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報刊翻譯是一種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的翻譯活動。它的對象是目的語國家或地區的讀者或觀眾,其目的是讓他們了解新聞事件,懂得出發語新聞報道的觀點,因此應該對新聞報刊翻譯的原則加以研究。
【關鍵詞】新聞報刊;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88-01
一、信息傳遞
對于新聞翻譯來說,應該遵循目的論所提出來的“功能+忠誠”這一根本原則,針對新聞翻譯,其功能是在譯文環境中按照預定的方式運作,也就是新聞的根本作用是傳遞信息,而忠誠是指原文、原文作者、譯者、譯文還有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原文作者撰寫新聞的目的是什么,原文的效果又是怎樣,譯者在讀到新聞后怎么理解原文新聞,又是怎樣翻譯的,達到的翻譯效果是什么樣的,譯文的讀者是怎樣接受到新聞信息的,這都是關乎忠誠的重要環節。
新聞翻譯的責任重大,新聞的目的就是傳遞信息,如果信息傳遞錯誤就會引起很大麻煩,尤其是對于外文的新聞傳遞,如果翻譯錯誤,校對、編輯沒有發現譯文錯誤,就會把錯誤的信息傳遞出去,這樣就會引起譯文受眾收到錯誤信息,引起很大麻煩,并且會降低本國媒體的可信度,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由此可見,翻譯新聞的責任很大,我們不但要對本國新聞媒體負責,更要對譯文的受眾負責,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新聞譯文的質量。
二、信息可信度
新聞受眾是非常在意新聞消息的可信度的,珍視它的真實性,這是新聞消息傳播的根本前提。一般情況下,新聞翻譯是不同于其他文體翻譯的,尤其是不同于我們常見的文學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對原著心存敬意,并要忠實于原著,無論是前言還是各章節,都要最大程度地遵循原著的節奏。但是,新聞譯者的隨意性更強,他可以根據受眾的需要對原文信息進行重新塑造、編輯、合成、轉化等,其中包括可以根據受眾的情況更改標題、重新組織導語、加大新聞文化背景的知識,甚至可以重新編排各段落的順序,來方便譯文受眾的理解,所以這種翻譯過程改變了原著作者和譯者在傳統翻譯過程中的關系,是一種忠誠的關系。雖然譯者可以對原文進行一定程度的主觀改變,但是這樣的改變是有前提的,不可以歪曲原文的意圖,還是以傳遞準確信息為宗旨。
三、跨文化信息對等
新聞的翻譯過程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也不是簡單的字面上的對等翻譯,它包括在翻譯過程中的信息對等功能,是一種很大程度上的跨文化交際。比如,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無從國家體制到社會習俗,從社會生活到生活細節,新聞翻譯工作者都要熟悉,這些內容是在翻譯過程中時時會遇到的。我們在讀原文新聞的時候經常會讀到“foreirgn minister”,讀到之后的第一個反應是“外交部長”,然而美國要翻譯成“國務卿”,英國要翻譯成“外交大臣”,日本要翻譯成“外相”,由此可見,對于不同的需要,要按照不同的標準對譯文進行翻譯風格調整,選擇不同的詞語。在新聞翻譯的過程當中,會有潛在的價值體系體現在譯文當中,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到新聞的功能性,也就是說,新聞的譯文對于異國的受眾來說依舊是新聞。
新聞報道者對新聞的報道是有不同角度、立場和出發點的,其對事件的理解和評價會受到其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在信息傳達的內容之外還有其政治內涵的傳遞,因此這就要求新聞譯者熟悉事件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才能正確識別原稿件的政治含義,準確把握某些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和本民族文化含義的共性和差異,把它們準確而又恰當地反映出來。
國際新聞中信息內容多種多樣,它們的社會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國際新聞翻譯人員在選擇翻譯信息時必須是多層次的,不僅要滿足所在媒體的編輯方針和意識形態立場,而且還要認識到原文和譯文在文化上的差異,這樣才能確保新聞譯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在內容和功能上盡量獲得不同層次受眾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許鈞.翻譯思考錄[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柴冒臣(1983- ),女,牡丹江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51002;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60616;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6-JG18082;牡丹江師范學院教育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6-JG18069;牡丹江師范學院橫向課題《出國人員外語翻譯應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