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琳琳 (南京大學哲學系 210046 )
略觀邏輯的應用
——思想分析技術
耿琳琳 (南京大學哲學系 210046 )
邏輯學就像是一把梳子,能夠梳理你雜亂的思緒,糾正不理性的認知。思想分析技術是邏輯學的實際應用,也是人文關懷的研究領域。它以思想病癥為治療對象,以哲學和邏輯知識為工具。思想分析是運用邏輯知識通過哲學咨詢的方式對思想上的病癥進行醫(yī)治,從而緩解認知上的困惑和沖突。思想分析技術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正在逐步地興起和發(fā)展。
邏輯;思想分析;哲學踐行;治療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邏輯一詞來源于“邏各斯”。古希臘的哲學家大都崇尚“邏各斯”,比如,赫拉克里特與亞里士多德。相比于美學追求美、倫理學追求善而言,邏輯學以追求“真”著稱。邏輯學像數(shù)學一樣是一門抽象的工具學科。它研究命題之間推理的學問,推理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這樣的話,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專門的學習邏輯知識呢?邏輯學的發(fā)展對指導人的生活是否真的實際功用呢?答案是肯定的。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突破成就離不開邏輯學的支持。如果沒有邏輯學這種強大的思維工具,科學技術就會止步不前。通常我們會承認邏輯學對科學進步的強大作用,只是對于普通人而言,邏輯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是否有幫助還存有疑問。邏輯學本來就是基礎性的學科,它不可能脫離人而成為高高在上的無用的抽象存在。思想分析技術就是連接抽象邏輯知識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的橋梁。它以邏輯學為工具,服務于人的實際生活。因此,作為邏輯應用分支的思想分析技術不僅有助于改變邏輯學脫離生活的狀況,也能幫助人保持理性從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自此哲學踐行作為哲學活動的一個新型態(tài),逐步恢復哲學在起步這初被賦予的實踐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哲學踐行是一場真正的哲學革命。1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學科的“現(xiàn)代邏輯與邏輯應用所”,不僅關注邏輯學的知識的學習和傳授,而且注重邏輯學的實際功用。
邏輯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是應用廣泛的學科。邏輯這個工具就像是一把梳子,能夠梳理你雜亂的思緒,糾正不理性的認知。在此意義上,南京大學邏輯學科創(chuàng)建了思想分析實驗室,旨在運用邏輯知識通過哲學咨詢的方式對思想上的病癥進行醫(yī)治,從而緩解認知上的困惑和沖突。
思想分析技術是一種綜合性理論和應用,涉獵多個研究領域。但毋庸置疑的是,思想分析技術首先是邏輯學應用的分支之一。思想分析是通過對話的形式展開分析的過程,而邏輯學恰恰是關心語言與認知問題。對話的邏輯結構分析、語義語境分析、概念層次關系分析、認知信念糾正與更新等等都是邏輯的議題。除了邏輯學外,它還涉及多個學科,例如,哲學、語言學、人工智能、管理學、心理學等。因此,思想分析研究是一個開放的、交叉的研究領域。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學界“思想分析”概念的使用是有明確內(nèi)涵的。南京大學的潘天群教授指出,思想分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思想分析是指用邏輯工具解決人因思想或認知問題而造成的痛苦。廣義的思想分析包括四個方面:一、個體的精神實踐過程。例如,斯多葛學派自我治療的靈魂修煉術,奧斯卡?博列尼菲爾提出的在他人幫助下的思想檢查,包括信念的強化、削弱、剔除或形成。二、人或組織等主體之間的認知關聯(lián)分析。例如人與人之間或國家間的認知沖突的分析與破解。三、特定文化群體的弱公共信念或公共心理的檢查與反思。例如,魯迅等人的工作。四、哲學的客觀分析,例如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現(xiàn)象學分析等等。2
首先,思想分析技術是一種信念修復技術,它是“人文關懷”的技術。思想分析研究的領域還是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領域。思想分析師的職業(yè)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和心理醫(yī)生。思想分析師對受創(chuàng)傷的信念或隱含的信念進行修復、挖掘和治療,從而消除人們心靈上的痛苦。與此同時,他要保持價值中立原則,對客戶不做任何價值導向和道德評判,客戶擁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其次,思想分析技術是一種梳理信念的工具,它是一把邏輯“梳子”。思想分析師的份內(nèi)工作就是梳理信念,其方法是哲學上經(jīng)典的蘇格拉底式對話。邏輯這個工具就像是一把梳子,能夠梳理你雜亂的思緒,糾正不理性的認知。
思想分析是邏輯應用,屬于哲學治療領域,是實踐哲學的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分析”、“哲學治療”與“人文關懷”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它們所關心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
人不光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還有心靈活動,他們都按照各自的規(guī)律運行著。心靈活動與其它兩種活動不同,它針對的是人的思想內(nèi)容或者說是認知內(nèi)容。
