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
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由泰國開始,之后逐步蔓延至鄰近亞洲國家及地區。當年10月,索羅斯等國際炒家在橫掃東盟諸國之后,將目光投向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度。他們認為其維持成本高昂,新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必定無法堅守。他們先是大量賣空港元現匯換美元,同時賣空港元期貨,再在股市拋空港股現貨,并在恒生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沽售期指合約。
面對國際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中央政府也給予大力支持。對沖基金多次進攻都未能撼動港元,但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則在多次沖擊下遭受重創。
1998年8月,國際炒家再次炒賣港元,先向銀行借來大量港元向香港政府拋售,同時大量賣空港股期貨,造成恒生指數急速下滑至6544點,比1997年高峰期跌去61%。這次香港政府財政官員采用靈活手法,沒有大幅加息,而是大量動用外儲的美元承接港元沽盤,從而成功地穩定港元匯率。香港政府更于8月15日宣布動用近1200億港元外匯儲備于股市及期指市場入市,大量購入恒指藍籌股,把恒生指數抬高到7800點以上,最終迫使國際炒家損手而退。經此一役,香港終于頂住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其動用大量外匯儲備購入港股,一度占港股7%的市值,1999年11月政府將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
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香港經濟元氣大傷:1998年GDP總量收縮5.9%,這是香港自1961年有GDP統計以來第一次錄得年度負增長;失業率最高升至8.5%,樓價大跌約三分之二;與此同時,財政收支連年大額赤字,物價下跌引發持續68個月的通縮。
開辦人民幣業務
為了幫助香港渡過難關,中央政府在2003年中連續推出CEPA、自由行等項措施,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開辦人民幣業務。2003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存款、兌換、匯款及銀行卡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的銀行提供清算安排,并于2003年年底委任中銀香港有限公司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其后人民幣業務分三階段推出:第一階段于2004年1月18日推出,香港商鋪及自動柜員機開始接受內地銀行發行的扣賬卡及信用卡;第二階段于2004年2月25日推出,香港銀行可為客戶提供存款、兌換及匯款服務;第三階段于2004年4月底推出,香港銀行可為客戶發行人民幣扣賬卡及信用卡,供其在內地使用。當年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從當年2月份的不足9億港元,增加到年底的121億港元。
此后,香港人民幣業務經歷了緩慢發展的過程,直到2009年底,人民幣存款總額也只有600多億元。2009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邁開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一步。2010年6月,內地有關部門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至20個省市,此后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銀行人民幣存款迅速攀升,當年7月就越過1000億元大關,年底更突破3000億元,2014年底超過1萬億元大關,香港人民幣結算量占境外人民幣結算總量的七成以上。
內地金融機構來港上市
在香港開辦人民幣業務的同時,內地金融機構開啟了赴香港上市的步伐。第一階段是國有商業銀行紛紛踏足香港資本市場。2005年6月,交通銀行成為首家來港上市的內地銀行,集資金額168億港元。隨后,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紛紛完成上市。第二階段是2007年之后,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接替國有銀行,成為來港上市的主力軍。第三階段是在2013年之后,由于內地銀行業資本監管趨緊、融資壓力增加,重慶銀行、徽商銀行、盛京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也加入來港上市的行列。
抗擊全球金融海嘯
香港經濟在中國加入WTO和中央惠港政策推動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2004~2007年GDP平均增速高達7.4%,2007年名義GDP也比1997年多出兩成。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香港經濟急轉直下,結束了香港自SARS之后的經濟復蘇。恒生指數從2007年9月歷史最高峰的31897點跌至2009年2月的11344點;2009年香港GDP收縮2.5%,這是繼1998年后再次出現年度負增長,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又面對嚴峻考驗。
為了應對金融海嘯,特區政府推出六大政策措施。穩金融,包括確保港元匯率在強方兌換保證水平上運作,在貨幣市場以寬松貨幣環境增加貨幣供應和降低信貸成本,鼓勵銀行將寬松貨幣政策環境滲透到集資者,推出百分之百的存款保證,成立備用銀行資本安排為有需要的銀行注資等。撐企業,主要是出臺“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加強措施和千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渡過難關。保就業,主要是政府啟動“就業行動”,此舉可增加6萬多個就業機會,撥款提供6.2萬個工作和實習機會,同時加快審批私營機構項目以增加就業崗位。紓民困,分階段推出紓困措施,照顧社會特別是中產和弱勢社群的需要,并支撐消費其共涉資金876億元,相當于GDP的5.2%。增合作,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應對危機,出臺7招14式措施,廣東出臺30條措施助珠三角港企過冬和轉型升級。促發展,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促進貿易和刺激消費,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以及提出在中長期對香港有利的六大優勢產業等。
全港上下共同努力,加上中央政府推出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帶動香港在2009年第四季度迅速反彈,2010年經濟增長率更達到6.8%,恒生指數也很快恢復到兩萬點以上。
滬港通
2014年4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將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同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復滬港開展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完成了平穩有序的各項籌備工作,如期啟動。
深港通
2016年8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當年11月25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聯合公告指出深港通將于12月5日正式開通。深港通既吸取了滬港通成功的經驗,又在兩地市場互聯互通實踐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發展,既呼應了市場需求,又在相關安排上更為靈活。在深港通啟動之后,上海、深圳及香港三地股票市場可透過互聯互通機制正式形成一個大的“共同市場”。
債券通
2017年6月13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及上海清算所分別就債券通的交易及托管清算細則,公布公開征求意見稿。文件羅列“北向通”的市場基本規則及報價交易細節,包括“北向通”于內地及香港市場均為交易日時交易及具體交易時間,以及境外投資者請求報價的基金流程,指明投資者發送報價請求的請求量最低為100萬元人民幣。6月21日,債券通暫行辦法落地。(作者單位:中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