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 要:跨國公司的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出現了許多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問題。近年來,成本上升導致一些跨國公司減少投資中國,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損失。由于我國市場運行良好,勞動力質量與創新能力提高,投資中國仍是跨國公司的最佳選擇。在經濟新常態下,提高勞動權益是實現勞資共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途徑,應發揮工會作用、加強立法監督、優化引資方式,構筑跨國公司和諧的勞動關系。
關鍵詞:跨國公司 經濟新常態 侵權 雙贏
中圖分類號:F24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089-02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提高勞動權益構筑和諧勞動關系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深化經濟領域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國公司的到來改善了我國資產質量、促進了技術進步、擴大了就業,但一些跨國公司在華侵權事件屢屢發生,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導致一些跨國公司減少投資,而提高勞動權益是否會降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熱情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跨國公司投資的研究主要有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產業經濟學的退出理論以及企業戰略管理學中的撤資理論。從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來看,現有的撤資多屬于全球價值鏈的轉移(顧媛媛,2014)。從產業經濟學理論來看,必須走產業升級、教育提升和勞資關系協調發展的協同創新之路(劉鳳義,2015)。從企業戰略角度來看,跨國公司撤資的目的在于集中資源,維持和增強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張立莉,2009)。現有的研究對跨國公司的投資、撤資以及勞動關系研究上已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于規避跨國公司撤資的建議,本文基于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認為提高勞動權益不會降低跨國公司對華的投資熱情。
1 跨國公司減少投資中國的原因與特征
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環境的變化,跨國公司在華減少投資現象已成常態,其中不乏有世界知名品牌。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2014年,微軟將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工廠。
1.1 導致跨國公司投資轉移的原因
一是成本的上升、產業快速發展導致跨國公司投資轉移。當公司對外投資喪失了東道國的區位優勢,跨國公司將選擇撤資(鄧寧,1988)。從勞動力成本看,2001年我國產業工人工資普遍為五六百元是歐美發達國家的1/20~1/30,且還低于東南亞國家。現在,產業工人工資遠遠高于東南亞國家。從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來看,近兩年生產原材料價格基本較上年持平,2012年之前每年都有9%左右的上升。成本上升弱化了明顯的投資區位優勢。跨國公司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撤出也反映出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現象,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是市場的優勝劣汰。自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蜂擁而至,形成了不同國家跨國公司之間、同一國家的不同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局面。在我國諸多行業跨國公司都占據了主導地位,跨國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其他跨國公司。在跨國公司競爭過程中,一些實力弱的經營不當的跨國公司淘汰出局。另一方面,我國本土企業實力與日俱增。中國企業在與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逐漸成長,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擁有來自“本土”的比較優勢,包括熟悉市場環境、豐厚的人脈關系等。
1.2 跨國公司投資轉移的特征
一是跨國公司投資轉移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企業的行業分布與跨國公司投資的行業分布基本相符,在制造業撤資發生較多,其次是房地產業。
二是投資規模小的跨國公司投資熱情明顯小于規模大的。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必須要面臨陌生市場的附加成本,大中型跨國公司有足夠的資本來克服東道國市場內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相反,投資規模較小的跨國公司缺乏足夠的資本和技術,加之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難以融入我國市場。
可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轉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成本上升直接導致的,是市場競爭與其自身發展所致,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而導致產業轉移的自然現象。
2 提高勞動權益的可行性分析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不斷推進,創新能力增強,經濟保持穩增長,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更加明顯。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1~7月,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萬家,同比增長8.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10.7億元,同比增長7.9%。
2.1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市場更具投資價值
一是人口由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改革開放后,我國勞動要素接近于無限供給,勞動力成本低,資本會獲得超額收益,我們憑借著人口數量優勢,以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經濟30年騰飛。如今中國的人口數量紅利不再明顯,依賴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將成為歷史。當前我國勞動力質量結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如果說過去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的勞動力供給帶來的是人口數量紅利,能更多地推動經濟增長“量”的擴張,那么,現在的勞動力供給構成帶來的則是人力資本紅利,將更多地推動經濟增長質量改善和效益提高。第三產業則需更多勞動力,這恰恰與我國勞動力質量結構的改變相吻合。目前我國第三產業仍存在較大的投資空間,這也為具有豐富經驗的跨國公司帶來商機。
