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彤+王雪
未來的汽車不只是代步工具了,它有思想、有情感,并且懂你、愛你。
大膽設想下,若干年后,汽車不只是代步工具了,它有思想、有情感,并且懂你、愛你。你不用操控它,因為那時候無人駕駛已經普及了,更重要的是,它為你營造了一個不同以往的休閑空間,甚至,還有一絲戀人的感覺……
這只是異想天開嗎?不盡然。
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車聯網的發展交融,汽車的人機交互技術愈加智能化,給汽車裝個情感中樞這種事,早已不只是停留在想象中。
與“裝中樞”比較接近的想法,是本田在2017年亞洲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再次提出的“情感引擎”。本田稱,“情感引擎”可以根據駕駛員的表情和聲調來判斷其精神狀況,從而輔助駕駛員進行安全駕駛,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習掌握駕駛員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向駕駛員提出方案選項。
聽上去,裝著“情感引擎”的車好像真的會具有獨特的思維和感情。但,它實現的可能性大么?背后的智能化人機交互又是如何操作的?我們又是否真的可以跟自己的汽車“談場戀愛”呢?
管家式體驗
豐田的“情感引擎”并非第一次亮相,早前它曾內置于日本軟銀集團和法國Aldebaran Robotics公司聯手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epper身上。這款機器人于2015年對外發售。
從功能上看,Pepper頭部的麥克風、攝像頭和3D傳感器收集和識別人類信息后,內置“情感引擎”分析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講話內容,從而“讀懂”當前情緒,作出應對和反饋。
比如,你工作一天,疲憊地回到家,Pepper“感”到不對,就會播放你最愛的歌,或者直接張開雙臂給你擁抱。這些行為取決于主人的性格,也來源于人機長久的磨合。
在行業內,這種人機交互設計通常又被稱為“管家式體驗”。
可以想象到,通過移植和改頭換面,有了“情感引擎”的汽車可能也會變得“貼心”不少。雖然Pepper本身的實用測評達不到官方所宣稱的科技感,本田的移植也僅停留在概念層面,但至少提供了“體己車”的可能性,多數消費者也樂見其成。
facecar車聯網體驗創新平臺創始人朱佳明認為,未來的汽車人機交互體驗更注重情緒,自己的車更了解自己的困惑。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基于大數據的積累、對用戶的標簽化以及智能算法技術,等等。
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數據積累肯定是差了些,但國內車廠也在逐漸加入車聯網技術以及用戶行為捕捉技術的行列。”朱佳明說。
戀愛“套路”
不論是未面世的車載“情感引擎”,還是部分車企已經投入使用的人機交互系統,其原理皆有共性。換句話說,要和自家的汽車“談戀愛”,以下幾步你可以看成是普遍“套路”。
首先,你的車必定是裝滿各式樣傳感器的物聯網車,車外有雷達、紅外熱成像,車內也有攝像頭、握力傳感器等。事實上,汽車本身也可被視為一個最大的移動傳感器。
此外,車載軟件也會收集用戶的登入歷史,保存使用習慣,用類似網頁“推薦瀏覽”的功能,滿足個性化需求。
這一步的術語叫做“情境數據采集”,其中的情境包括靜態和動態兩類。靜態指數據化的用戶基本信息、人臉信息等;動態則涵蓋所處環境以及交通狀況。

豐田的“情感引擎”曾內置于日本軟銀集團和法國Aldebaran Robotics公司聯手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epper身上。
“重點是時間和空間,也就是用戶當前所在場合下所需要的東西。”朱佳明解釋,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汽車從輔助駕駛到未來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被動”,因為機器知道我們想要什么,它能夠更加體貼和關懷我們。
當你的靜態和動態信息都被錄入,那么恭喜,你和汽車彼此已經有了基本了解,可以開始相處看看了。
第二步更高級些,涉及信息的解析處理。如果原始數據太直白,就需要轉化得具體些,如果太單一,則需要與情境融合分析。
舉個例子,你連續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此時車載攝像頭已經捕捉到你瞳孔的變化,但用什么方式提醒你、周邊最近的休息站在哪里……這些問題都需要你的汽車過“腦”處理,才能給出最優建議。
這就好比是你們關系更近一步的鑰匙,即便不能感同身受,聰明的伴侶也能給你最需要的。
所以不難猜想,最后一步就是這第二步的延伸和結果。你的汽車在分析、整合、思考了所有信息和可能性之后,通過車內環境控制和各種應用服務對你進行反饋。
如果你也滿意并欣然接受這份心意,“戀愛”中最好的結果——彼此接納并契合,便產生了。
未來圖景
當然,你和汽車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牢不可破。
且不說車聯網可能存在的漏洞會被黑客入侵,當萬物互聯,汽車有多智能,失控的鏈條就能拉得多長。
特斯拉的傳感器作為入口被黑客攻破就是個警鐘,警醒自動駕駛要加強算法,同時也提醒人機互動要做好安全設計。
雖然人工智能與車聯網給黑客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溫床,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智能化、情感化的人機交互、甚至機機交互,也給未來交通畫下了幾幅顛覆性的圖景。
首先是對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沖擊。由于智能化直接與便利性掛鉤,所以未來城市交通難免會圍繞便利性展開競爭。若對標便利,各廠商和第三方研發機構等都往此發力,品牌應變得更重要,反應較為緩慢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會面臨沖擊。
再者,如開篇所言,汽車將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會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于一身的移動空間。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汽車作為交互對象的多面延展性將愈加明顯。
另外,本田在提出“情感引擎”概念時亦暢想過車車互聯與未來交通。大意是,未來汽車能感受和預判駕駛者的情緒,從而為其規劃合理的駕駛方案,并將方案信息分享給其他車輛,最終通過這種信息交換來達到規避交通風險的目的。
誠然,規避交通風險、疏通交通壓力是智能汽車更遠大層面的設想,如今對于用戶來說,更愿意關注的問題是:在人機交互這層神奇關系里,能不能獲得一個科幻電影《超能陸戰隊》中溫暖靠譜的“大白”,而不是只停留在Siri等語音助手層面的語音互動對象。
因為要真想和汽車“談戀愛”,光有異想天開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