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我們知道人都會遭受生理疾病的困擾。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我們也在逐步承認和接受,人的心理也會出現(xiàn)健康危機。與此類似,人的思想部分可能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人因為這種疾病而導致的痛苦如同身體的病痛一樣,是客觀實在的。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其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在治療生理疾病方面,人與動物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都是被當作肉體的物質(zhì)對象;在治療心理疾病方面,似乎人比動物更復雜一些,但實際上也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更復雜,所需要的心理適應能力就要更強,心理疾病的自愈功能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而動物需要的心理適應能力更為簡單,主要表現(xiàn)為對生存環(huán)境、群體同伴、生育繁殖等幾個方面。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思想,而動物沒有。所以人應該有區(qū)別于動物的思想病癥,這是人類特有的。人除了受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困擾,還會受到思想疾病的折磨,這一點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意識到。
人的思想“生病”了,意味著人的認知出問題了,并由此引發(fā)信念不協(xié)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糾結、難過或痛苦。馬里諾夫?qū)ⅰ吧 狈譃槿齻€層面:人的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和思想層面。他將生理層面的疾病稱為“illness”,可以譯為“病”,是可以用藥物加以治療的。他將心理層面的疾病稱為“disorder”,譯為“失調(diào)”,是心理學治療的對象。他將思想層面的疾病叫作“disease”,可以譯為“糾結”、“不爽”。3潘天群教授用“惑”來稱謂這種思想病癥。《中醫(yī)辭海》中對“惑”有五種解釋:一、是一種病癥名稱,是指精神散亂、目眩神蕩之狀;二、是指狐惑病;三、指因引誘而導致的迷亂;四、猶豫不決、遇事多疑;五、是佛家中的煩惱,指引起精神不穩(wěn)定的因素。4潘天群先生的“惑”也是一種病癥名稱,指的是一種思想病癥。《論語?顏淵》中寫道,“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種因信念系統(tǒng)矛盾而產(chǎn)生的煩惱,便是思想分析的對象——惑。潘天群教授指出,“惑”泛指因心靈中的各種認知問題而導致身體的各種不適,輕者為不爽,重者為痛苦。5筆者十分贊同潘天群先生稱之為“惑”,在思想分析理論中,“解惑”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也是治療的過程。尤其體現(xiàn)為,“治”即是“解”,甚是妙哉!
由于認知問題而產(chǎn)生的思想病癥,從字形上看似乎“癡”這個字更能說明問題。認知的“知”加上病字旁,這正好說明了在認知上有病癥。6《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關于“癡”給出五種解釋:一、不聰慧、愚笨;二、癲狂、神志不清;三、迷戀、入迷;四、呆滯、不靈活;五、幼稚、天真。7從現(xiàn)代詞典解釋來看,“癡”更像是對主體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幾乎沒有字形所揭示出來的“認知病癥”的意思。從詞典的第三層意思上看,“癡”可以表示人在信念上的執(zhí)著與固執(zhí),而“惑”強調(diào)在做選擇時左右不定。所以,“惑”與“癡”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將“惑”與“癡”當做思想分析的對象,那么它們就不同于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思想疾病。這兩種可以稱得上是思想疾病中的頑疾,很多糾結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這兩種認知問題。
雖然不同的思想病癥臨床表現(xiàn)不同,不同學者對思想病癥的稱呼也不同。但治療的方法卻殊途同歸。以邏輯學知識為基礎的思想分析技術正是針對思想病癥的治療方法,旨在對引起痛苦的認知根源進行治療。
每個人都要面臨五種關系,并且要處理好這五種關系。這五種關系分別是:我我關系(自我關系)、他我關系(他人與我的關系)、物我關系(事物與我的關系)、神我關系(未知與我的關系)。自我關系是其它四種關系的基礎,也是思想分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自我關系的良性建構就需要以下兩點:
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和反思自己的思想。如果問你一個問題:你認識你自己嗎?你該如何回答。如果問你:你覺得最了解你的人是誰?你會回答說是你自己嗎?你真的認識自己嗎?蘇格拉底自知“自己無知”,卻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人。認識一個人,不是說能夠通過外表知道這個人的姓名,而是認識這個人的思想。思想分析就是要分析思想、認識思想,包括他人的思想也包括自己的思想。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你的思路是不是理性的、合邏輯的?孫子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只有做到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才能找準方向提升自己。
