保持原有原生態的基礎上形成具有突破性的創新興語言系統。
(三)勇于創新舞蹈音樂,引入流行音樂的節奏感
假如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分析,音樂賦予人聽覺的藝術,舞蹈則是藝術在視覺方面的回歸。音樂與舞蹈雖然從不同的角度達到藝術的高點,但是其本質保持一致。傳統民間舞的大眾化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改善,音樂作為舞蹈的催化劑是必然要創新的。傳統舞蹈向現代流行音樂的轉化需要強化節奏弱化旋律,構造符合現代流行音樂的核心要素。民間舞蹈需要一些簡單而郎朗上口的音樂旋律加以輔助,達到傳承、發展的目標。
(四)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引入流行舞蹈,打造多元化的教學舞臺
流行舞蹈受到大眾的喜愛,尤其是高校的學生。但是高校中并沒有設置流行舞蹈的教育課程。流行舞蹈源自于西方國家,其中很多內容并不符合我國高等舞蹈培育的觀念,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國所學習的地方。深入研究流行舞蹈的發展歷史以及特點,并將有益于我國民間民族舞蹈相融合,必然助力于我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引入流行舞蹈需要研究其是否適合民間傳統舞蹈,哪些合適,哪些不合適都需要深入研究。建立在舞蹈學、語言學、美學、心理學、民俗學等內容基礎之上的民間傳統舞蹈的發展才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準確把握中國傳統舞蹈發展的脈絡、實質以及方向,提升流行舞蹈與傳統舞蹈之間的有效融合。
隨著時代發展文化所產生的創新之后形成的新型文化并不是消滅傳統,也不代表著文化會因此產生斷層。將流行舞蹈融入傳統民間舞蹈是為了促使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使其能夠得到再生。傳統民間舞蹈與現代流行舞蹈的“同構”對舞蹈文化的新生非常重要,其中保持靜態的是舞蹈文化的本質,動態變化的是藝術形式和內容。如何做好動靜結合,保留舞蹈文化的精髓是研究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流行舞蹈文化同構問題的核心價值。
[1]羅霽月.從世界多元文化音樂的角度看音樂和舞蹈的關系[J].音樂探索,2009(02).
[2] 文暢.結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間舞蹈教學效果[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2).
[4] 趙艷.西方流行舞蹈的“中國化”生態模式[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3).
李漪娜(1980- )女,漢族,山東人,碩士學歷,講師職稱,就職于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