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成
摘 要: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是各地區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首先客觀分析了鯉城區的產業現狀,其次找出自身發展的優勢和隱患,最后基于分析結果,提出鯉城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并提出通過強基固本、技術改造、管理創新、扶優扶強、盤活招引、共克時艱等措施來實現目標。希望能為今后鯉城區乃至其他地區的產業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新常態 產業集群 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133-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依賴粗放式增長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得尤為迫切。長期以傳統產業為主要發展動力的鯉城區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克強總理簽批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 [1]”。泉州作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試點,并正式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鯉城區作為泉州市的中心城區,更要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轉型升級示范區。
1 鯉城區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鯉城區已形成了紡織鞋服、機械汽配、電子信息三大產業。“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間,鯉城區紡織鞋服、機械汽配、電子信息三大產業穩步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構筑了以光電信息產業為特色的都市型先進產業基地。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詳見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1)三大產業仍是鯉城區工業支柱的格局未變;(2)紡織鞋服的產業規模和稅收貢獻仍占半壁江山,是鯉城區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但增長乏力,需要加大力氣扶持產業轉型升級;(3)機械汽配產業由于載體、外遷等因素逐漸萎縮,稅收貢獻減弱,并有持續下滑的趨勢;(4)電子信息產業迅速成長,實現產值翻番,但扣除鉑陽精工后,傳統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稅收貢獻能力未增強,效益下降,需要鯉城區加大培育力度,促進產業發展壯大;(5)重點高新企業特別是鉑陽精工貢獻突出,對產業發展支撐明顯。
2 鯉城區產業發展的優勢與隱患
2.1 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優勢。鯉城區地處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城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著名僑鄉。海、陸、空交通網絡完備。高新園區集聚紡織鞋服、機械汽配、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體系。二是科技優勢。鯉城區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4家(其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0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省級科技型企業(備案)50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及行業技術開發中心40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6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三是產業優勢。鯉城區不同歷史時期發展起來的企業、集團已具有一定的基礎實力和競爭優勢,并始終圍繞著加強和保持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不斷拓展和積累。紡織鞋服產業形成了(除漂染外)較為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體系;機械汽配產業是國內“四輪一帶”產品和汽車底盤緊固件的主要生產基地,被授予“中國汽車工程機械配件產業基地”稱號;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塊-通信整機-系統優化”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火炬計劃泉州微波通信產業基地”稱號。
2.2 發展隱患
一是發展載體不足導致企業外遷。鯉城區工業用地基本告罄,項目用地相當緊張,剩余的未開發土地多為居住聚集區,開發建設成本巨大。不少企業發展壯大后由于發展載體不足而搬遷至周邊縣(市、區),特別是對用地需求較大的機械汽配行業,如培新機械、華盛機械等。二是龍頭企業少。鯉城區以民營經濟為主,草根經濟發達,呈現出星星多、月亮少的現象,眾多的中小微企業為鯉城區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缺少體量大、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大型企業是鯉城區經濟的薄弱環節。2016年全區202家規上企業中僅4家企業納入省級經信龍頭企業,17家企業納入市級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產值規模偏小,高成長型企業鳳毛麟角。三是產業發展水平低。鯉城區大部分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依靠大批量生產產品,以微薄利潤換取生存空間,產品附加值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導致產業規模大而獲利能力低,易受外部經濟影響。特別是紡織鞋服依靠外貿訂單生產、機械汽配產業主要加工組裝,缺少研發技術投入,企業高端產品不多。“受經營者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以及企業規模小、資金少、人才缺、市場準入等因素限制,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突破現有行業進入技術層次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領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困難重重[2]”。四是企業負擔重。企業管理成本高,由于企業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員工流動性大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用工需求量大時招不到工人或者招來的工人素質參差不齊,用工需求量小時又不得不養著工人;企業負擔員工的社保費率高,負擔沉重。五是產學研不配套。鯉城區企業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形成了16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9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極大地加強了企業研發實力。“歐美的裝備制造業已然擺脫以產品為主的傳統發展路徑,進入“后工業時代”,依靠品牌經營及專業解決方案等非制造領域的優勢占據全球高端市場 [3]”。但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效果有待加強,較少企業涉足前沿科技,全區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不足2.8%等。
