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揚
摘 要:本文從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出發,分別就經濟發展周期性、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三方面分析了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進一步闡述了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探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導者——政府、改革的主體——企業這兩個局中人所分別應該調整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行業提出了 有關發展方向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生產要素 產業結構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003-0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外部宏觀環境條件和內部生產要素條件發生變化時,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適應經濟新常態調控而提出的必要舉措。此項改革與以往的刺激需求不同,此次的調控重點從“需求”轉至“供給”,以供給管理為著力點,滿足市場需求,尋求供需平衡。
1 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連續多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十個百分點,經濟水平穩步提升,但是自2014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表現為GDP增速逐年下降,老齡化現象越發明顯,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稀缺性日益顯現。近三十年積累下來的發展遺留問題日趨惡化,以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作為支撐的工業企業難以生存,靠引進投資和增大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傳統的政府財政投資刺激經濟的方式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當前的發展問題。
境內消費增速明顯下降,而國內居民境外旅游等消費卻大幅增加;外需減少導致部分出口企業產能過剩,而部分產業卻依然產能不足,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矛盾越發明顯,因此需要尋找一個新的路徑,化解產能過剩,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力,滿足新的市場需求。
2 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分析
2.1 經濟規模擴大造成的回落
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為契機,中國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這兩項生產要素加上國內廉價勞動力,工業企業蓬勃發展,低成本吸引了更多外資,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借助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會,出口總額大幅上升,此后10年內經濟總量陸續超過了意大利、法國等發達國家,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以出口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使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借鑒歐美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得出,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規模成反比,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此番GDP增速放緩屬正?,F象。
2.2 生產要素供給變化
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增長率下降,從2010年起我國的人口紅利消失,沿海地區已經從“民工潮”變成“民工荒”,工業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大大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開發利用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但是從2001年~2008年,國際天然氣的價格增長了將近5倍,2001年~2013年NYMEX原油價格同樣大幅上升。隨著開采的進一步擴大,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越來越顯著,也進一步促使價格上升。我國的耕地面積原本就很有限,隨著開發程度的加大,土地價格也逐年上漲。勞動力、資源和土地這三項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使生產成本增加,我國相對于東南亞國家的優勢也漸漸縮小。

2.3 產業結構變化
農耕、工業化和后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發展所必須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在農耕社會,經濟主體為第一產業,即以農業為主,大量的資源和勞動力耗費帶來的經濟增長卻相當有限。進入工業社會之后,機械化生產極大的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以改革開放為契機,引入尖端科學技術,第二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國民經濟也隨之飛速提升。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即會催生第三產業,包括建筑、運輸、金融及其他服務業,觀察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也驗證了這一理論。
3 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供給側改革是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生產要素的配置,目的是在提升經濟增長數量的同時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提高社會生產力。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改革的主導者——政府和主體——企業。
3.1 主導者——政府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需求作為引導供給的手段,而市場可能存在失靈。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則在于,在市場失靈時,政府能對經濟作出有效調控,以制度創新作為主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產能分配、優化產業占比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政府這一“看得見的手”應做好“放手”和“抓手”“。放手”的關鍵是要減少行政干預,降低制度成本,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體系改革,進行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抓手”則是對市場的監管要常抓不懈,有效治理假冒偽劣產品、知識產權侵權、惡意擾亂市場秩序和非法集資等破壞市場有序性的行為。
3.2 主體——企業
企業的改革目的是適應市場需求,甚至引導市場。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創新,主要領域是產品層面和管理層面。核心技術是企業的根本所在,放眼世界上的大型企業,無一沒有行業領先的技術優勢。以蘋果為例,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以尖端科技走在行業前列。而可靠的質量和品種的多樣性則更能博得消費者青睞,個性化、多元化的設計更符合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在管理層面,合理的管理體系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更能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熬葡悴慌孪镒由睢钡睦砟钜呀洸贿m用于當代企業,以化妝品行業為例,高端化妝品的大量成本支出為銷售費用,其用于廣告宣傳的費用占比非常大,支出中的大部分都用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即使是智能手機行業的佼佼者——蘋果公司,每年也會在新品上市時召開發布會,以擴大宣傳。
4 各行業的發展路徑
4.1 房地產業
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著明顯的發展不均衡現象,以北上廣為代表的沿海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二三線城市庫存積壓嚴重,市縣級城市房產規劃不合理。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房才有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一個健全的房地產市場對于民生問題影響重大。戶籍制度改革和房地產改革應該同步進行,有效監督二三線城市的設計規劃,降低購房門檻,加大購房補貼,切實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抓,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優化,從而有效減少庫存,化解產能過剩。
4.2 金融業
我國的金融業起步雖早,但制度尚需健全,結構亟待優化,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面臨著嚴峻挑戰。金融業是這個經濟運行的核心,占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其具有的壟斷性、高風險性和高負債經營性,因此只有建立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才能真正達到去杠桿的目的。正確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淘汰“僵尸企業”;合理預估企業發展潛力,支持中小企業;完善信貸機制,鼓勵民營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發展技術創新的新型企業。合理配置資金,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以正確發揮金融業樞紐的重要地位。
4.3 制造業
改變以規模經濟和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發展模式,與國際國內相關企業合作及重組兼并,研發中高端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重視產品質量,貼合消費者需求,從簡單的批量生產逐漸過渡到個性化定制。企業管理方面,改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有思想,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打造品牌形象,有效利用各種新媒體資源。
4.4 農業
我國多年的人口數量龐大造成了農業的極端發展,糧食作物過剩,而飼草料作物種植稀少。在供給側改革下,農業更應該實現飼草料、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均衡發展,有效利用耕地資源,因地制宜,實現土地使用的最優化。提高產品質量,減少不必要的化肥農藥使用,以綠色產品為主導,減少低質量農產品,增加高質量農產品數量。完善價格制定機制,增強農作物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5 結語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兼顧數量和質量,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堅持政府主導的制度創新和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真正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劍.論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5).
[2] 孔祥智.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
[3] 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
[4] 孔祥智.為農、務農、姓農——從山東實踐看供銷社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J].中國合作經濟,2015(9).
[5]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R].北京:中國經濟月報雜志社,2015.
[6]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2015年統計數據[R].北京:中國人民銀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