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深出版人周浩正所著的《如何提高編輯力》一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論及編輯工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基礎性問題,著重探討出版人的創新角色和經營能力,從歷史的高度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和趨勢進行預測與展望,重在啟發數字時代出版人的互聯網思維,被譽為“編輯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識”“資深編輯持續修煉的高階教程”,對當今數字出版從業人員編輯力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改進不無裨益。
【關 鍵 詞】出版人;互聯網思維;編輯力;創新
【作者單位】劉妤,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移動客戶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數字化的閱讀方式。2017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養成全民閱讀習慣對于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1]。這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要求公共圖書館大力加強服務功能和數字資源建設,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2]。從出版行業來看,這實際上是在呼吁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走融合發展之路。一方面,傳統出版單純的文字、圖片形式已經逐漸轉變為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支撐的數字模式,數字時代的編輯已不能單純滿足于文字或圖片魅力的展示,而要人性化、個性化地體現多媒體的便利;另一方面,數字出版正在學習和借鑒傳統出版的一個優勢,即培養大批具有敏銳編輯思維和高超采編技巧的編輯出版人才,從容應對大規模的采編和營銷活動。在數字時代,數字出版產業能否實現健康、快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出版人員的編輯力。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討實踐性較強、具有指導意義的提升編輯力的方法與策略,以培養數字出版業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資深出版人周浩正所著的《如何提高編輯力》一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論及編輯實踐中常常被人忽略的基礎性問題,著重探討出版人的創新角色和經營能力,站在歷史的高度對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重在啟發數字時代出版人的互聯網思維,被譽為“編輯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識”“資深編輯持續修煉的高階教程”,對當今數字出版從業人員編輯力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改進不無裨益。
一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持續關注數字出版從業人員編輯力的問題。日本學者鷲尾賢也所著的《編輯力:從創意、策劃到人際關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結合自身經驗,從書籍的創意構想、溝通作者的手段、催稿的方式、目錄的編法、小標題的擬定、營銷的技巧等方面,闡述了一名好編輯需要具備的種種才能。吳波主編的《編輯是一門正在消逝的藝術》(金城出版社,2013),匯編29位出版大家的工作經驗,從編輯生涯、職業規范、作者交往、選題策劃和出版業的出路等角度層層切入,追問編輯存在的作用與意義,立足于編輯力,探討編輯這一職業的現狀和未來。李鲆所著的《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世界圖書上海出版公司,2013),選入數十位優秀出版人、媒體人對編輯實踐的看法和觀點,重點從選題策劃、書名制作、作者培養、封面設計、營銷推廣、版權運營、盈利模式等方面闡述了編輯能力的培養問題。上述著作都是作者在多年實際工作中提升編輯力的經驗之談,對編輯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激勵作用,是撫慰他們困惑、疲憊心靈的良藥。周浩正所著的《如何提高編輯力》一書,從產品到營銷進行了全面構想和全程溝通,既展示了作者在編輯實踐中憑借開發“無人地帶”的創新意識另辟的條條蹊徑,又提出了全局觀念下提高編輯力的種種獨到見解,對讀者來說具有與眾不同的吸引力。
