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猛超 董謙 王小云 劉子千 張紅勛
摘 要:在我國全域旅游大發展及脫貧攻堅的背景下,如何在供給側改革旅游業,讓旅游業高效助力脫貧攻堅,成為時下的熱議話題。本文運用PEST分析方法對環首都貧困縣淶源縣旅游業的發展環境進行剖析,提出淶源縣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創新策略,進而為環首都貧困縣改革旅游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域旅游 供給側改革 環首都貧困縣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080-02
1 研究背景
當下,旅游業已成為環首都貧困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更是環首都貧困山區縣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然而環首都貧困縣旅游業的供需矛盾突出,低質、單一的旅游產品無法滿足游客追求人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1]。在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策略,以促進旅游業供給側改革。
淶源縣區位優勢明顯,處于京津兩小時經濟圈內,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脫貧攻堅、河北省旅發大會的帶動下,淶源縣依靠旅游產業每年可帶動4萬余人就業,創收達1.15億元。但2016年淶源縣仍存在2.35萬戶5.79萬人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20.44%,依舊屬于環首都貧困縣。在這個大旅游時代、國民休閑時代,如何通過旅游業供給側改革,讓淶源縣按期脫貧奔小康,成為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2 淶源縣區域與旅游業發展概況2.1 區位概況
淶源縣是“淶易淶”旅游聚集區重點縣,也是保定市10個“對接京津”重點縣。淶源縣交通便利,地處兩?。ê颖?、山西)三市(保定、張家口、大同)交界處,東接淶水、易縣,西臨山西省靈丘縣,南接唐縣、順平、阜平,北與張家口市蔚縣接壤。東北距首都北京直線距離160公里,東距天津直線距離210公里,南距石家莊市156公里。張石高速、榮烏高速西段相繼通車,建成榮烏高速東段和淶曲兩條高速通車后,兩小時之內可到達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周邊主要城市。
2.2 氣候條件
淶源夏季氣候特別涼爽,暑期平均氣溫僅有21.7℃,比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平原城市低約5℃,比北戴河、承德低3℃,每年氣溫超過30℃的天數僅為7天[2];空氣質量良好,是北京周邊200公里范圍內避暑休閑、宜居宜業條件最好的地區,被譽為“京西夏都·生態淶源”。
2.3 旅游業概況
淶源縣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在京津冀區域中優勢突出,是河北省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19個重點縣之一,是國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262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之一。自然、人文、歷史等旅游資源景觀景點有218個,有“北方第一奇山”白石山,另有十瀑峽、森林公園、空中草原、閣院寺和“北海第一泉”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和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等。
淶源縣現正建設白石山溫泉度假區、白石山大劇院,與北京傳媒公司共同籌劃音樂節,打造以“健康養生”為主題,以“鄉村游”為載體,以“登藥山、賞藥花、吃藥膳、品藥茶”為內容的健康養生休閑鄉村旅游目的地。僅僅在2016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淶源縣各大景區就接待游客6.54萬人次,其中白石山景區接待游客5.1萬人次,景區綜合收入達708萬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10%。
3 淶源縣旅游業的PEST分析
3.1 政治環境
(1)河北省旅游大發展的契機
2016年9月首屆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隆重舉行,淶源縣為會議舉辦地“淶易淶”之一。大會圍繞“新景區、新業態、新未來”的主題,叫響“京畿福地·樂享河北”旅游品牌,全力打造“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推動全域旅游和產業融合發展。淶源縣以舉辦旅發大會為契機,實施“旅游立縣”戰略,實施大規劃、推進大建設、培育大品牌、開拓大市場,增強核心景區的帶動作用,全力打造“京西夏都、生態淶源”,構建淶源全域旅游新格局。
(2)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
淶源縣緊緊圍繞“旅游立縣”總戰略,建設“京津西部太行山生態支撐區”、“京西百渡休閑旅游度假區”,重點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休閑、會展文化、會議培訓、養老服務、商務服務為主導的消費性服務業,打造觀光、度假、休閑、鄉村和特色旅游相結合的綜合旅游產品體系,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力打造京津冀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全面發展養老服務,包括夏季托老、休閑養老、全程養老等全方位等多元化項目,實現旅游產業新的飛躍。
(3)國家脫貧奔小康發展機遇
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國家推動扶貧開發的力度越來越大。淶源是國家新十年扶貧開發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河北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重點縣、河北省9大礦產資源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和“省級循環經濟示范縣”,淶源縣必將成為國家、省、市重點扶持區域之一,政策性紅利的全面釋放為促進淶源縣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2 經濟環境
