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仁
摘要:指出了對山林權屬一類的問題中,所堅持的原則一直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實際處理過程中很多裁決主體因所占的利益立場不同,因而做出不一致裁決,甚至不公裁決。探討了山林權屬糾紛確權中存在的問題及調處中應注意的問題,并相應提出了幾點改進山林權屬糾紛確權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山林;權屬糾紛;確權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9702
1 引言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就基于“林業三定”原則,結合相關山林權屬政策對山林所有權、使用權重新進行登記造冊,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頒布了相應的林權和承包合同書,即人民群眾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以用于山林的所有權。但在實際山林使用權應用過程中,往往因為時間短、任務重、條件苦等原因,導致山林界址不明和權屬不清等問題,進而增加山林權屬糾結案發生率。所以根據筆者對山林權屬的了解,對山林權屬糾紛確權問題進行進行了詳細分析。
2 山林權屬糾紛確權中存在的問題
2.1 救濟手段有限
實際山林權屬在發生糾紛時,往往都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濟,導致糾紛事件越演越烈,最后甚至導致刑事糾紛事件的發生,不但影響了山林權屬糾紛事件當事人的山林確權,還影響了當事人的人身安全權和財產安全權,而導致這一切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林權屬糾紛確權的救濟手段有限。救濟手段有限是指山林權屬確權相關法律手段及經濟手段不足,導致不能及時對糾紛中的山林權屬進行確權,通過有關的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使得許多救濟手段有了局限性,從而讓救濟手段變成了山林權屬糾紛確權過程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司法變更權的有限原則很多,一般都包括:①行政訴訟中合法性的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即在法院進行審查時的內容只是行政行為的合法性;②行政訴訟中違法性的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即在法院進行審查的內容只是確認、撤銷或重新審判違法事件,不能直接改成具體的行政行為內容。這與《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吻合,從而使得司法救濟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 存在循環問題
在山林權屬問題中,人民政府是其確權的主體所在,權屬的最終判決是通過人民政府來決定的。由于《行政訴訟法》的出現對人民政府在山林權屬問題上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也讓政府的決定不再具有百分百的權威。
典型案例:某市某村內兩組(組1和組2)發生了兩組連接地段的山林權屬爭議,該市在2011年將連接地段的山林木所有權確權給組1,但組2對確權的結果表示不滿意,并向該市的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但該市人民法院的裁決結果表示依然將連接地段的山林所有權確權給組1。對于此結果組2仍然不滿意,又在此向當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樣反反復復因不滿提起訴訟直到2013年,當地的人民法院依然把連接地的山林所有權確權給組1。還以為該糾紛事件就此就處理好了,但2014年初,組2又開始向當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次該市的人民法院為顯公平,請來了其他地區的人民法院代表來參加確權,在證據及相關文件充分的條件下,組2終于獲取了連接地的山林所有權。但此時組1又開始不滿,因此在2015年初向該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次訴訟中組1也準備了充分的文件及相關證據,以證實本組可以獲取連接地山林所有權,于2015年5月,該市人民法院將連接地的山林所有權還是確權于組2,隨后,組1不滿申請再審,該市人民法院撤銷2015年5月的行政判決,將連接地的山林所有權最終確權給組1,直到2016年初,該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才得以徹底結束。
2.3 事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被證據材料的形式合法性所掩蓋
通常情況下,相關調查機構在獲取山林權屬糾紛問題的有關資料時,都只能獲取到一些片面的證據,這也讓事實的判定增加了難度,山林權屬的變動(轉移、調整等),都要仔細考查。所以,有部分證據資料是通過行政機關來獲得的。由于行政機關對調查的人具有一定針對性,所以它們收集的證據都含有清楚的界限,永遠站在幫助的一方。
2.4 山林權屬糾紛確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對山林權屬糾紛確權有影響的法律法規只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及其有關的司法解釋,而像《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等有關山林權屬糾紛處理的法律法規很少,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難。如在雙方當事人均提供有山證的情況下該如何認定其真偽,由誰認定其真偽,如果都是真的,又該如何調整;該從哪些方面認定各個時期的證據材料;一方當事人自始至終拒絕參與任何調處活動致使無法按有關程序進行調處該如何處理等。因此,應嚴格按照材料地權屬糾紛調處流程來進行處理(圖1)。
3 山林權屬糾紛調處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性
對歷史的尊重,要做的就是對造成非議的歷史采取全方位的客觀研究,能不能依據,都必須有個明確的說法;聯系現實:指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做事時要考慮到現實中的影響,尤其是處理完爭議的事后效率,一切都要從能否對山林土地科學有效的利用、能否促進林業的穩步前進等多方面考慮。
3.2 注意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的有機結合性
根據我國森林法和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行政機關,這是法律賦予的權力。要行使好這一權力,就必須運用好法律手段,必要時還要運用行政手段,即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必須有機的結合起來。
3.3 注意思想工作與解決時間問題的統一性
在解決山林權屬糾紛的過程中,思想工作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但是事無絕對,尤其是對于農村山林權屬糾紛這一類的現實問題,不能只是講道理、做思想工作。只有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實際的幫助農民處理一些實際的糾紛,才能從根本上贏得農民的內心,也能避免糾紛反復出現。
4 改進山林權屬糾紛確權的有效建議
4.1 加強政府部門調處機制的建立健全和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建設
該建議的提出主要針對山林權屬確權不公問題,只有相應的政府部門調處機制得到建立健全后,才能在法律上保證確權的公正性及有效性;加強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建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山林權屬糾紛調處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調處能力及法律意識。具體的建設方法有:第一,對各政府部門及調處機構的調處人員進行法律教育(山林權屬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二,對調處人員進行政治知識培訓,以強化調處人員的行政能力;第三,加強調處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以提高調處人員的糾紛調處能力。
4.2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雖然我國山林權屬確權相關法律法規得到了建立并應用,但其法律法規仍然還不完善,如上面提到的案例,雖然是 很久以前的案例,但該類糾紛案例在當下仍然還有很高的發生率,說明相關的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具體措施有:第一,根據山林權屬糾紛實際需要,增添更有利于當事人利益的確權相關法律法規;第二,根據原有的法律法規,結合近幾年出現的山林權屬糾紛事例,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規。
4.3 基于“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原則查找山林權屬糾紛證據
第一,進行山林權屬確權時,除了要獲取書證、物證和勘驗筆錄以外,還需要獲取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證據;第二,待證據獲取后還要經過認定,以保證證據的真實性和原始性;第三,要對糾紛中的書證、相關材料進行法律效力和證明有效性進行鑒定和確定,以保證書證及相關資料的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
4.4 確定山林權屬的認定方法
具體確定措施如表1。
5 結語
確權具有系統特性,所涵蓋的層面較多(民事、行政、司法),簡單說就是從當事人的申請開始,到山林權屬最后的確定過程中要仔細的分析,爭取找出最為適合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方法,從而建立科學的確權規則,以達到處理山林權屬糾紛問題中所存在的緊要問題,保護社會的持續穩定。
參考文獻:
[1]吳嘯虎. 農村山林確權及糾紛處理機制探討[J]. 理論視野, 2012(8):78~79.
[2]寧文興. 如何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確權問題[J]. 北京農業, 2015(12).
[3]郭增豐, 徐雅琴. 對山林權屬糾紛確權調處的對策思考[J]. 經濟視野, 2013(14).
[4]劉繼強. 山林權屬糾紛確權的適用法律初探[J]. 林業勘察設計, 2012(2):32~37.
[5]徐六長, 王 宏, 葉力明,等. 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探索[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