該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理論的形成和解說都緊密結合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既是理論自身科學性的內在要求,又是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者在時報出版公司任職8個月。在此期間,他策劃了南宮博歷史小說集,還籌劃了3個雖然沒有完成卻念茲在茲的出版項目,即改變歷史發展的文獻匯編、策論研究和大決策等。在遠流出版公司,作者看到日本作家偏好以歷史人物來寫小說,便在心里萌生出以日本的歷史人物為經緯來編寫一套日本小說史的想法,以取代傳統的日本正史,讓中國人快速地了解日本。這個出版計劃堪稱雄心壯志,因為它的完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甚至需要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計劃實施之初,其表現相當不俗。在預約日本歷史小說名家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后,才短短一個多月,就爆出10000多套的預購量,凝聚起一個喜讀日本歷史小說的社會群體,引發了一股新的閱讀風潮,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作者根據這類實踐,總結出一條經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要善于走偏鋒,甚至不惜與主流的出版方向背道而馳,如“‘實用歷史概念作為凝結劑,去黏合‘性相近的作品,以遠流獨有的營銷手法,開辟出一塊新天地”[3]。理論聯系實際,“從理論維度看,是為了驗證理論,創新與發展理論;從實踐維度看,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動地改造世界”[4]。只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理論具有生機和活力,才能讓實踐獲得動力和方向。作者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堅守,不僅能使他突破年齡的阻礙,及時理解和適應編輯環境的新變化,創造不凡的出版業績,也使該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二
該書文字生動親切,風格清新自然,融激情與理性于一體。作者在深入分析無紙化出版的便利后,大聲疾呼:“‘線上出版時代來了!”作者既用夸張的語氣描述了數字出版的種種優勢:“天啊!……可即時搜尋、眉批貯存、心得匯整等等一應俱全?!庇衷O置親切的反問引導讀者做身臨其境的思考:“親愛的朋友,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更用平實的語言指出了出版業的發展趨勢:“若再加上環保因素,紙價高漲,墊高了所有成本,紙本書成了奢華象征,那時候‘低價甚或‘免費的閱讀器,將水到渠成地取代紙張。”[3]該書還用富有詩意的文字刻畫了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之路:“紙本書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出版新契機,隱身何處?答案,飄蕩在每位讀友心中?!盵3]這使作者的觀點在讀者的心中不言自明。該書善于通過冷靜的思維和理性的結論解開出版人在工作中的迷惑,如“危機常發生在橫向移植成為慣性依賴時……迅即失去競爭力與市場,這便是跟隨者的宿命”[3]。一本好書,能夠為讀者打開一扇窗、一扇門。出版人閱讀該書,如同和智者長時間促膝談心,會使自己在以后的編輯工作中獲得不少啟發。
該書以不同形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大量研究報告和企劃案,給人以思索和借鑒。商場如戰場,作者通過對古代兵法的理解悟出了出版企劃的成功之道。該書在回顧作者的出版生涯時,敘述了一件楓城往事。20世紀70年代后期,楓城書局雖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其聲譽主要建立在教材和教輔資料的供應上,在以店銷圖書為主的出版圈仍屬生手。作者加入楓城之后,根據客觀形勢苦苦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該出版什么書?”最后決定運用“避其實,擊其虛”的兵法至理,以非主流的文史哲圖書為主軸,使該公司出版主流市場輕忽的書籍,尋找市場的突破點。一方面,從翻譯短、小、輕、薄的西方名人名作入手;另一方面,鎖定當地作家,打造地區明星。結果“引起極大回響,佳評不斷,口碑迅速擴散”[3]。柏楊曾言:“中國有史以來……共有83個王朝,出場過560個帝王。”作者據此策劃了商用25史出版項目,計劃把每一個朝代視作一家上市公司,把每一位皇帝視作公司的董事長,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評估他們的經營能力,最后做成總數為25本的系列套書。陳文德寫出第一本《秦公司興亡史》后,轟動書市[3]。這類研究報告和企劃案,在該書中不勝枚舉,既啟發出版人去改變熟悉類型的內容,開辟新天地,又指引他們結合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開拓創新。
三
該書總結了作者豐富的書刊編輯經驗,論及編輯工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基礎性問題。作者認為,成功創辦一本雜志的秘訣是“櫥窗效應”+“型錄營銷”+“渠道”。在這里,櫥窗效應就是充分發揮廣告在商品交易中的優勢作用;型錄營銷是指運用目錄、編目、樣冊等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商業服務品目作為傳播信息載體,并通過一定的途徑向目標市場成員發布,從而獲得對方直接反應的營銷行為。作者借此說明,對于出版人來說,設定出版目標十分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找到新的、與別人不同的路徑。該書最大的價值不在于手把手地教會某個人怎樣做一名編輯,而在于引導一名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進行正確的思考。一名出版人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自省和反思的能力,即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敢于找問題,善于想辦法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者的這個意圖相當明顯。
