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媚
肇慶華思達環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的分析與闡述
譚寶媚
肇慶華思達環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自然的災害、生產中的安全事故、污染物的人為排放等所造成的環境危害事件,這一事件發生常常伴有突發性、不可預知性,主要是放射性的物質、污染物質等有害、有毒的物質進行到我們的環境中,如大氣、水源、土壤等而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生態環境等均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當事件發生后,要采取緊急的措施來加以應對,對這類污染事件進行控制。突發環境事件與一般狀況的環境污染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以及排放途徑,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環境污染、缺乏固定排放方式以及途徑,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突然性,其擴散相對較為迅速,危害性較為嚴重以及污染物不明等特征。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分析與闡述
突發環境事件在實踐中主要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別,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種安全環境事件以及輻射污染等相關事件。對此相關政府部分以及公共機構在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應對的過程中,要對突發環境事件以及突發環境事件的可能會產生的相關影響起到足夠的重視,要加強對企業的管理,通過正確的方式與手段加強企業的重視程度,讓企業與政府基于自身的教育在實踐中通過一些具有制度化、程序化的措施以及方式應對。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我國突發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可以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機制、監測預警機制、信息傳遞機制、應急指揮協調機制、信息發布與輿論引導機制、社會動員機制;善后恢復以及重建機制、調查評估機制以及應急保障機制。
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實踐中就是要與國家的一些常規管理機制進行系統的整合,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指揮系統以及常設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部門,例如,在非危機的時期,協同相關專家對于各種不同類別的危機進行系統的總結以及劃分,在實踐中構建一個長期的反危機戰略以及相關應急計劃,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之下,通過環保部門以及相關企業的共同合作以及分工合作,明確責任,在實踐中要對于一些社會預防以及預警工作進行負責;而在危機狀態之中,要保障其可以充分的協調協調的行政指揮機構,相關部門在實踐中要領導以及符合相關社會公關的協調工作,對于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系統的整合,進而在整體上高效的提升其應對能力。
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我國要充分的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如合理的借鑒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5個發達國家的環境公共治理理論、制度以及相關管理模式,充分的借鑒“雙向交織的一多關系”、合理借鑒法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日本的“環境世紀”并以及“環境立國”等相關發展戰略,要積極鼓勵促進其發展,要引導一些非政府環保組織參與到相關環境應急管理活動之中。政府應在實踐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要避免對于各種公共事物進行大包大攬,杜絕政社不分等相關管理模式,要在相關工作服務領域中有效的推動群眾自治相關社會生活的管理模式。
3.1 要根據現階段的實際狀況,統一制定完善的監測技術規范,技術規范在實踐中要對具體的布點、采樣、分析、數據處理以及相關質量保證等相關應急監測內容進行系統的規范;
3.2 要提升對監測能力建設的重視,加強資金投入,對于一些重點的企業以及流域范圍內要安裝一些在線自動監測儀器與設備,進而保障其可以有效的實現測定數據的相關網絡信息傳輸;
3.3 要制定較為完善的應急監測預案,有效應對相關突發事件;
4.1 要在憲法中明確相關突發環境事件的緊急狀態制度。嚴格規范在出現突發環境事件的時候要對于危機狀況中相關權利的形式進行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我國要在憲法中對于緊急狀態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于政府在的行政緊急權利的有效劃分明確了一定的法律界限,通過較為統一、明確的公共應急法律對于在一些緊急狀況之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進而保障政府可以充分的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保障公民的各項權益不受侵害。企業在實踐中要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開展工作,進而保障工作的有效開展。
4.2 盡快完善緊急狀態法律,優化我國憲法內容。在政策上制定應急處理制定與法律上的應急處理系統可以互補,對此在實踐中即便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環境應急處理系統,也要通過法律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有效保障。對此在實踐中要制定的《突發事件與緊急狀處置法》、《緊急狀態法》等相關法律,進而在制度領域上提升國家強制力。
4.3 完善現有的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應急規定。在實踐中要制定較為完善的《突發環境保護事件應急法》,對于相關法律規定對于內容以及細節進行明確規定,并且制定較為完善的法律細則,對于相關應急體制、應急職責等相關內容進行完善以及補充。
4.4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立法中要提升對民事賠償的相關制度的重視。民事責任在突發環境中對于一些補償受害者以及災后恢復重建有著較為重要的實踐意義。對此在實踐中要通過較為詳實的信息資料在整理,通過周密的的歸責原則、實際的責任主體、具體的責任內容、相關責任的免除、實際的賠償限額以及各種追償程序等對其進行逐漸的完善。在常規狀況之下,實際的賠償內容主要涵蓋了受害方治理相關污染所應用的全部費用、受害方在環境污染實踐中造成的損失、以及一些政府應急開支以及相關調查費用等內容。在實踐中我國要提升對民事賠償的重視,對于實際的歸責原則、具體的賠償數額、相關程序以及一些具有爭議的解決途徑進行系統的確定,在實踐中要將突發環境事件侵權中的相關民事責任中“損害后果”的相關內容調整為可以為其他人的相關財產、人身等相關權益產生一定損害或者相關損害的危險,這樣就會給相關受害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救濟,進而在實踐中有效的降低實際的損失,規范了排污者的相關行為,進而避免及一些大規模的環境污染事件的出現。
[1]張敏,楊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地質大學政法學院,2015:160-166.
[2]加強環保交通應急聯動機制建設積極防范和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關于建立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協議》和《關于加強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建設的通知》解讀[J].環境保護,2014,19:12-15.
[3]劉超.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的路徑更新——從泉州市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切入[J].孝感學院學報,2011,03: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