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俊
【摘 要】本文闡述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分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人為本,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進行心理測試,掌握學生心理情況;開展心理咨詢,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危機干預,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130-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人越來越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高職學生也不例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職人才的人格培養和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不夠重視,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
一、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他們的全面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和事業的成敗。同時心理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人生理、心理、智力、道德的發展缺一不可,否則就是單面的人、畸形的人、不完整的人。對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塑造出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與相互幫助
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教育自己。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正確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和人格特點,從而建立起心理健康意識,學會非健康心理的調適及處理辦法,學會心理健康培養方法與技巧。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做到“知己”,即根據所學知識有意識地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調適,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和調整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是同學,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之間可互相“知彼”,有利于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互助,既有利于干預或減緩對健康心理的危害,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環境,對不健康心理的產生起到預防作用。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協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的范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為良好的狀態,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人格或個性日趨完善,并且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
目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容體系的不完善。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沒有建成全面覆蓋課堂教學、與平時教育相結合的完善體系,只有心理老師、學生班干部開展有限的工作;第二,有些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心理咨詢或心理測試,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非常少;第三,有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尚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只能滯后地跟在事件后面,沒能有效地做到盡早發現,盡早預防,盡早解決,從而有效地減少心理疾病的預防和不良事件的出現。
三、加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高職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高層次、高技能、高素質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的特性決定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殊性。針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分時段、分年級優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建立“三個層面”和“三方面教育模式”的心理素質培養體系,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生心理知識的認知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拓展活動上。
“三個層面”為:第一,開設全院心理健康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成為大一、大二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第二,開設選修課程,即可同時開設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大學生戀愛心理等學生感興趣的選修課程,開展“快樂心靈”系列講座、心理劇的演出、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超越自我心理文化節等活動。第三,對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做好一對一輔導。
“三方面教育模式”為:第一,對剛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自我角色認知”的教育,對二年級的學生則進行“自我角色的理解”教育,對三年級的學生則進行“職業方向感”教育。具體做法有:建立學生的“心理成長檔案”、要求學生撰寫“性格能力與專業的匹配及修正”等,喚醒一年級學生的大學生角色意識;第二,開展以“自我了解”“情緒管理拓展”“與人溝通的實訓”“應對壓力訓練”等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素質拓展活動,提高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能力,使二年級學生心靈豐滿且自信;第三,對最后一學年即將面臨就業的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拓展培訓,幫助學生培養職業素養的心理能力。
(二)進行心理測試,掌握學生心理情況
建議高職院校為全體新生做心理測評工作,根據測試結果,對心理問題明顯或性格偏執的學生,設立院、系兩級“學生心理健康動態信息庫”,隨時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可向全體學生開展網絡與紙質、個人與團體相結合的心理測量,為全院學生提供專業的解釋與指導,使學生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
(三)開展心理咨詢,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是通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對學生提出并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最有效的辦法。在此方面,高職院校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由學院心理學專業的老師或已考得心理咨詢師證的老師,組成心理咨詢專家隊伍,進行心理咨詢活動。第二,面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專家每學期定期在心理聊天室或談心輔導室開展小型心理互動活動,也可通過心理專家坐診、微信、QQ、微博互動等方式進行,以增強心理咨詢的實用性和主動性。第三,團體咨詢需要找到特殊群體和學生關心的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如生活有困難造成心理貧困的學生群體、經常違紀的學生群體、對職業沒有方向的群體等這些群體共有的問題,可通過團體咨詢的方式來開展活動。
(四)開展心理危機干預,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
對高職學生實行心理危機干預,能有效地幫助心理問題嚴重的大學生邁過心理痛苦這道坎,及早防治、及早疏通,盡早掌握高職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成立危機干預專門小組,把學生心理危機盡可能消滅在初始狀態。
1.心理危機干預的精準排查。心理危機干預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心理危機引發出來的傷自傷他傷物的事件降到最低。因此,盡早找出行為不合常理的學生至關重要。主要辦法有:第一,在新生入學時,通過對全院新生的心理測試的結果進行篩選,將存在心理問題或性格偏執的學生情況,及時反饋給學院和系部,并與家長聯系,保證隨時可以聯系到家長,力求做到學校和家庭都能注意到該學生的狀態。第二,從學生宿舍到學院的各級心理工作隊伍,實行層層負責的制度,根據心理危機隱患,注意心理及行為不合常理的學生,并及早通知學院。第三,不留盲區,掃除空白,盡量利用學生干部中的心理委員,在班級、宿舍、圖書館、食堂等學生學習、生活、休閑的各個角落,發揮同輩之間交流容易有共同語言的特點,及早發現有情況的學生,迅速向院、系報告。
2.心理危機干預的高效快速反應。學院應設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小組的老師手機應該保持24小時暢通,一旦學生有危險的行為出現,可快速啟動心理危機干預,同時迅速聯系學生的家長。對心理危機嚴重的學生,在干預成功后應轉介到專業醫院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3.心理危機干預師資隊伍的培養。心理危機干預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學院要高度重視,心理教師隊伍的教師學歷應為研究生或以上學歷,在未達到時,心理教師需要參加一些培訓,如心理危機出現時的應急反應程序、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預防、心理危機人員的心理支持,等等。
此外,高職院校還需要建立教育、心理測試、專業咨詢和心理干預相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通識教育,心理測試工作的開展,心理咨詢個案的處理,心理危機的提前干預,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注重人文關懷、實施心理疏導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根基。實現科學的“心理教育、心理測試、專業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充分發揮這些要素之間互相支撐、互相補充、互相運行的作用,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暢運行和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彭斌.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
[2]鄭日晶,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茅 俊(1968—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研究處干事,研究方向:心理學專業教學與科研。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