淶源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8.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加58.1%,176.5%,68.8%,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6%、22.6%、11.0%。2013年全部財政收入高達14.9億元,比2010年增長31%。2014年以來,由于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主要稅源大幅減少,全部財政收入出現斷崖式下降,2015年完成7.8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6億元,同比增長10.2%。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三次產業增加值比由2 010年的5.9∶57.6∶36.5調整為2015年的6.2∶61.2∶32.6。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農業產業化率達到42%以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穩步推進,河北淶源經濟開發區列入省級開發區;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白石山旅游開發公司組建成立,淶源白石山一躍成為全國5A級景區。
3.3 社會環境
淶源縣圍繞行業品質提升,積極引導旅游企業提升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同時加快標準星級酒店和星級旅行社建設,打造白石山景區周邊10個村的鄉村特色民宿群落。已建設完成淶源縣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及咨詢服務點,構建完善的旅游咨詢服務體系。優化了各景區連通道路,升級改造國道207線、張石高速南互通至五間房段、白石山鎮至白石山景區東門段(縣道下銀線)、白石山西門插箭嶺至森林公園路、白石山至西門連接線(菜村崗至荊山口路)。開通了景點旅游專線,并完善了景區標識系統。對縣城通往主要景區的主干道沿線實施潔化、綠化和美化工程,在縣域主要景區內、街道、公園及人員較為集中的聚集區節點上,建設高標準旅游廁所,營造旅游城市氛圍。實行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元素、田園景觀、農業特色資源優勢結合起來,讓美麗鄉村成為全域旅游的風景。
3.4 技術環境
淶源縣現全面建設網絡通信系統,改造升級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全面建設網絡通信系統,引進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全力參與,增加了千兆、萬兆光纖,增強了通訊信號、免費WiFi信號,為旅游提供一流的網絡服務。并計劃成立智慧旅游產業聯盟,通過“智慧旅游在線”營銷,推行規模定制化的智慧旅游商業模式,通過采用電子支付、智能手機客服端等信息化手段,降低中間費用,使游客既享受到商家折扣,又可自由定制旅行產品。
4 淶源縣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創新路徑
4.1 構建“大旅游”新體系
由“小旅游”向“大旅游”推進,將淶源縣打造為功能完整的京津冀旅游目的地,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將白石山、仙人峪、空中草原等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從觀光休閑旅游向多要素旅游轉變。培育旅游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由“接待—服務”傳統的旅行社組團式旅游時代,轉向旅游散客化、個性化、高端化旅游時代。建設智慧旅游服務中心,依托互聯網,開展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在線旅游創業創新[3];適應旅游俱樂部、戶外俱樂部、自駕游俱樂部、AA制的自組織等旅游新主體,以QQ、微博和微信群等旅游活動介質,推動互聯網旅游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4]擴大旅游產業邊界,將景點景觀旅游產業、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地質礦產博物館文化事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挖掘發展等產業結合起來,形成全縣旅游產業新體系。
4.2 大力發展紅色旅游
立足紅色旅游資源基礎,跨界融合影視等技巧,從文化體驗角度,發揮淶源縣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全力打造淶源“紅色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旅游品牌和旅游新亮點。推進大型實景演出項目建設,并與國內大型影視公司開展合作,建立紅色影視拍攝基地,促進紅色旅游與影視產業相融合,逐步實現“以旅游促進影視,以影視帶動旅游”的目標。拓展旅游文化內涵,深度挖掘淶源古鎮、歷史名村、長城、寺廟、驛站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態體驗、度假休閑、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區[5]。
4.3 加快休閑度假區建設
在縣城和白石山等自然生態景區周邊,規劃建設旅游休閑度假區,吸引有實力的開發商投資度假酒店、集散中心、旅游購物等一批重點旅游休閑項目的建設。開發山地、溫泉、滑雪、采摘、會展等休閑度假產品,完善旅游產業鏈條,明確招商方向,嚴把項目入口關,建立淶源縣旅游項目庫,利用多種方式強力招商。搭建旅游投融資平臺,推進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做大做強旅游企業。深入拓展商、學、情、奇旅游新要素,開發商務旅游、拓展旅游、情感旅游、新奇體驗游等旅游新業態和新產品。高起點建設面向京津的養老服務業,承接京津養老轉移,引入京津養老政策,共同打造高品質養老基地,推動旅游產業與京津協同融合發展。
4.4 創新旅游業運行方式
創新鄉村旅游、休閑旅游新模式,打造淶源旅游新品牌,樹立新形象。創新營銷模式,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思維,實施“旅游+互聯網”的營銷模式,擴展旅游市場深度。重新整合線上線下旅游資源,促進游客多種多樣的交易消費,滿足游客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籌辦具有淶源縣特色的白石山國際旅游文化節,建設白石山智慧旅游小鎮。
參考文獻
[1] 丁任重,廖瑾.中國旅游業發展中的矛盾及調整思路[J].財經科學,2004(02).
[2] 鄧俊國,李加林,王占利,王克柱.旅游資源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探討——以河北省淶源縣為例[J].資源科學,2004(01).
[3] 高壽華.智慧旅游建設背景下浙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1).
[4] 林若飛.旅游目的地智慧營銷的理論與方法[J].旅游研究, 2014(02).
[5] 陳文君.論廣州歷史文化旅游的創新發展[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
①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Q161103);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604120301)。
作者簡介:陳猛超(1991-),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方面的研究。
通訊作者:董謙(1981-),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