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英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 362000)
淺談提線木偶戲及其特殊的舞臺美術
陳淑英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 362000)
舞臺美術設計在一出戲中,始終是貫穿和滲透在整個舞臺藝術之中。對于傳統戲曲舞臺而言,虛擬性是作為一個美學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舞臺美術設計的時候,必須重視虛實關系的處理。戲劇舞臺設計本身便是通過布景給虛擬戲劇提供服務,舞臺的空間以及布局本身便有明顯的假定性,,一個景片或景塊就可以是墻、門、山等等,這都是簡單的實的營造,而舞臺上空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百寶囊,是觀眾無限遐想的發源地。我們可以說進行舞臺設計便是利用布景規劃來對舞臺空間進行經營,進行舞臺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布空。
木偶戲;舞臺表演
戲曲舞臺美術歷來有關于“四個統一”說法,一是似于不似的統一,二是神似與形似的統一,三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四是有限空間與無限空間的統一。再處理空間的時候,將虛擬藝術手法運用進去,能夠將觀眾本身的想象力很好的調動起來,讓舞臺環境更加的豐富。這個時候的舞臺美術,既講生活真實,又重藝術加工、提煉,講藝術夸張。
木偶戲表演的時候具有“以物象人”的特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木偶舞臺所具備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
傳統的傀儡戲舞臺在較長時間中一直承襲的是戲曲舞美的特征,甚至和戲曲在一個場所中演出。早期提線木偶的舞臺一般都是露天的,并且背部有帷幕,從而將操縱者遮擋住,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于幕后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木偶本是一種藝術載體,木偶藝術往往能夠表現出其它戲劇形式無法表達的藝術效果,因為木偶本身便具有夸張、抽象、隱喻以及幻象等一系列的特征,這也讓木偶藝術能夠很好的跨越空間和時間,進行虛幻和真實的表達,不但能夠將木偶戲表象表現出來,還能夠深入到人的意識中去,給演員提供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這一時期的木偶表演,舞臺美術除了木偶表演所需要的道具大多數就是一塊帷幕而已。很多舞臺場景帶有虛擬性和想象性。
“八卦棚”為傳統提線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形式。臺面離地約1.6m,面積約6m2,呈正方形。舞臺四角,各豎一根高出臺面約3m的立柱。頂部用十根竹竿系扎成“八卦”圖形。臺左、右、后三面,用布簾遮圍。正上方懸掛一幅橫眉,稱“大眉”。上飾繪圖案及“傾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的對聯與“內簾四美”的橫批。“大眉”內側下沿,另掛一幅“小人眉”,用于遮掩演師面部及掛放演出劇本(“簿”)。臺面正前方的臺沿內約0.8m處,居中橫放一道高約1m,寬約1.5m的彩屏,稱“低屏仔”。用以遮擋演師下肢,并作為木偶戲演出的背景。“低屏仔”前,即是傳統提線木偶戲“傾則千里,轉瞬古今”充滿假定性的演出空間。
50年代初期,出現了階式平面舞臺,這是一種封閉型舞臺結構,形式是其木偶表演區離劇場舞臺面約0.7m,深約0.6m,寬約5m,這種舞臺的出現呈現這一時期空間結構所生變化。空間結構上有一定寬度與深度,舞臺背景就出現了,替代了長期以來木偶戲舞臺背景的假定性。
1960年至今一直所采用的“天橋高臺式立體舞臺”,這種舞臺高度增至3.8m,深度增至8.5m,寬度增至7m。舞臺畫面的絕對2.8m,寬度6m以上。提線木偶懸絲相應加長至3.6m左右,為傳統木偶的3倍。它具有“天橋”與“地臺”,兩大表演區域,具有近、中、遠三度景區,便于燈光、煙火及軟、硬景等藝術手段的施展。是一種可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及人偶表演于一爐的大型綜合式演出舞臺。它的出現,標志著泉州木偶藝術,綜合表演能力的極大豐富和提高,引發了木偶形象構造、操弄技藝、表演手段等方面一系列的革新與創造。
這種高臺的出現是偶戲的又一大創新。臺面增大增深增高,線也放長了,這時候的舞臺美術就大有作為了,背景及道具從不同的空間、位置都可以來增加一出戲的完整性與藝術性。但是這種高臺的舞臺美術需要注意什么呢?所有舞臺上的道具都要有一定的尺寸。木偶形象總體高度在67~78CM之間,木偶所需要的道具的尺寸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才符合木偶表演可操作性與畫面的協調性。比如大型木偶戲《盧俊義》其中有一個情節,燕青在被縱家丁圍攻時跳到圍墻上面,這塊圍墻從形象來考慮可大可小,但是要用做道具配合木偶表演,這個尺寸的大小可要慎重,總臺面高3.8米,木偶形象尺寸78CM,木偶站在上面又要表演,所以尺寸是分毫不能差的。另一方面,提線木偶不同于別的木偶戲,靠幾十條線靈活自如操縱木偶,,除了演員要有嫻熟的技術,這時候的舞臺美術除了能起到一定烘托作用,在造型跟材料上面也要考究,所有的道具不可以出現纏線造型,材料要輕便。
舞臺不純碎是一門藝術,它也是要為戲劇表演服務。
七、八十年代后,我國木偶戲的變革比較明顯,民族傳統和現代觀念也給木偶戲表現形式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和探索的不斷進行也將木偶戲本身所具備的特征很好的發揮了出來。木偶戲已經從以往的模擬自然形態和受到戲曲的影響逐步的轉向到了具有木偶戲特征的假定的木偶動作,在假定的環境中將二者統一在一起的境界。運用舞臺空間方面也打破了以往傳統舞臺的束縛,若是有需要,操演者的遮擋物甚至可以去掉,并且和木偶一起在舞臺上表演,甚至走到舞臺之外去。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個時期的舞臺美術自然也是形式和風格多樣化,各具特色。
舞臺形式與表演空間、上下場方法及表演技巧、表現手段的運用息息相關。一種新的舞臺形式出現,都帶來藝術表現方法、手段、技巧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創新,也帶來演出面貌、審美感受的一系列變化。
泉州提線木偶戲歷經世代傳承,特別是泉州市木偶劇團建團48年來的藝術改革與創新,相繼出現了“八卦棚”、“階式平臺舞臺”、“天橋高臺式立體舞臺”,提線木偶戲技術高超,老一輩們創造的精湛技術,下一代們也在不斷更新創新中,舞臺美術同樣需要不斷更新創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