二是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們過去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是依賴引進和模仿,屬于國外技術創新對我國的擴散。依靠這樣的創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是外生增長。因此,創新驅動是實現我國由外生增長向內生增長的根本途徑,而內生增長要比外生增長更具有可持續性,也是我國產業走出去的有力保障。
市場會自然增加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壁壘,淘汰缺乏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跨國公司帶來新的投資機遇,而這些企業看中的往往不是低廉的成本。跨國公司更明白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達到勞資雙贏為企業帶來的重要意義。
2.2 提高勞動權益促進跨國公司的勞資雙贏
一是提高勞動權益能夠增加員工的積極性達到勞動與資本的高效合作,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與資本的結合是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在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資本是價值創造的必要物質條件。勞動與資本共同創造財富,這是勞資合作的物質基礎。跨國公司提高勞動權益,可激發勞動者積極性,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結合處于最佳狀態,實現高效生產。
二是提高勞動權益能提高員工忠誠度、認同感,增強企業聲譽,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員工更換是許多跨國公司的家常便飯。對新員工的培訓成了公司慣例,而這通常是要投入很大的物力財力。人才流失一部分原因是勞工的勞動權益所得不到保障。那么,提高勞動權益則是對癥下藥。保障勞工的權益所得,有償加班等,會降低他們離開公司的可能性,增加對公司忠誠度,減少人才流失,節省公司培訓投入。保障勞動權益得可有效的留住人才并且吸引人才到來,而人才是企業實現創新的基礎。
2.3 提高勞動權益促進我國產業升級
提高勞動權益會增加跨國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從表面上看,由于成本增加,利潤就會隨之減少,企業就會更加注重創新,依靠創新來尋求新生產方式。一旦有第一家企業進行創新,便會縮短自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得超額利潤,這時,其他同行會效仿,使新技術擴散至整個行業,減少全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實現整個產業的技術革新。整個過程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我國已經實行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創新環境,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中國的市場魅力使他們愿意留在中國并且可以憑借自身資本與創新經驗優勢迅速融入甚至引領一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共贏的選擇。對于未來華投資的高新技術產業注重的是東道國的軟環境,并非廉價的勞動力與優惠政策,即使工資水平和原材料價格上升速度較快,由于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提高勞動權益會加速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產業轉型升級。
3 結論與思考
3.1 提高勞動權益不會降低跨國公司的投資熱情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口紅利的變化與增長方式的轉變,使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市場更具有價值,提高勞動權益對跨國公司來說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而且能夠增強公司軟實力,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提高勞動權益不會降低跨國公司的投資熱情。反之,損害勞動權益勢必會招致勞動者的強烈不滿,甚至爆發勞資沖突。資本對勞動強制關系的后果是工人對資本的加劇反 抗,“隨著同時雇傭的工人人數的增加,他們的反抗也加劇了,因此資本為壓制這種反抗所施加的壓力也必然增加。”
3.2 提高勞動權益構筑和諧勞動關系的思路
一是充分發揮工會作用,保障勞動者權利。政府應當支持和幫助在所有來華投資的外企中建立工會,民主選舉工會代表,保障工會權利,真正反映工人意愿和訴求,充分依靠《工會法》,防止企業打壓或控制工會。工會要擔負起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責,在發生勞資矛盾時,可代表員工與企業公開進行談判。
二是將規制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首先,完善休假制度、勞動合同、企業福利制度、勞動仲裁、司法救濟等,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其次,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對企業工資標準、勞動合同簽訂、勞動生產環境、“五險一金”繳納等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建立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有效打擊企業非法用工行為。最后,強化宣傳教育,讓勞動者知曉勞資糾紛的解決方式和渠道。
三是有選擇性的引進外資。首先,依據地區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制定可行的招商引資政策,有選擇性的引進符合我們產業發展需要的跨國公司。其次,在保證本土企業的發展空間不被侵占的條件下而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取消“過時”政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引進外資的類型是相輔相成,產業結構升級要求我們選擇性的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也只有這樣的外資才能在中國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樣,引進創新型產業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而高新技術產業不是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發展,也更易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毛蘊詩,蔣敦福.當代跨國公司撤資理論及其新發展[J].四川大學學報,2002(02).
[2] 張立莉.跨國公司在華撤資動因、影響及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01).
[3] 張車偉.人口紅利消失并不會導致經濟停滯[N].人民日報, 2015-09-16.
[4] 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01).
[5] 顧媛媛.江蘇會發生大規外商模撤資嗎?[J].對外經貿, 2014(12).
[6] 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蔡昉.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變化[J].經濟研究, 2007(07).
[8] Ronald G.Ehrenberg,Robert S.Smith.Modern Labor Economics:Theory and Public Policy(Tenth Edition)[M]. Prentice Hall,2011.
[9] 辜勝阻,李華.以“用工荒”為契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J].中國人口科學,2011(04).
[10] 劉鳳義,王媛媛.“蘋果-富士康”模式中的勞資關系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15(02).
[11] 國家統計局數據庫[EB/OL].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