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揚秦+祝榮
摘要:指出了水質工程學是給排水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分析了在該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了其教學環節中的一些改革措施,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質工程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26202
1 引言
水質工程學以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為基礎,它主要研究給水與廢水處理的工程技術和工藝方法,因此,其具有涉及面廣、實踐性和理論性強的特點[1]。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為實現新時代大學培養目標——培養出具備自主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對水質工程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從而體現水處理理論的實用性和整體性。
2 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內容單一,缺乏供水工藝系統的集成和創新的體現
目前,安徽新華學院所選教材理論性較強較抽象,偏重于講解水質工程學基本理論、概念、方法,使學生很難理解。這種教學方法單純靠教材內容展示,影響學生對實際工程的了解,不利于體現課程的綜合性。
教材目前停留在常規處理工藝。針對水源污染及水質復雜的現狀,已被成功用于水廠的升級改造的關鍵技術,比如第二代給水處理工藝(臭氧-活性炭工藝)、第三代給水處理工藝(膜濾、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組合)等未歸納到教材中,導致理論和實踐出現脫節的現象。
另外,水源水質的復雜性需要將各種水處理技術集成及組合工藝、綜合應用后才能水質達標。即教學內容應對水處理工藝過程的多樣化充分體現。
2.2 教學環節安排不合理
目前,該校水質工程學教學環節依次按照理論教學、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4個方面進行。這樣的安排會造成理論和實踐聯系不夠緊密。
一方面,無法發揮實驗教學對理論教學的補充作用。由于實驗教學的時間安排相對理論教學滯后,實驗老師不清楚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難免重復講解理論知識點,極大的浪費資源、人力和時間。另一方面,實驗多數是驗證性實驗,沒有拓展到學生的創新能力。
結束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后,學生開始著手課程設計,由于選用教材偏重理論性,略少涉及實踐設計方面,學生需要自主翻查設計手冊,造成課上課下知識的脫節。
實習放在最后,使得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更可能出現書本知識早已被遺忘,無法做到理論結合實際。
3 教學改革內容
針對上述水質工程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每個教學環節教學目的不同,對水質工程學進行教學改革探索,主要是對教學環節執行的順序進行調整。
理論教學作為專業知識學習的前提以及其他各環節的基礎,因此,最先安排理論教學。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多媒體講授各種水處理技術的原理、常規工藝流程。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時下成熟的給水處理技術和組合工藝,及相關設計計算。
水處理實驗作為理論知識的形象體現,應安排水處理實驗穿插在理論教學中間。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及時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理論教學結束后安排實踐實習。重點選擇幾個工藝先進且齊全的給水廠和污水廠實習,再參觀若干個不同工藝特點的水處理廠。通過這樣的實習安排,學生才能掌握各類水處理構筑物的結構形式及灌渠連接等情況,熟悉各類泵房的布置形式和起吊設備及閥門控制,熟悉水處理運行過程中所需的水質檢測設備及其作用,理解廠區構筑物、綠化、道路等平面與高程布置原則,真正做到理論結合實踐。
最后,安排課程設計。通過理論學習、實驗操作及校外實習實踐等活動環節,學生再進行水廠課程設計時,將更能理解如何合理的進行水泵選型及運行,明白水處理廠各構筑物之間平面與高程布置原則,了解辦公用房、檢修車間、化驗室、道路等各類附屬建筑物的布置特點。因此,最終的設計方案會更加實際合理有邏輯,為后續畢業設計甚至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2]。
4 結語
對水質工程學教學進行改革探索,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習熱情,對培養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有很大幫助[3]。
參考文獻:
[1]薛英文,程曉如. 《水質工程學》教學環節的合理安排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2).
[2]徐 鳳,楊 廣,李俊峰. “層進式”教學模式在《水質工程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
[3]徐 鳳,李俊峰. 整合《水質工程學》教學內容 提高教學質量[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
[4]給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給水排水工程專業(2004)專業建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匡 科,應光國.執行新標準給水處理工藝的應對措施[J].城鎮供水,2008(6):53~56.
[6]李圭白,張 杰.水質工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7]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