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成敏+唐曉宇+陳瑞芳
摘要:介紹了貴州省龍里林場的地理概況,闡述了育苗、整地等系列流程,提出了科學管理,加強保護應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經營和三分造七分管”的要求,不斷提高營造林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關鍵詞:儲備林;育苗;造林;管理;貴州省;龍里林場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8302
1 龍里林場概況
貴州省龍里林場位于貴州省中部黔南州龍里縣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6°48′13″~107°8′50″北緯26°24′50″~26°44′28″,場部距貴陽市28 km。林場總面積203648畝,平均海拔1300 m。現林地為203648畝, 活立木蓄積89萬m3,森林覆蓋率達93%。年平均氣溫14.8 ℃,年降水量1089.3 mm,無霜期年均283 d,平均日照時數1248 h,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有效積溫(≥10℃)4467℃。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數少,無霜期長,濕度較大,生長季水熱同期。這些氣候特征有利于多種林木的生長發育。
貴州省龍里林場儲備林劃定結果為:總面積43773畝,蓄積740079 m3,其中馬尾松及馬尾松組38045畝,占86.91%,蓄積664650 m3,占89.81%;華山松及華山松組5019畝,占11.46%,蓄積67585 m3,占9.13%,另有極少部分國外松和杉木,均為培育大徑級材。
成熟林面積為12540畝,占28.6%,蓄積量為299790 m3,平均23.91 m3/畝,占40.5%;近熟林面積為17256畝,占39.4%,蓄積量為286495 m3,平均16.60 m3/畝,占38.7%;中齡林面積為13977畝,占32%,蓄積量為153794 m3,平均11.00 m3/畝,占20.8%。
在儲備林的樣地調查表中顯示,單位蓄積最大的達到48 m3/畝(成熟林),平均19.6 m3/畝(294 m3/hm2)。
2 做法和經驗
2.1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經營
2.1.1 育苗
根據第二年即將設計的造林地塊的立地條件的情況和經營目標,選擇立地條件接近的種子園的優質種子,林場多數選擇黃平種源,有部分是廣西種源,做到適地適樹,苗圃地盡量選在離造林地較近的地方進行山地育苗,這樣培育出的苗木能適應周邊的立地條件,在造林時減少長途運輸和長時間的消耗水分,保證了造林成活率。
在育苗期間,嚴格把握間苗和施肥的時間和次數,龍里林場的具體做法是5~8月份,每20 d結合除草施一次肥,施肥(氮肥+少量復合肥)量根據苗木生長需要從0.5 kg/畝、1 kg/畝、1.5 kg/畝最多就是3 kg/畝,間苗從先間密的,逐漸增加間苗強度,最后去多頭苗和干形彎曲的苗,保證在苗圃地上的苗均在國標二級苗以上。
2.1.2 整地
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場采取高標整地(明坑)和常規整地(暗穴),株行距有1.3 m×1.3 m,1.5 m×1.5 m,2.0 m×2.0 m, 2.0 m×2.5 m, 2.0 m×3.0 m等,整地規格為80 cm×80 cm×50 cm, 60 cm×60 cm×40 cm, 50 cm×50 cm×30 cm等,整地是嚴格要求要將穴內的樹根、石塊等雜物清理干凈,以免在植苗時對苗木的根系和根莖造成損傷,影響造林成活率和苗木今后的生長。對翻挖出來的表土要收集回穴內,并施用鈣鎂磷肥著為底肥,確保穴內的肥力。時間必須在造林前完成。
2.1.3 植苗造林
(1)時間和天氣,選在春節前的陰雨天氣,土壤必須充分濕潤。
(2)苗木選擇,苗木必須是木質化良好、根系發達、頂芽飽滿、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Ⅰ、Ⅱ級苗,必須當天起苗當天造林,用鋤頭挖起的苗,截去主根(保留主根15 cm左右),保護好須根,不用隔夜苗和手拔苗,起好的苗要隨時給予假植,盡量減少苗木水分的損失。
(3)植苗,對選好的苗木進行漿根,用提籃裝好,植一株拿一株,避免手拿苗造成機械損傷,植苗時要做到苗正、根舒、土緊,苗在穴的中央。
2.1.4 補植
造林結束后的翌年春要進行一次全面補植,以確保造林一次成功,培育出的林分林相整齊。
2.1.5 撫育
造林后連續三年對新造林地進行撫育,每年撫育兩次,時間5~6月一次,9月一次,割除影響樹種生長的雜草雜灌及藤本植物,保留部分闊葉喬木幼樹和不影響目的樹種的雜草雜灌,促進林分結構協調,提高森林的質量和抗病蟲抗災能力。根據各地塊幼樹的情況采取擴穴松土和施加氮肥或復合肥,促進幼樹的生長。
2.1.6 間伐
