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專欄與書評寫作人。著有《西皮二黃》《蟲兒們》《中藥鋪子》《果子市》《神仙一把抓》《我的花鳥蟲魚》等散文隨筆集。
一本書的問世,做不好不需要任何理由,做好卻需要許多理由。一個好的IP,從構想到完成,也許其間需要許多元素,以及和元素一樣多的周折。不過,這終究是從做書人的角度立論。
當一本書離開做書人的手,它就被他者以他者的眼光來審視,做書人之前的種種行為都會被重新排序。宛如一個女孩,家里千般呵護、百般辛苦養成,一旦做了新嫁娘,她雖然還是那個女孩,卻又不再是原來的她。書也是一樣。如果從讀者角度出發,構成一本好書的要素,也許并不復雜。
讀者是一個需要細分的概念,有讀而未必購者,譬如利用公共圖書系統閱讀的人群;有購而未必讀者,譬如囤書于柜的土豪;還有既讀且購的讀者(簡稱購讀者),這是他們天賦權利的選擇。在做書人看來,做書,不但要贏得圖書品牌的口碑和為讀者服務的成就感,而且要收獲銷量的回饋。因此,在有追求的做書人看來,購讀者更值得關注。
購讀者無論是瀏覽電商網站還是到實體書店購書,除非是有心儀的圖書,按圖索驥直奔主題,否則在林林總總的諸多圖書中進行選擇時,總受許多因素影響。一本書能夠令購讀者動心的預設,也許諸多,但撮其要者,應該不過三個要素。
首先是名字,主要是書名,這是購讀者作為出版物接受者的心理順位。資深購讀者還會關注著作者和出版者的名字。一本書能夠引人注意,首先就在于它的名字。圣人云,必也正名。斯言果然不謬。當一本書尚未被翻閱瀏覽乃至閱讀之前,最先吸引眼球的外在元素就是書名,這一如相親者初次見面,脾氣秉性尚無從捉摸,只有顏值,至多包括氣質,成為毋庸置疑的第一印象。于是,一個既切題又吸引人的書名顯得尤其重要,它能對購讀者的購買欲望形成第一波沖擊。不切題的書名會令購讀者不知所云,甚至會影響和打消購讀者的購買欲望;不吸引人的書名更是泯然眾書,不足以引起購讀者的注意。誠然,“標題黨”是一種投機和取巧,有時也足以引發讀者購讀的沖動,但這樣的沖動可能只是購,讀卻未必能夠達成,讀者失望之余,做書者也會招來誘人入彀的惡謚,終究是短期行為。
其次自然是封面。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有人總是喜歡將內容和形式對立起來談,其實內容和形式在任何一個有質地的產品身上,都是統一的,也就是說缺一不可。在看臉的時代,衣裝為標志的外觀,自然十分重要。講一個許多年前的故事。話說精明的日本人發現,中國大陸的水果糖口感質地都不錯,只是包裝太平常,因而不討海外顧客的喜歡。于是他們躉來那些水果糖,更換了包裝。如你所知,日本的工業設計在亞洲是居于領先地位的。不出他們所料,那些水果糖賣出了遠超舊包裝國貨的高價,并且十分走俏。這便是包裝的意義所在。書的包裝或曰書裝就是書的臉,沒有了臉的書,就是沒有了面目,如何招徠購讀者?
有人說,好的封面,是對讀者理解力無聲的敬意。其實,書的名字和封面,都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津梁,實在都可以歸屬到這個敬意的范疇之內。當然,這個敬意相當微妙,書的目標受眾不同,這種微妙的傳達也就不同。誠然,如果這種微妙的傳達富有張力,目標受眾的范圍就會相應擴容。這自然是境界了。
最后,當然就是書的內容了。當購讀者被書名所吸引,被書裝引發心動,作為最后程序的驗貨,就必須靠內容來實現硬著陸了。有料的書當然不怕驗身,不過其中也得有些做書人的技巧。譬如目錄和版面設計得當,不僅會誘發購讀者的翻閱欲望,更能引發他們一睹芳顏之后的購買沖動。
老派的書店,是容許顧客坐在店堂翻閱乃至細讀的,這算是約定俗成的行規,也頗能營造一種書香的氛圍,盡管這種營造要支付相應成本,譬如書品會被弄臟和破損。不過,真正的好書,是足以忽略這些副作用的。我就目擊過略有潔癖的購書人,雖然對書品嘖有煩言,但實在克制不住對書的喜好,最后還是破鈔買下碩果僅存的那本封面略有破損、書脊已經起毛、書口略顯污臟的書,這就像面對心儀之人便會忽略掉其容貌上的瑕疵一樣。
這便是內容的作用,具有終極的意義。當一本書的內容真正能吸引人時,其他的種種皮相,也就可以忽略了。宛如《世說新語》里提到的裴楷,天生麗質,容儀俊俏,即便粗服亂發,依然被人目為玉人。只是這樣的玉人、這樣的好書,總是稀缺的資源,能否得遇,真的要看緣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