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近些年來,爛柯山區域的森林資源表現出相對較明顯的變化狀況,對此有必要探究其中的深層根源。分析了該區域森林林木的結構與類型、覆蓋率和蓄積總量的變化,探討了其變化的原因,提出了保護林木資源的可行對策。
關鍵詞:廣東西江爛柯山;近30年;森林資源變化
中圖分類號:S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9902
1 引言
近些年來,林業生產規模正在迅速擴大,面對新的形勢,各地也逐漸意識到了保護林木資源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開始嘗試著運用適當措施來保護當地森林。爛柯山地區生長著很多類型的珍稀樹種,這個區域因此具備了顯著的生態保護價值。然而近些年來,受到人為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帶來的影響,爛柯山地帶的森林資源表現為不同的變化特征。例如在1986年,該區域森林覆蓋范圍整體上不足60%,而到了2015年則上升為96%[1]。究其根源,就是由于有關部門及其人員致力于擴大宣傳,與此同時選擇了適合當地的林木保護手段與技術措施。探求爛柯山地區近些年來的森林變化規律,有利于明確森林資源受到保護的現狀,在此前提下因地制宜運用適當的保護措施。
2 森林資源的整體狀況
爛柯山地區整體上具備富足的熱量與光照資源,年均溫可達23 ℃左右。由此可見,當地具有很充沛的降雨以及相對充足的日照,因此尤其適合亞熱帶樹種的存活與生長。爛柯山地區保存了很多類型的珍稀樹種,保護區整體可達326000 m3的林木蓄積總量,其中的典型林木為針葉林與闊葉林,二者分別占據了較大比例的林地面積。除此以外,保護區還包含了較大范圍的喬木林,喬木類樹種在整個地區占據95%左右的比例[2]。
從基本趨勢的角度來講,爛柯山整個地區的林木資源近些年來表現為上升-下降-上升的趨勢。受到人為砍伐等要素影響,20世紀末該區域遭受了強度較高的樹木采伐。然而近些年來,天然林木在整個林區中占據的比例又獲得了顯著提升,增長幅度已超過了15%的年均幅度。在各種類型的林木中,闊葉林的喬木類樹種表現為相對較好的生長狀態,在整個林木中占據了50%或者更高的比例。
3 具體的變化現象
3.1 林木的類型與結構
從1986年至今,爛柯山地帶的優勢樹種表現為鮮明的變化狀況:早在1986年,針葉林在整個林地中占據了94%,然而到了2015年上述比例就迅速降低為30%。與此同時,1986年的闊葉林整體面積占據了2%的比例,截至目前這個比例已經提升至55%。在2009年左右,闊葉林以及針葉林構成的林地面積表現為最大化的狀況,在這其中兩類樹種分別占據了大致相同的比例。早在20世紀末,當地的針葉林曾經遭受了嚴重的采伐與破壞,因而表現為迅速縮小的林地總面積。然而實質上,當地氣候與闊葉常綠樹木本身的習性十分相符,因此近些年來此類林木又在迅速增多,這種現狀有助于整個地區林木結構的全面優化[3]。
3.2 林木的覆蓋率
從本質上講,林木覆蓋率與采伐速度具有內在的聯系。在1986年,森林資源整體上可達60%覆蓋率;到1990年,森林覆蓋面積整體上增加了20%,到了1997年,爛柯山覆蓋的森林總面積表現為最大值(圖1)。這是由于,近些年來針對該區域強化了監管,對于隨便采伐林木的不良現象予以全面禁止。在構建保護區的前提下,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員針對該區域逐步建成了林木保護帶,在此基礎上也擬定了明確的規程,這種現狀有助于防控林木遭受破壞[4]。
3.3 林木的蓄積總量
最近30年以來,針葉林在整個林木資源中占據了越來越低的比例,然而與之相應的闊葉林整體面積卻在迅速擴大。截至2015年,針葉林占據了31%的林木資源比例,而闊葉林的蓄積總量可達55%。與此同時,針闊混交林在爛柯山地帶占據的比例也在緩慢提高,截至目前這個比例已達16%。從整個林木蓄積量的角度來講,2015年爛柯山地帶總共具備了326000 m3以上的林木蓄積總量,在這其中,闊葉林以及混交林占據的比例表現為最大幅度的改變。
4 探析變化原因
4.1 城鎮化進程帶來的影響
近些年來,城鎮化進程正在迅速加快,面對新的形勢,森林資源也表現為相對顯著的改變。這是因為,城鎮化使當地人口總數迅速擴張,因此越來越多的林地被迫變成居民區。這種狀態下,爛柯山地區存活的珍稀物種將會喪失棲息地,因而引發了珍稀物種銳減的狀態。從當地城鎮化的角度來講,近些年來修建了江肇高速路,公路的修建很可能毀損了當地生態。同時,爛柯山的整個生態體系都表現為脆弱性的特征,對此亟待加以全面保護。截至目前,該區域正在致力于修復生態體系,對于較脆弱的當地生態進行了全方位的修復,通過這種措施來恢復某些瀕危物種賴以棲居的生態環境[5]。
4.2 當地氣候改變
爛柯山處在亞熱帶以及熱帶季風區,這個地帶相比而言更易引發多樣的自然災害。一旦出現了災害,那么很可能將會引發土質下降的不良現象。在情況嚴重時,當地森林將會喪失水源的涵養力,以至于減弱了水源涵養的基本功能。受到氣候改變的干擾,洪澇時節的地下潛水將會迅速增多,然而與此同時也伴有頻繁的水土流失。最近幾年,有關部門正在著手修復爛柯山的水土條件,通過這種方式來構建地下水源與河流之間的互補模式。截至目前,保護區已符合了最基本的水源質量指標,這種現狀有助于改善整個的林區生態,在此前提下用較快的速度來恢復原生態。
4.3 不斷變化的生態體系
如果某個地區的生態結構頻繁改變,那么很可能來源于入侵的外界物種。在創建保護區的早期階段,當地針葉林占據的總面積是相對較大的,這種狀況有助于耐陰性樹種進入到保護區內。經過較長時間段的森林采伐之后,當地入侵了大量的常綠樹種,以至于改變了針葉林主導的林區環境,常綠闊葉樹木因而占據了其中的主導地位。此外,保護區內棲息了很多類型的珍稀動物,對此應當加以保護。
參考文獻:
[1]張運宏.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現狀以及改進策略——以廣東西江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 現代園藝,2016(15):175~177.
[2]張運宏.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現狀以及改進策略——以廣東西江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 林業科技情報,2016(3):11~14.
[3]鄧錫杰,魏志輝. 廣東西江爛柯山自然保護區現狀及發展對策[J]. 廣東林業科技,2011(5):87~90.
[4]李德順. 廣東爛柯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調查及開發建議[J]. 防護林科技,2011(6):53~55.
[5]戴瑞坤,張運宏,歐世坤. 廣東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資源調查初報[J]. 熱帶林業,2014(3):48~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