林分進入中齡林開始根據各小班的具體情況進行2~3次間伐,砍除病蟲木、多頭木、被壓木和過密的樹木,具體方式和間伐強度根據林分不同而異,強度在10%~30%之間,關鍵是不能造成林窗,保證林分生長有足夠的空間,郁閉度保留在0.6左右為宜。對砍除的病蟲木要進行集中燒毀,防止蔓延。
2.2 培育目標
將林木培育在平均胸徑28 cm以上,樹高20 m以上,每畝保留株數50~70株,每畝蓄積在30~40 m3左右,出材量27~36 m3左右。
3 結果與分析
根據目前的林木生長情況來看,采用高標整地,挖明坑,將有肥力的表土集中回填到坑內,這樣的林分從幼苗到后期的生長都顯得比常規整地的要好得多。株行距設計在2.0 m×2.0 m、2.0 m×2.5 m、2.0 m×3.0 m較為理想。
3.1 林業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林分樹種單一,容易發生病蟲害,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相對較弱。
(2)大徑材的培育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在經營和管護中都需要經費,經費能否保障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3.2 分析建議
(1)要選好種源。必須使用種子園的、經檢疫不帶檢疫對象的種子。
(2)盡量營造針闊混交林,為林下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提高了森林的抗病蟲和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闊葉樹的枯枝落葉分解后,增加養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具體做法就是在整地和撫育時,適當保留部分伴生樹種(樺木、櫟類、楊樹等)的幼樹。
(3)合理密植。在初植密度上建議設計在2 m×2 m或2 m×2.5 m,這樣可以提早郁閉,使其相互競爭,促進高生長,避免樹干彎曲,提高樹形質量,再經過2~3次的撫育間伐,最后將保留的培育株數控制在50~75 株/畝是比較理想的林分。
(4)項目支撐。通過發展項目,籌措資金,以短養長。
(5)經濟支撐。國家直接安排資金,專款專用,專用于經營、管理和保護。
3.3 科學管理,加強保護,認真落實三分造七分管
(1)體制健全,建立一套完整的森林保護體系。
(2)明確責任,每個山頭地塊都落實有責任人。
(3)宣傳到位,開展林場與村組聯防,簽訂聯防公約,將森林防火納入鄉規民約、村規民約,真正做到全民參與森林防火。
(4)處置及時,成立專職撲火隊和聯防撲火隊,發現火情及時組織撲救。
(5)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在不同立地條件的林內設置固定監測樣地23個,監測覆蓋率達100%。
4 結論
總結了貴州省龍里林場數十年經營和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得出了相關結論:加大科技投入,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經營和三分造七分管”的要求,不斷提高營造林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南京林業學校.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
[2]南京林業學校.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
[3]黑龍江省牡丹江林業學校.森林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4]馬履一.林學概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周根土. 以培育珍稀大徑級材為抓手 構建木材戰略儲備安全體系——安徽省建立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的思考[J]. 安徽林業科技,2014(4):5~9.
[6]支乾坤. 華北落葉松大徑級材目標樹經營技術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3(15):113~114.
[7]廖光廬. 大徑級材用毛竹林培育技術[J]. 農村百事通,2012(13):31~32.
[8]高 延,姜洪源,趙東寧. 珍貴樹種大徑級材培育工程建設初探[J]. 吉林林業科技,2011(2):13~15,55.
[9]陸永強,白翠香,趙會艷. 華北落葉松大徑級材定向培育技術初探[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6):174~175.
[10]翟喜紅,羅宗英. 廣西鳳山縣培育杉木中大徑級材與采種母樹兩用林的試驗研究[J]. 廣西林業科技,199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