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涵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政府推進減排的 手段闡釋了我國碳市場產生發展的原因,并對試點碳市場情況進行了介紹,進而通過試點市場交易額、交易量的分析,介紹了碳試點市場建立以來的成就;并基于碳強度,對我國碳試點市場的減排績效進行了評估。通過對碳試點市場現狀的分析,指出了我國碳市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碳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碳強度 現狀與問題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005-02
近年來,人們面臨著由于碳排放的增加而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氣候變化促使各國政府向更綠色、低消耗的生產模式轉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對節能減排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在二者推動下,碳排放權的概念應運而生。
《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不斷增加,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在碳排放權交易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為運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積累了豐富經驗。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數據,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額有望趕超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1]。
1 我國試點碳市場發展現狀
1.1 我國碳市場產生的必要性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疑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大責任。同時,中國也是《京都議定書》的堅定支持者,承諾擔負一定的國際減排義務,走和諧的生態文明之路。
一般而言,推進碳減排有碳稅和碳排放交易兩種手段。前者的優勢在于設計簡單,易于執行。但目前我國的稅賦水平已經很高,如果再征收碳稅,會進一步加重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另外,我國現行的征稅制度不夠完善,征稅碳稅會有一定困難。相比之下,碳排放交易優勢明顯。首先,碳排放交易這一市場途徑能夠優化在資源配置的同時使減排邊際成本最小。此外,政府可以通過發放和購買碳排放權控制碳排放總量,用溫和的手段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此,基于我國現狀,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11月組織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深圳及湖北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截止2014年6月,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已全部啟動。
1.2 試點碳市場的選擇
從試點市場選擇看,盡管試點省市數目有限,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都較具代表性。可以看出,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為77.95%,而最低的湖北僅有41.45%;北京的GDP能耗強度最低,為0.33tce/萬元,而最高的天津和湖北均為0.60tce/萬元。

從市場準入情況看,各試點省市均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市場準入規則,但均覆蓋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如電力(7個地區)、鋼鐵(5個地區)、化工(4個地區)等。此外,深圳、天津等還將服務業和大型公共建筑納入排控范圍[3]。在準入原則約束下,超過2200家企業分布在7個試點地區。
1.3 現狀一:碳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15年年底,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和廣東等五個省市的碳交易試點已運行超過兩個年度,湖北和重慶也運行近一年半,七個碳試點均成績斐然。
首先,從碳排放交易規模看,自碳排放交易試點成立以來,碳排放交易量和交易額都逐年遞增,且漲幅較大。截至2016年9月,2016年前三季度碳試點成交金額就已超過9億元,超過2015年全年交易金額10.04億元;且2016年前三季度配額現貨成交量超過5000萬噸,遠超2015年全年成交量3786萬噸。
此外,試點省市積極推進碳金融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國內積極出臺政策措施鼓勵碳金融市場的發展,銀行對這一領域的關注也愈發提高[3]。興業銀行就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的積極倡導者。2016年初,興業銀行與北京環境交易所簽約標志著興業銀行正式實現與七個交易試點省市的業務合作。這不僅為碳試點省市的企業提供了融資便利,還為我國將于2017年形成的碳排放市場做了準備。
1.4 現狀二:碳交易減排效果不盡如人意
盡管中國的國內碳排放交易額和交易量逐年遞增,但這并不意味著碳市場達到理想效果。本文將主要通過運用碳強度對碳試點節能減排績效進行評估。

其中ECit表示第i省在第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Eijt表示第i省在第t年第j種能源的消費量,ηj表示第j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運用煤炭、焦炭、原油等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數、能源消費量以及各省市當年GDP,可以算出各省市每年度的碳強度,并進一步算出各年碳強度下降率如圖3所示。

縱向來看,近年來,各個碳試點的碳強度均呈下降趨勢,且與全國碳強度變化趨勢一致。上海碳強度下降率最低,為46.4%;湖北最高,為60.3%;全國為49.3%。使用SPSS對試點省市2007年~2014年的碳強度進行相關性分析,可得出各省市碳強度的變化均與全國碳強度的變化呈強相關(相關系數絕對值均>0.950)。因此可以確定碳試點的建立對各省市碳強度的下降貢獻并不明顯。
橫向來看,碳強度并沒有由于碳市場概念的提出或碳市場的建立而出現明顯下降。特別是從2013年~2014年,除上海和天津以外,其他省市碳強度下降率不增反降(見圖4)。由此可見,碳試點省市碳強度的變化似乎并非是碳交易引起的。

此外,盡管各試點的交易額和交易量逐年遞增,但我國碳排放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很小。盡管近年來全球碳交易規模大幅回落,但全球的碳交易額每年仍有500億美元左右[4],是中國一年交易額的近300倍。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碳交易試點的建立從碳強度的角度分析對節能減排的作用不明顯。盡管僅使用碳強度評估碳交易市場的績效不夠全面,且發展時間短、數據不充分,導致這一結論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但這一分析過程卻至少能夠啟示政策制定者不應盲目注重交易量和交易額等絕對指標的增長,而更應當注重通過有效的相對指標衡量時,碳市場是否也一樣有效率。
2 當前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目前的碳市場還是強制性參與的,并未實現碳排放權的“市場化”。而絕大多數企業能夠按期履約,或許并不是因為企業自身有減排意識或減排需求,而是因為違約成本過高[5]。這也導致了在這種“非自愿”的減排機制約束下,碳市場的形成只能使企業有減排行為,而并不能使減排量實現突破性增長。
其次,目前碳試點的市場準入規則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覆蓋范圍狹窄,準入門檻低。我國碳試點基本都將覆蓋范圍局限在工業領域,而沒有給同樣需要加以管控的農、林等行業留有一席之地。但對于有些省市來說,工業并非其支柱產業,因此當地工業企業的數目也相對較少。在這一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的碳排放交易量,碳試點就不得不降低交易門檻。而問題在于,降低門檻后加入進來的企業減排的邊際成本高,且本身并沒有強烈的減排意愿,這也使碳交易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優勢,減排成果不明顯。限定行業準入市場從長期來看絕對是不利的——既不能實現準入行業在減排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又不利于其他有減排意愿或更有必要進行減排行業內的企業更好地完成減排工作。
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我國碳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且適合我國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經驗不足。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碳金融業務及產品都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只要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業務方面加以革新,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民經濟增長。這就更加要求政策制定者能夠全面分析我國現狀,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交易制度和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建立一個機制健全、功能完善的碳交易市場。
參考文獻
[1] 中國碳交易網[EB/OL].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12186-1. html,2016-12-12.
[2] 彭峰,閆立東.中國地方碳排放交易制度比較——基于七個試點法律文本的考察[J].中國環境法治,2014(2).
[3] 孟兵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思路與進展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2016(7).
[4] 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峰值超萬億元[EB/OL].http:// www.chinairn.com/hyzx/20160930/114900848. shtml,2016-12-10.
[5] 李奇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履約期的市場特征與政策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