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基于MOOC、SPOC、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已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需要。本文在指出傳統教學模式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給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思路,以期為財會類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字】互聯網+ 課程教學 改革
一、引言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盎ヂ摼W+”已融入人們生活,并且逐步向第一、第二產業滲透。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學習速度越來越快,新的時代特征對傳統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要加快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財會專業作為經管類的熱門專業,也是人數眾多的專業之一,探討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改革,對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財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授課形式單一、陳舊
從某些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看,財會類課程大多采取課堂講授為主,實訓實踐為輔的教學方式。有些課堂甚至出現純理論無實踐,并采取“滿堂灌”的授課方式。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不利于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會計準則、會計政策的更新速度較快,僵化的思維方式以及被動學習知識的習慣,使學生的學習往往與實際發展脫節。
2.學生學習方式受限
由于僅僅只能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學生只能把握好上課時間,否則就會出現跟不上教學進度等問題。而財會類課程的特點是,課程內容多,前后課程知識點的關聯性很大。因此,某門基礎課程沒學好,后面的相關課程都會受到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3.缺乏改革意識
雖然傳統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但要真正實施改革還是會面臨阻力。如現有的教學秩序已經建立并正常運行,教學改革缺乏動力。甚至有教師擔心,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被現代教學模式替代,是否會影響到教師工作量及個人收入。因此,改革動力不足,改革的步伐停滯不前。
三、互聯網+時代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互聯網+時代給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帶來的挑戰
由于會計教育社會化程度比較高,很多會計培訓機構都在進行會計考證、考研教育,并且隨著MOOC、SPOC、微課等教學模式的興起,學生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尤為豐富。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多,而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因此,教師的信息優勢和知識優勢在弱化。
2.互聯網+時代給傳統財會類課程教學帶來的機遇
(1)打破時空限制。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時間更加靈活,學生在課堂上漏學的知識,可以在課后利用互聯網彌補。學生可以在寢室、家里、社會公眾場所等聽課、做題、網絡提問等。特別是面臨畢業找工作的部分學生,由于怕失去良好的就業機會,往往會請假去實習,那么實習期間錯過的課程,同樣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完成。
(2)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實現有機整合。線上有很多精彩的教學案例、最新學科前沿動態、名師授課、教輔資料、網上作業與考試系統、師生教學交流平臺等,線下有老師精心組織的課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等。合理地將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有機整合并應用,能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
(3)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借助互聯網平臺,知識的載體形式更加多樣,多媒體、動畫、視頻、3D、VR/AR技術等應用到網絡學習領域,使得知識學習趣味性更強,感受更直接。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原本覺得枯燥乏味的知識。來自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的測試數據顯示,對于知識的學習,如果僅僅是通過聽講的方式,兩周后學生還能記住的只有5%。而通過聲音/圖片學習知識的,還能記住的有20%,如果是通過實際演練/在實踐中學的,則高達75%。由此可見,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存在很大差異。
(4)增強師生互動。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可以借助電腦或手機進行在線學習,并在在線學習平臺上隨時發問,在討論區中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學生還可以利用在線答疑平臺向老師提問。這迎合了現代大學生“隨時隨地想上網”的生活習慣。同時,學生也可以對在線課堂打分和提出意見和建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四、互聯網+時代財會類課堂教學改革探討
1.實現一體化教學改革
財會類專業課程改革的對象,應是所有財會類核心課程。包括每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考評方式以及教學管理等。只有實現一體化教學改革,才能真正為財會專業教育帶來正能量,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2.轉變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理念是“先教后學”,而在互聯網+時代是“先學后教”。即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的教學任務(教師事先需要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提煉出各個知識點并制作成微視頻),然后在課堂,學生通過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知識消化。這樣便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使其有了主動權。而教師是引導,教師的角色是主持人。
3.培養信息化財會類教師
互聯網+時代財會類課程改革依托的是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改革的實施效果與教師的視頻制作水平、知識體系設計、課堂組織能力、熟練利用網絡平臺為教學服務的能力密切相關?;ヂ摼W+時代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不是弱化教師作用,更不是為教師“減負”,而是需要教師投入更多時間,設計出既短小精悍又能直擊重點的教學視頻,合理地組織課堂討論和答疑,及時監控學生網絡學習情況。
4.改革紙質教材
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后,教材也要隨之改革。當前二維碼技術已經開始在紙質教材中廣泛應用。應用方式為在紙質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點處,增加二維碼標志。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時,可以用手機直接掃描二維碼,然后就可看到該知識點的詳細解釋(如鏈接到該知識點的微視頻)、案例、習題等,從而更好地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
5.完善監督機制
脫離了課堂教學模式,網絡學習的有效監督十分關鍵。教師應實時調取學生在線學習數據,了解登陸情況、學習情況、答題情況等,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小測試了解學生是否進行了課前學習。還要建立相應的獎罰制度,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6.改革考核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課程考核不僅僅局限于期末考試,改變傳統一考定成績的做法,可以結合網絡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網上聽課答題情況、網上練習完成情況、網絡/課堂簽到情況、課堂討論情況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共同決定考試成績。課程考核項目多樣化后,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也更好地發揮了監督作用。
五、結語
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財會類課程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過程都帶來了巨大變革。只有積極探索規律,找出適應方式,才能更好地為培養現代化會計人才服務;推進互聯網+時代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構建多元化教學體系,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學校應立足社會所需,積極探索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為企業輸送專業技能硬、綜合素質強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黎富兵.財務會計課程“兩課設計”及“翻轉課堂”改革創新研究——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為例[J].財會月刊,2016(9).
[2] 唐彬,吳曉光,辛路.“互聯網+”財會——會計行業的機遇和變革[J].金融會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