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萌+鐘愛文+何浩
摘要:主要從蝴蝶蘭栽培技術研究、組織培養和快繁技術研究以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等方面對觀賞植物蝴蝶蘭現階段研究情況進行了簡要地綜述,并對后續的研究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蝴蝶蘭;栽培技術;組織培養;遺傳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68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08002
1 引言
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為蘭科蝴蝶蘭屬植物,原產于菲律賓、熱帶亞洲等地,我國臺灣省南部有分布,主要生長于低海拔的熱帶和亞熱帶叢林樹干上[1]。蝴蝶蘭因花形奇特、花色鮮艷多彩以及花期較長的特點被賦予“洋蘭皇后”的美稱,是我國優良的室內觀賞花卉和園林造景用花。現階段,已有大量學者對蝴蝶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筆者主要從栽培技術研究、組織培養和快繁技術研究、遺傳多樣性等方面對蝴蝶蘭研究進行簡要的綜述,以了解其研究現狀,并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2 蝴蝶蘭栽培技術研究
現階段蝴蝶蘭的栽培管理已有較為成熟的技術方案。首先,蝴蝶蘭種子在萌發和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需要依賴共生菌,當這些共生菌與蝴蝶蘭根系新成菌根關系后,蝴蝶蘭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這也是很多蘭科植物的共同特性[2]。其次,蝴蝶蘭應盡量選擇在溫室中進行培育,為了滿足其正常的生長,溫室需具備加溫、補濕和遮蔭等設施;栽培基質應選擇透水透氣的水草、苔蘚等,也可選擇木屑、松針和樹皮塊等;蝴蝶蘭不同時期對光照有不同的要求,幼苗期需保持在較低的光照強度下,之后可逐漸提高至7000Lx左右,在中苗時期需15000Lx左右光強,大苗期需達到20000Lx左右,否則會導致徒長而影響開花效果,同時白天溫度控制在25~32 ℃,夜晚溫度控制在18~20 ℃,濕度保持在70%~80%之間[4];研究表明[5]:在給蝴蝶蘭進行催花前一個月需施適量的高磷高鉀肥1~2次,并且在整個催花過程中需不間斷施肥,以薄肥勤施效果為好,有利于抽檢率的提高。具體措施為大苗促成栽培前30~35d應減少氮肥施用量,適當控制水分,調節植株磷氮比,可葉面噴施1~2次磷酸二氫鉀1000倍液,提高大苗成熟度。一般每10d用2000~2500倍的10-30-20和9-45-15速效肥液交替澆全水,需補充水份時宜進行葉面噴水,保持水苔濕,每天應多次對大棚地面噴灑清水增濕,澆水一般在上午9∶00后或下午16∶00前進行[6]。
3 組織培養和快速繁育研究
蝴蝶蘭在種子、葉、花梗、莖間、根尖等外植體的組織培養上均獲得了成功,并且不同外植體、培養基和激素種類及配比、不同濃度的NAA組合對其原球莖誘導率有顯著影響[7]。張彥妮[8]等人以蝴蝶蘭幼嫩花梗莖尖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結果表明:花梗用0.1%升汞消毒15min,花梗腋芽啟動培養基、誘導蝴蝶蘭莖尖的分化培養基和誘導生根培養基分別為1/2 MS +6-BA 2 mg/ L +NAA 0.2 mg/ L和1/ 2 M S+6-BA 6 mg/ L+NAA 0.2 mg/ L 、1/2 MS +6-BA 5 mg/ L+2 , 4-D 0.01 mg/ L和1/ 2 MS +NAA 0 .5 mg/ L,莖尖分化率達50%,生根率高達98%,移栽后成活率為89.3%,說明用此方法進行蝴蝶蘭組織培養可以獲得較高的成活率。王仁睿[9]等人分別用幼嫩花梗、開花后花梗和莖尖做為外植體進行蝴蝶蘭組織培養技術體系研究后認為,開花后花梗是良好的誘導芽材料,最適合培養基為MS+BA1 mg/L+NAA0.1 mg/L。
4 遺傳多樣性研究
對蝴蝶蘭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可以有效確定不同品種間的親緣關系和遺傳距離,為蝴蝶蘭品種的分類減小一定的困難,還可以以此為研究基礎通過雜交獲得不同類型品種,滿足廣大的市場需求。何荊洲[10]等人對36個蝴蝶蘭品種進行ISSR分析得出:共有4條品種特異性條帶,可鑒定出3個品種,品種間的相似系數在0.57~0.96之間,顯示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同時進行聚類分析,將36個品種分為黃色系、紅色系和白色系3個最大的組,并得出聚類情況與其花色和花瓣的特征具有一致性。張水明[11]等利用NCBI上提供的蝴蝶蘭EST序列開發的引物對16種常見的蝴蝶蘭栽培品種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共檢測出45個等位基因,每個引物平均可以檢測出5個,SSR引物的PIC(多態性信息量)在0.527~0.981之間,遺傳相似系數在0.550~0.875之間,并對品種進行聚類分析,為蝴蝶蘭品種選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5 結語
本文對蝴蝶蘭現階段的研究情況進行了簡要的綜述,目前蝴蝶蘭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術、管理以及組織培養和快速繁育上,同時也有一定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已見報道,說明蝴蝶蘭研究方向已經慢慢向DNA分子標記等微觀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筆者認為,今后蝴蝶蘭應該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試驗方法,結合蝴蝶蘭遠近源雜交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培育出花色、花形更為艷麗多彩,性狀更加優良的蝴蝶蘭品種。
參考文獻:
[1]楊士輝. 蝴蝶蘭育種途徑和方法綜述[J]. 農業科技通訊,2008(9):162~164.
[2]范 黎,郭順星. 蘭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進展[J]. 微生物學通報,1998,25(4):227~229.
[3]張 黎,穆曉萍. 蝴蝶蘭溫室栽培技術[J]. 北方園藝,2004(1):37~38.
[4]李巖巖. 蝴蝶蘭溫室栽培管理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15,35(5):122~123.
[5]司瑞新,王 瑛. 蝴蝶蘭催花技術研究[J]. 綠化與生活,2010,(01):30~33.
[6]陳俊生,陳岳徐,江秀娜. 蝴蝶蘭肥水管理關鍵技術[J]. 農技服務,2014,(10):32.
[7]滿若君,李楊瑞,卜朝陽. 蝴蝶蘭的組織培養和遺傳轉化體系的研究進展[J]. 廣西農業科學,2007,38(1):6~10.
[8]張彥妮,邊紅琳,陳立新. 蝴蝶蘭幼嫩花梗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 草業科學,2011,28(4):590~596.
[9]王仁睿,李明福,韓林波,等. 蝴蝶蘭組織培養體系的建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0):197~201.
[10]何荊洲,盧家仕,卜朝陽,等. 36個蝴蝶蘭品種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2014,(21):140~143.
[11]張水明,陳 程,陳芳芳,等. 16個蝴蝶蘭品種EST-SSR遺傳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3):56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