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 西北政法大學
論經營者產品責任的規制
陳紅霞 西北政法大學
近年來,我國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對消費者人身及財產安全侵害的產品,比如“毒奶粉”、“瘦肉精”、“毒膠囊”等事件頻繁見諸報端,時有發生,這一切跟我國規制經營者產品質量責任的法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不無關系,要對經營者的不法行為起到法律威懾作用,必須借鑒國外法律規定,在追究經營者的產品責任時,增加并加大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的適用。
《產品質量法》 滯后 完善 懲罰性損害賠償 威懾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實行至今,已經20多年了,各種規范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也已經基本建立和完善,但是縱觀整個市場,消費者遭遇來自經營者的侵害,卻屢見報端,時有發生,其中很大部分來自經營者及其所經營的產品的侵害,究其原因,跟我國現行相關法律的規定不無關系,尤其是與規制產品及其責任的法律法規關系密切。1993年我國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這是我國迄今為止專門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并對違反產品質量責任的經營者追究責任的專門的最基本的法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此可知,法律的制定必然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其一定要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并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其應有的調節作用,因此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不可避免的帶有當時的歷史痕跡。我國《產品質量法》頒布于1993年,一方面,當時我國正處于剛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整個社會正在大力建立、培育和發展市場之時,此時制定的法律,一定更傾向于經營者,對經營者及其責任的規制也不會特別嚴苛。另一方面,由于當時我國法律的制定以及法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整個法律體系并不完備,法律部門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法律的制定都是在已有的法律部門的框架結構下制定的,特別是由于當時社會發展的局限性,使得人們對各種社會主體的責任認識不到位,使得當年制定的《產品質量法》只能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雖然在2000年,我國《產品質量法》進行了修訂,但由于是在原基礎之上的修訂,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我國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3年制定的《產品質量法》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現實的需求,處處體現出其滯后性,不能切實起到對消費者保護和對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維護的作用。
按照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這部法律界定了兩種不合格產品,即瑕疵產品和缺陷產品,并分別對其責任人及其責任進行了規定,至于市場上出現的其他產品,比如假冒偽劣產品,并不是我國《產品質量法》重點關注的類型,其直接由國家相關市場管理機關加以查處取締即可。按照《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瑕疵產品是指產品不具備良好的特征和特性,不符合明示采用的產品標準,或者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但其不存在不合理危險,不會給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害,其責任由銷售者承擔,其責任形式是修理、更換、退貨和賠償合理的損失。其中規定,經營者在銷售前明示的可以免責;按照《產品質量法》41、42、44、46條之規定,缺陷產品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換言之,缺陷產品是含有不合理危險,會給他人的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產品。其責任人為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從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瑕疵產品的違約擔保責任還是缺陷產品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均屬于補償責任,只彌補了被損害的特定消費者的損失,體現出“填平”的性質,表現出濃厚的民商法特性,其處理的重點是彌補受損方,而不是懲罰施害人。在市場經濟初期,經營者生產是在小規模小范圍內進行的,其面對的消費者無論是數量還是區域都是有限的,因而,經營者的侵害也是有限的,在這樣的狀況下,適用民商法的原則及責任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今天,大企業甚至跨國企業層出不窮的當下,經營者的生產是社會化的流水線的大規模生產,其面對的消費者是數以萬計的,當然,其同一行為或同一產品對消費者的侵害也將是數以萬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依靠民商法性質的法律,對要求賠償的消費者承擔一對一的補償性責任,就不但對經營者起不到法律應起的警示和震懾作用,反而會助長經營者的不法行為。由于經營者面對的的消費者是大量的,而要求得到賠償的總是少數,而且責任是補償責任,經營者就會權衡利弊得失,計算違法收益和成本,從而,視消費者的利益于不顧,從事非法經營和侵害。經營者的這種選擇和行為不但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帶壞了社會風氣,而且對社會經濟體系——市場運行機制造成有害影響,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況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企業不僅僅是生產和經營,其還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鑒于此,我們應該在今后《產品質量法》的修訂或重新制定中,從早期的保護私人利益的民商法理念中走出來,轉換思維模式,吸取國外先進成熟的相關立法成果,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經濟法理念為指導,建立我國的產品質量及其責任的法律制度,同時引入在其他國家產品責任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的觀點與實踐最早源于古代法,但對其確切含義,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英美法中通常定義為:當被告的行為是輕率、惡意、欺詐時,判處的超過實際損害的賠償。在國外,自19世紀以來,懲罰性賠償就不僅適用于侵權案件,也適用于違約案,到了20世紀,隨著大企業的蓬勃興起,各種不合格產品導致消費者損害的案件頻繁發生,但是由于大企業財大氣粗,僅僅依靠對消費者進行補償性賠償,難以對其非法損害行為起到威懾作用,于是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就逐漸適用于產品責任法,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如今無論大陸法系國家或英美法系國家,懲罰性賠償的理論和司法實踐已經逐步展開,并處于一個積極發展的態勢。細究起來,懲罰性賠償的功能,主要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制裁功能和獎勵功能。制裁功能是指通過懲罰性的賠償金的追究,達到懲罰和制裁違法行為的目的,從而促使行為人和其他人不再發生類似的行為。比如美國,美國不僅在其產品責任法中適用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而且不斷提高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1976年認定的懲罰性賠償最高額為25萬美元,到1981年一個案件中陪審員認定的賠償額高達1.2億美元,上訴最終確定為350萬美元。正是由于美國巨額的懲罰性賠償,使得美國的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高度謹慎,不敢有一絲的懈怠,表現在他們在其產品說明書中過分的解釋,乃至成為奇葩和世界笑談,但卻切切實實的起到了規制和威懾經營者不法行為,對消費者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所謂獎勵作用,也稱激勵功能,是指通過讓受害人和其他社會公眾獲得額外的利益,鼓勵受害人和社會公眾積極同違法行為做斗爭,從而使法律的目的能夠得以更好的實現。
在我國,懲罰性損害賠償最早見于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隨后十幾年間,我國先后在1999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2010年頒布的《侵權行為法》中,以其為藍本,增加了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制度,2013年10月25日,我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了全面的修改,在強化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以及加大對經營者懲罰力度的指導思想下,對原法第49條做出了重要修改,而且增加了一種典型的懲罰性賠償規定——第55條。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法》,由于歷史的局限性,沒有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法律還沒有修改的前提下,面對當前市場出現的各種紛亂,經營者對消費者各種侵害,要想加大經營者的責任,增加賠償,增強法律的威懾性,我們可以在司法實踐中,適用《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條款,特別是新消法第55條的規定,由于其是在其他法律的基礎上最新頒布的,更適應于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加之其是專門對消費者權益加以保護的法律,對消費者保護的力度相對比較大,如果適用得當,就能夠在當前情況下,發揮其法律威懾作用,對經營者的行為加以規制,讓市場恢復應有的秩序。
陳紅霞,女,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法、競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