該書講述商家在產業形態創新和運作方面的實戰經歷,著重探討出版人的創新角色。1998年9月,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共同創建了被公認為全球最大搜索引擎的谷歌公司。他們二人洞悉互聯網興起之后的巨大商機,比其他人更早地知道,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傳統的游戲規則已走到了極致,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改變了。他們以當時極少有人關注的“搜索引擎”作為切入點,用免費的模式,快速形成使用者規模,擴大影響力。作者認為,谷歌公司的成功經驗對于出版人的啟示主要包括:建立“網絡本位”的觀念,事事以網絡作為出發點;出版人不再是傳統出版中“做書的人”,而是數字出版產業的經營者,需要了解“我是誰”,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不斷演化的新科技創造了新能力,新能力帶來了新機會,出版人必須將“演化”的觀念植入自己的思維之中;互聯網使每一個體的生命都得到尊重,使每一個體的意見都得到發表,出版人不能無視個體的崛起,而要開展人性化、個性化的工作;善于使用互聯網中“巨型社群”的能量;變身Google,做行業的領頭羊。顯然,在信息化時代,無論是圖書、雜志的出版人,還是整個文化創意領域的媒體人,該書的這種互聯網思維都值得研究和學習。
四
該書著重探討出版人經營能力的提升。作者認為,追求差異化的策略力是出版人的一把萬能鑰匙。這種能力要求出版人制定一個有效的競爭策略,限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能什么讀者都想抓住,什么書刊都想出版;在出版過程中既要有所拋棄,又要有所保存。眾所周知,編輯策略就是出版人采取的競爭方法。作者主張出版人追求差異化的策略力,旨在說明:出版人要制定正確的競爭策略,就必須關注整個出版行業;正確的競爭策略會使出版企業形成自己的特色,創造出獨特的價值,進而形成競爭優勢。作者指出,為作家服務,是出版人的天職;為讀者服務,更是編輯人的宿命;服務上的一點點錯誤,往往會導致全局的失??;服務力是決定出版人能否成功的第一道門檻。在當代,“強化服務意識對于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高作者、讀者的滿意度和刊物的競爭力等方面有重要意義”[5]。該書的這一觀點值得廣大出版人學習和借鑒。該書在探討出版人經營能力的問題時,從學習力、理念力、設計力到凝聚力、整合力、策略力,再到服務力和知產力,都列舉了很多例子,都是作者實打實的經驗。這種例證不論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相當具有說服力,讓讀者心悅誠服。
該書從歷史的高度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和趨勢進行預測與展望?!皟炠|內容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但內容是否能夠方便地被讀者獲取,傳播方式是否符合數字化時代讀者的習慣,正變得比內容本身更為重要?!盵3]作者十分欣賞這句話,認為它大膽地挑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既有觀念,那把解開“新系統架構”,建立“新盈利模式”秘密的鑰匙可能就暗藏其中。作者對此雖無法肯定,但他準備接受任何超越現成經驗的答案。作者明白無誤地闡釋了自己的出版理念:身處一個知識型社會的當代,今天的尖端知識到了明天就可能變成了常識,所以出版人需要不斷地創新。該書提出“明天過后,編輯干啥”的問題,探討編輯職業的未來,并指出面對數字出版業的飛速發展,編輯應該繼續做編輯的事;應該朝“作家經紀人”轉型;應該成為制作人、各種資源的組織者和整合者;應該成為跨領域的創意人。該書是一個資深出版人以信函的形式娓娓道來的心得體會。閱讀該書,除可讀到作者編輯工作的深刻領悟,還可讀到他對編輯職業的熱愛與激情,以及他對青年編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關愛之情。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微信公眾號. 李克強:一個國家養成全民閱讀習慣非常重要[EB/OL]. http://www. gov. cn/premier/2017-04/22/content_5188228. htm
[2]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N]. 人民日報,2017-04-20.
[3]周浩正. 如何提高編輯力[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4]李永勝. 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J].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5]盧妙清,禤展圖. 核心期刊編輯更應強化服務意識[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