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躍
河北省樂亭縣閆各莊鎮蘆河中心小學
體育游戲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應用
高光躍
河北省樂亭縣閆各莊鎮蘆河中心小學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游戲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此,筆者在本文中簡要的分析了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游戲的作用和應用,希望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能夠有所幫助。
體育游戲;中小學體育;作用;應用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能鍛煉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紀律性,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變得更勇敢頑強,體育游戲的特點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使練習者不會感到枯燥乏味。體育游戲的形式有兩種,分別是分隊游戲和不分隊游戲:其中包括投擲類游戲、跑類游戲,和跳類游戲。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根據其特點可分為力量游戲、耐力游戲和速度游戲。
1、對練習者的興趣進行培養,促進教學的積極性
在體育教學中游戲可以提升練習者的學習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的一些技術動作比較單調而乏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重復的進行練習,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在娛樂的過程中完成練習,進而促進練習效果的有效提升。
2、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體育游戲所說的并不只是將布置的游戲簡單完成,而是學生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幫助,進而將游戲中的規定性動作都完成,對學生協作精神進行培養。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構建一個愉悅的氣氛,促進身體素質的增強。學生在參與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對抗性和競爭性產生,對學生嚴謹性和責任感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除此之外,在游戲中還會有判罰制度,有助于學生遵紀守法習慣的養成。
3、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身體練習才能夠得以完成,不僅有助學生耐力、速度和靈敏性的提升,還有助于學生活動能力的提升,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最終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4、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社會和個人存在的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的人們并沒有太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而體育游戲具有豐富的形式,在比賽的過程中會有輸贏的結果,每個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享受到成敗的感覺,進而促進其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1、在準備活動中體育游戲的應用
學生通過熱身可以使身體得到放松,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準備活動,學生通過熱身活動可以提升體溫,在體育游戲中心肺功能能夠更好的適應,避免出現學生因準備活動不足而出現的頭暈、惡心、嘔吐等現象,進而促進學生運動興奮性的提高。科學、合理、適度的安排游戲活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傳統的體育活動所應用的活動形式主要有慢跑、定位操等,比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應該使用不同方式的游戲進行準備活動,不僅可以熱身,還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準備活動中來。
2、在技術技能教學中體育游戲的應用
在體育教學中,技術技能教學處于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教學訓練形式都比較單一,具有比較高的難度,學生很容易出現膽怯心理,會非常厭惡單一的訓練方式,沒有任何興趣可言。所以,可以將游戲法應用在體育技能教學中,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提升。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會產生興趣,不再感覺到枯燥乏味,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轉移,在玩耍過程中使自身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另外,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體育游戲,換言之,需要以練習內容為依據合理的選擇體育游戲,否則會對學生掌握和學習相關技術技能造成嚴重的影響。
3、在體育教學結束階段中體育游戲的應用
在結束體育課的時候,需要平復學生興奮、激烈的情緒,使其進入安靜的狀態,使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能夠得到放松,最終實現放松的效果。在這個階段中,所選用的體育游戲如果具備趣味性和放松性,則會發揮出獨有的作用。應用的活動形式要盡可能的放松,使學生的心理和身體上的緊張都能夠得到緩解。學生在經過一系列的運動之后,會比較累,這游戲是不應該再要求他們能夠做到統一的動作,可以選用一些舞蹈類或競賽類動作,進而有效地調節學生情緒,放松身體,使體力得以恢復,為學生提供一個愉悅輕松的體育課堂。
綜上所述,體育游戲的特性是獨有的,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對體育游戲進行合理的安排,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學手段也一定要多種多樣,對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的進行調動,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和身體素質的有效提高。與此同時,作為體育教師,還需要對數學中體育游戲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正確的評價和認識,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對體育游戲做出正確的選擇,通過對體育游戲優勢的充分利用,促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為學生日后的體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丁志強.合理選用體育游戲,豐富體育教學內容[J].文化教育,2007,1(2):60-64.
[2]胡日查.論體育游戲與教學[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14(6):87-91.
[3]吳錦智.淺談體育游戲教學的價值與實施[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2(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