其次要學會自我治療。如果生活中你有什么想不開的,不用著急去看心理醫(yī)生。因為你不能確定你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理疾病。生活中有想不開的事情太正常了。當你想不開的時候,也許是因為頭腦中的認知系統(tǒng)亂了。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藥物治療,也不是向心理醫(yī)生哭訴,而是一把“梳子”。用邏輯這把梳子把認知上的沖突或者死結梳理一下,使認知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一致,然后堅定目標、一直前進。比如:失戀了,很痛苦。“對方不愛我了”,這是一種實然狀態(tài),并且我知道這個事實,可是我不愿意相信這個事實,然后就假裝這個事實不在我的信念體系之中,因為在我心中我不能接受“對方不愛我”這一事實。我心中一個堅定的信念是“對方應該愛我”,這種應然狀態(tài)的信念與事實是矛盾的。只要把“對方應該愛我”這一條信念去掉,認知體系才能協(xié)調(diào)。“沒有人有義務應該愛我”這一條信念加上后,就想開了,才能從失戀中走出來。可見,內(nèi)在矛盾瓦解是達到減緩甚至消除思想病癥折磨的關鍵。
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關系之后,其它四種關系就變得簡單了,此處不多贅述。這些關系的良好建構離不開科學的思想分析方法,而掌握預防和治療思想疾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親自學習邏輯知識。自覺地用邏輯知識去梳理自己的認知結構,排除不理性的因素、選擇合理的信念,從而建構堅固的認知信念系統(tǒng)。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他人的幫助,即“哲學咨詢”。通過與邏輯咨詢師的對話,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方式的問題,并進行修正。作為哲學實踐的哲學咨詢可追溯到蘇格拉底甚至更早,最著名的應屬“蘇格拉底對話”,就是思想助產(chǎn)術。通過不停地追問和反思,最終使當事人自己明白并得出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咨詢師不給任何價值導向。
當代思想分析研究發(fā)展勢頭強勁,理論基礎的構建與應用實踐同時發(fā)展起來。相對較早的是,阿朗?貝克與阿伯特?愛利斯創(chuàng)立的“認知行為療法”,英文是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即CBT理論。其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幫助人們認識并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認識并改變挫敗自己的行為。8之后,阿伯特?愛利斯宣稱他受到斯多葛學派哲學的啟發(fā),從而將“認知行為療法”改進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英文為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也就是著名的REBT理論。此外還有,西方哲學咨詢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埃利奧特?柯亨,他把哲學的和邏輯的方法運用于心理治療,而且建構了“基于邏輯的治療”,英文是Logic-Based Therapy,也就是LBT理論。以思想頑疾與認知問題為治療對象的思想分析技術正在興起和發(fā)展起來,也逐步得來越來越多地關注。
但是,思想分析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其研究大致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個路徑。應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理論建議也尤為重要,例如可以開展對推理實驗和模態(tài)邏輯進行思想分析的認知研究等等。隨著醫(yī)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并且在更廣闊的領域展開了更深入地研究。“生病就去醫(yī)院看病”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只是這種意義上的“生病”通常是指生理疾病。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心理疾病也日益被重視起來。雖然人們在遭受思想疾病的折磨,卻很少有人意識到思想疾病的存在,更不必說對治愈思想疾病有所期望。這使得思想分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顯得尤為迫切。
注釋:
1.彼得?哈特勞.哲學踐行:西方哲學的一種新的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轉引自潘天群.思想分析的理論預設[J].《安徽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10頁.
2.潘天群.分析何以能夠治療:思想分析的方法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541頁.
3.L.Marinof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02, P96.轉引自潘天群.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術[J].《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第144頁.
4.吳大真等總編,袁鐘等主編.中醫(yī)辭海?下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51頁.
5.潘天群.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術[J].《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第144頁.
6.耿琳琳.斯多亞學派靈魂治療思想探析[C].南京大學,2015年第24頁.
7.阮智富等編著.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2778頁.
8.耿琳琳.論斯多亞學派的靈魂治療術[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602頁.
耿琳琳(1989- ),女,河北邢臺人,南京大學哲學系2015級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哲學、哲學踐行與設計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