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
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發揮好“超級聯系人”角色。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20年間,歷經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沖擊等風風雨雨,但有了祖國的堅強后盾,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璀璨依然。
20年來,香港經濟穩健發展,財政儲備豐裕,便利營商排名位居全球前茅。香港工業貿易署提供給《財經國家周刊》的數據顯示,香港與內地的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在回歸后分別增長2.4倍和6.7倍。截至2017年4月,已有1800多種香港原產地貨品享零關稅進入內地。
香港經濟學家認為,祖國內地經濟發展之好超出預期。相對而言,香港傳統中間人的角色受到削弱,但在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關系的安排》)及其后12份補充協議和子協議的推動下,經濟協同越來越緊密,提升了香港經濟的多樣性。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機制的深化,“超級聯系人”香港的經濟之路將越走越寬。

香港已連續20多年獲評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營商環境獲國際認可,不少國際企業選擇這里作為在亞洲建立業務或設立辦事處的地點。
穩健發展
回歸前,《財富》雜志封面曾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回歸后香港將出現大倒退。20年來,香港抓住內地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了經濟的轉型,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穩健發展。2016年本地生產總值達 2.5萬億港元,較1997年累計實質增長82.5%;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3.9萬港元,同期增幅為六成。
香港財政儲備豐裕,在2017年3月31日近10000億港元,較 1997年3月底的3707億港元增長超過170%。截至2017年2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由1997年12月底的928億美元增至3905億美元。
香港的勞工市場在過去6年大致保持穩定,維持全民就業。2016年總就業人數達378萬人的記錄高位,較1997年增加約62萬。
香港已連續23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世界銀行發表的《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在便利營商的排名榜上位居全球第四。
數據顯示,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貨物貿易總額由1997年的1142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4973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由1997年的52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401億美元。1997年內地來自香港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206億美元,2016年上升到815億美元。香港也是內地的最主要的對外投資目的地,2015年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的金額達898億美元,較2005年大幅增加超過25倍。
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用“繁榮穩定”四個字來總結20年來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

背靠中央支持,香港經受住了考驗,進而成為境外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以鞏固。
不平靜20年
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經濟體,外圍但凡有大的風吹草動,香港經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回歸后的20年,香港經濟就經歷了數次大的起伏,但每次都得到了祖國內地的支持,安然渡過難關。蘇錦梁說,香港回歸以來,曾遭遇金融風暴、非典疫情等不少挑戰,每次遇到風浪時,國家都會推出很多挺港措施,全力支持香港渡過難關,令香港的繁榮得以保持。
亞洲金融風暴始于1997年7月,在國際游資攻擊下,東南亞各國面臨嚴峻挑戰,也引發了香港經濟衰退。曙光初現之際,2003年又爆發非典疫情,令香港再受重創。其后經濟復蘇,香港經歷了數年的景氣,通脹又再出現。正當特區政府準備全力對抗通脹時,2008年金融海嘯又令各國陷入衰退危機,香港再度受到沖擊。
香港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說,如果從表象來看,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沖擊最嚴重,“樓價一下跌了60%,股市動蕩”,但若要論實質的沖擊,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給香港的失落感更強。”
時光回溯到2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導致港元受到狙擊、銀行流動資金緊絀、香港利率攀升及股市暴跌。受到“負財富效應”的影響,投資和消費急速萎縮,香港經濟開始出現通貨緊縮,不少公司倒閉或裁員,香港經濟籠罩在愁云之下。有商界領袖形容當時“很多人感覺香港走在一條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祖國是香港的強大后盾。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干預。從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政府連續動用港幣近千億,在股市、期市和匯市同時介入,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絡,經過幾輪“肉搏戰”,國際炒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終勝利。
時隔10年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沖擊香港金融市場,同樣背靠中央支持,香港經受住了考驗,進而成為境外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以鞏固。
內地與香港在2003年6月簽署CEPA,在符合世貿規則的情況下,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推動貿易和投資。CEPA是一個共贏的自由貿易協議,不僅讓香港藉以開拓龐大的內地市場,同時也協助內地融入全球經濟。
2014年12月,香港與內地簽署《關于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基本實現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廣東協議》是內地首次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方式制定的自由貿易協議,而負面清單是透明度更高及更全面的服務貿易開放承諾方式。其后于2016年6月實施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將有關開放措施輻射至內地全境,通過高水平開放令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使兩地多年來在CEPA下持續開放服務貿易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深度融合
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說,過去20年間,香港經歷了諸多考驗,對自身經濟結構進行了調整:從以往側重房地產和金融等行業,逐漸拓展到服務貿易、科技創新等更加多元的領域;金融、物流等傳統優勢行業也出現新發展,進一步與區域及內地發展相融合。
溫天納說,香港經濟結構轉變主要緣于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化。“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角色主要是把國外先進的東西引入國內;而現在,內地的制造業、商品貿易等已經相當國際化,內地企業需要借助香港走出去,也需要香港進一步發揮金融等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
數據顯示,回歸20年來,香港經濟實現了向服務型經濟轉型。1997年,服務業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所占的比率為85%,而到2016年,這一比率已提高至92.6%。
“回歸以來,香港成為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這是它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深度整合,進行‘前店后廠分工合作從而達致雙贏的結果。”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梁表示,如果沒有這么密切的合作,香港的服務業不會這么發達。
溫天納說,香港回歸前有人擔心,隨著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香港開放和國際化的特質可能被削弱。而事實是,香港已連續20多年獲評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營商環境獲國際認可,不少國際企業選擇這里作為在亞洲建立業務或設立辦事處的地點。據統計,目前香港駐有約8000家海外和內地企業,其中約半數為它們的地區總部或辦事處。
香港國際化的深化,得益于背靠祖國。溫天納說,“愈來愈多國際品牌和資金進駐香港,看中的其實是香港背后、也就是內地的廣大市場。香港國際化的不斷深化,可以看作中國國際化的一部分”。
香港特區工業貿易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一直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策略,與內地形成多面、雙向的互補合作關系,加上中央政府在政策方面不遺余力地支持,讓香港“更可以發揮其國際聯系平臺的角色”。
未來可期
謝國梁說,過去20年,香港的金融服務市場主要局限在內地,但經過20年發展,內地服務能力有了長足的提升,能夠自行滿足內地企業的需要。“香港與廣東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未來,內地企業對于香港金融服務的離岸需求會下降。
“好在國家又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與廣東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基礎。”謝國梁說,有了這個基礎,相信香港今后將繼續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專業服務中心的優勢,與廣東展開合作。“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專業服務中心可以得到強化,進而支持珠三角高新制造業發展,反過來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為至少兩代香港人帶來龐大和全方位的機遇。
香港應如何抓住新的機遇?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表示,本著“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原則,香港機遇無限。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定位,就是做“超級聯系人”,在“一國兩制”安排下,發揮好“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做好國內和國外的“超級聯系人”工作。
為了讓香港保持營商競爭力,香港總商會已提交政策建議書,當中就涉及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長遠規劃。香港總商會主席吳天海說,全球不少國家均對大灣區的機遇深表興趣,“‘一帶一路及‘大灣區這兩列快車將全速前進”,香港必須抓緊這些項目所帶來的商機。
廖群認為,香港未來必須加快轉型,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發揮好“超級聯系人”角色,香港的經濟之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