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實
摘要:指出了森林資源在地球生態系統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基礎,因而對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逐漸成為生態環境維持與改善的重點。只有對森林資源結構發展的變化予以深入地了解與掌握,才能夠進一步增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效果,為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在森林資源恢復與管理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以某地區森林資源為例,針對森林資源結構展開了動態性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調整措施,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結構;動態分析;調整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20103
1 引言
目前階段,林業發展戰略實現了根本性轉移,且林業重點工程取得了理想的發展成績,為此,一定要給予森林經營管理工作高度重視。通過對森林資源結構的變化分析,能夠對森林資源變化的原因與機理予以深入地了解,在人為方式的作用下確保森林資源在數量、格局以及質量方面更加合理。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確保森林資源數量,實現資源結構的有效恢復,在對森林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同步發展,全面提升森林的質量,與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
2 森林資源結構的動態分析
2.1 種結構的動態變化和分析
通過林種結構能夠對林種不同的森林分布狀況進行有效地反映,而根據該地區林種林地面積的變化研究發現(表1),材林面積不斷降低,且在采伐量逐漸增加的背景下,更新造林較為落后,直接導致用材林的面積下降[1]。另外,該地區的特用林與經濟林面積的變化并不大,而且特用林所占比重偏小,受其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在未來發展中需要適當地增加其用地面積。對于防護林來講,其面積呈現出微小的降低趨勢,所以在森林經營管理方面,需要注重特用林與防護林種植的力度,確保森林資源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用。
在此基礎上,該地區林種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用材林諸多而其他種類的林地偏少。從防護林面積比重來看,體現出當地森林綜合防護的效能不高,所以,需要適當增加防護林面積的比重[2]。而當地的經濟林控制效果理想,在變化量方面不大。對于特用林來講,應將用地面積擴大,以保證林種結構的合理性,同時使得森林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影響林種結構變化合理性的不利因素就是森林資源采伐更新,所以必須要嚴格限制采伐的力度。
2.2 林分齡組結構的動態變化和分析
通過齡組結構能夠對林分齡級的均衡性進行反映,這同樣是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必備指標。不同類型林分齡組結構的合理性與林場以及林業局的森林資源經營存在直接的聯系,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此,林分齡組結構已經成為森林科學經營管理的重點,為林業方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通過對該地區森林資源齡組面積結構的調查和研究,得出其動態性變化的相關數據,詳見表2。
(1)幼齡林面積變化。在幼齡林面積方面,其降低的幅度相對較大。在10年的經營管理過程中,部分幼齡林已經成長為中齡林,所以使其原有的面積減少。同樣也受到政策影響,市場對于中小徑的林木需求不斷增加,因而使得中小材林采伐嚴重。
(2)中齡林面積變化。中齡林在10年的經營發展中,受市場需求量因素的影響,使其被大量采伐,因而面積下降的速度更快。
(3)近熟林面積變化。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了解到,近熟林的面積明顯增加,已經增加到原先的兩倍。
(4)成熟林面積變化。該地區林場的成熟林面積不斷增加,10年間的增長面積已經達到了14460 hm2[4]。
(5)過熟林面積變化。在分析過熟林面積變化的過程中,其變化的幅度最明顯。在10年的經營管理過程中,過熟林的齡組面積得到了適當地調整,而且近熟林與成熟林面積明顯增加,所以在齡組面積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為齡組結構對于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十分重要,為永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成為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目標。在當地森林資源中,幼齡林與中齡林的面積在整體面積當中的比重接近70%,優勢地位明顯,而其他林分齡組所占比重極少,所以各類林分齡組結構是不合理的,難以滿足可持續經營的需求。而在10年的經營過程中,林分齡組結構發生了改變,嚴格遵循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理論,實現了當地森林資源結構的有效轉變[5]。但是,在齡組面積結構方面仍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難以與森林可持續經營需求相吻合。為了實現齡組結構的有效調整,必然會出現長期的斷檔問題。由此可見,在10年的發展中人工采伐過度,而且更新效果差強人意,很容易形成齡組斷層的問題。
3 森林資源結構的調整措施
3.1 樹種結構的調整
所謂的樹種結構,具體指的就是林分當中不同樹種的組成、數量和彼此間關系,通常情況下喬木與灌木樹種是最常見的,而喬木也是實際營林工作的重點。只有樹種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才能夠保證林分的健康與穩定。樹種結構的理想性具體表現在充分利用不同的環境資源,通過對樹種共生互補關系的合理運用,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在當地樹種結構調整方面,可以借鑒以下幾點內容。
(1)杉木林種植面積。應保證杉木林在整體種植面積中的比重控制在60%~65%范圍內,以使其經營發展具有合理性。與此同時,將既有資源結構作為重要基礎,合理地采用人為技術方法,實現杉木用材林林分質量的增加[6]。而針對林分密度不大且經濟價值不高的低產林,則應當對其進行改造,在林冠下人工補植等方式的作用下,實現疏林向密林的轉變,同時使得杉木林逐漸形成具有較高價值的針闊混交林。在這種情況下,樹種林分密度會不斷提高,而林分自然更新的能力也會提高,實現了杉木用材林質量與產量提高的目標。
(2)適當增加馬尾松面積,盡量達到20%,為林分協調提供保障。針對采伐和火燒等天然更新的幼樹,需要在開展營林撫育工作的時候,對其進行適當地保留,始終堅持混交化與天然化的經營原則,以保證全面優化森林的結構,將森林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確保林相穩定生長,為林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馬尾松的種植并不適合選擇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方式,充分考慮樹種的特性以及立地條件,保證因地制宜以及布局的合理性,同闊葉林進行混交,為水土保持以及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保障。與此同時,還能夠規避馬尾松毛蟲發展,避免火災的發生。基于此,一定要明確經營的目的,了解交通條件,對不同種類的材林進行培養,將馬尾松生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7]。
3.2 林齡結構的調整
(1)林齡結構的合理性。對于林齡結構而言,應通過集約經營以及采伐量控制的方式進行調整。在經營過程中,要適地適樹并且保證良種壯苗,對整地與栽植提出較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應注重中幼林的撫育工作。在采伐工作開展方面,應對成熟林與過熟林進行適當地采伐,如果是異齡林采伐需要合理地運用擇伐手段。除此之外,需要對采伐的量進行嚴格控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
(2)林齡結構措施的調整。樹種本身都具備特定的生長發育周期,而生態因子同樣具有周期循環性能,對自然資源予以充分地利用,以保證林分持續且穩定地生長。首先,保持齡組結構調整的目的性與計劃性。現階段,幼齡林比重較小,所以要想實現永續利用的目標,就一定要保證森林林分結構的合理性,而且采伐量不高于生長量,貫徹并落實更新造林的手段,使得幼齡林的面積比重增加。另外,需要適當地減少成熟林面積,確保所有齡組結構的合理性。其次,深入研究營林與資源管理等多個環節[8]。盡量加快低產林的改造,對人工誘導的方式進行運用,實現林分結構的有效改善,對速生豐產優質的林分進行有效地培育。與此同時,在經營管理方面,需要把握幼齡林管理要點,確保幼林撫育的科學性,進一步增加生長的速度,確保成活率與生長率滿足標準。在此基礎上,應當全面保護森林資源,強化管理工作,貫徹并落實病蟲害的防治,通過人為因素減少病蟲害發生頻率,為林木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除此之外,還應當對采伐量進行嚴格地控制,規避亂砍濫伐問題的發生,落實封山育林的工作。
4 結語
森林資源作為生態資源主體,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地改善,而森林資源的培育與發展也將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通過對某地區森林資源結構的動態分析,了解森林資源結構變化狀況,積極采用有效的完善措施,對森林資源結構予以適當地調整,確保森林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胡云云.我國森林資源結構變化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4(z1):1~5,16.
[2]楊 婧,李 榮.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森林資源結構分析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喬木林資源為例[J].防護林科技,2014(12):22~23,95.
[3]王志臻,王中會,陳曉琦,等.太白林業局森林資源結構動態分析與經營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5(3):13~17.
[4]鄭麗波.鄂溫克族自治旗森林資源結構動態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2):41~42,86.
[5]鄧須軍,岳上植.基于效益協調的海南森林資源結構優化研究[J].生態經濟,2017,33(1):88~91.
[6]黃 偉,穆小洪.黑嘎鄉國有林保護區森林資源結構調查與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6,37(2):103~106.
[7]劉新東,劉新義.輝南縣森林資源結構特征分析[C]//2014海峽兩岸森林保育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112~115.
[8]于樹臺,董立新,王 楠,等.扎蘭屯市森林資源結構動態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5,38(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