3 鯉城區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融入泉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質量品牌三項行動計劃,鞏固紡織鞋服、機械汽配等主導產業,培植發展光電、微波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附加值高、清潔安全的先進產業高地。
3.1 促進主導產業高新化發展
機械汽配業要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升產品水平,重點支持液壓工程機械整機生產、特種專用汽車裝配等裝備制造業龍頭項目;大功率工程機械軸承,制動系統、牽引傳動系統,四輪一帶、汽車緊固件、扭力膠芯等關鍵零部件項目;環保餐具生產設備、針織機械、紙制品生產設備等裝備制造業優勢項目。紡織鞋服業要重點支持碳纖維、PTT纖維、竹纖維、復合差別化纖維等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項目建設,超細綿綸、抗菌防臭、導濕快干等新型高端紡織面料開發。提高制鞋設計能力及水平,重點發展高檔化、功能性、舒適性的鞋類產品。大力發展工業化量身定制和高端定制,支持企業搭建互聯網協同平臺,做大做強紡織鞋服生產基地。
3.2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光電產業要敏銳把握世界新能源技術發展趨勢,以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研發和產業化為核心,重點支持高效單晶異質結雙面(HDT)太陽能電池和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及其生產設備等項目研發。著力突破高密度LED顯示屏、裸眼3D-LED顯示器、LED照明燈具設計等技術,緊跟并力爭引領LED應用變革。微波通信產業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現有優勢,引導微波通信產業積極主動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實現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新一代通信技術、北斗衛星應用產業、物聯網和云計算、數字對講機、數字視聽、互聯網+、高端電容器、高端伺服驅動系統等產業項目。其它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支持石墨烯、高性能鎳氫電池等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項目。
3.3 促進“互聯網+制造業”融合發展
要重點推進兩化深度融合與開展工業4.0升級行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質是通過兩化融合推動制造業深刻變革,重塑制造業格局[4]”。鼓勵與引導企業不斷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管理及服務等各方面的梯度應用、綜合集成和交互推進、推進智慧企業建設。開展工業4.0升級行動,提高鯉城產業網絡化應用與信息化管理水平,普及產業生產線自動化應用,實現制造工藝和過程創新。大力促進“數控一代”在企業的應用,組織本地數控裝備生產廠家和應用廠家對接,在紡織服裝、制鞋、汽車配件等領域建設數控自動化示范生產線,根據各自特色產業組織實施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全面提升產業裝備數控化、智能化水平,發展一批數字化、智能化工廠(車間)。
4 鯉城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措施
今后,鯉城區產業轉型升級,應考慮立足做大做強現有三大產業集群,致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4.1 注重強基固本
一要堅持穩住大盤,加快對存量優化調整。要做好高新產業“培土施肥”和傳統產業“挖潛拓荒”文章,實施抓大扶小計劃,扶強現有存量骨干企業,助推中小微企業發展。二要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個時代,社會的主體結構將從分層轉向結網,在網狀傳播力量的不斷沖擊下,個人的主體價值將得到前所未有地張揚,集中在政府的權力將開始分散,權利的最終流向,是社會、是大眾、是一個個獨立的公民個體[5]”。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家轉型升級的自覺意識,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和轉移過剩產能,壓縮低端產能,拉升高端產能。三要引導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強中小企業自身承接協作配套能力,主動融入龍頭企業供應鏈,提高鯉城區產業鏈合作水平。鼓勵企業利用鯉城的區位、人才、科技優勢,將企業總部、研發設計中心、關鍵生產環節留在鯉城。四要推進中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各類服務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輔導、管理咨詢、融資咨詢等服務,助推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
4.2 加強技術改造
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促企業產品升級以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要對接落實好泉州制造2025、“數控一代”示范工程、“21211”工程等政策,推進“數控一代”應用提質擴面,全面提升產業裝備數控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推動傳統產業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轉變。二要加快推動項目建設。重點實施省、市、區技改項目。抓好七星電氣、佰源機械、華盛機械、華碩實業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投產達效。加快7個光電信息產業龍頭項目建設;全力推進海天時尚夢工廠、中織源網絡科技互聯網+針織智能制造項目、安邦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等在建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力促項目盡快投達產。三要繼續支持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裝備,提高工藝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企業節能、節水、環保技術改造,支持彩清潔生產技術。
4.3 推動管理創新
一是加強培育鴻星爾克、火炬電子等一批管理創新示范企業,引導企業注重管理機制變革,向先進管理要效益。通過精細化管理、責任量化管理、生產承包管理等形式,挖掘人力效能、細化生產工藝、加大節能降耗,提升產量質量。二是全面推進“企業家和管理者素質提升工程”的實施,有計劃的遴選事業心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家參加培訓,加快有序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創業創新激情、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三是推動經營模式創新。樹立商業模式創新標桿,通過新模式、新思路、新發展的理念,鼓勵企業重塑產業生態鏈,拓展營造新型盈利模式,帶動產業變革。
4.4 大力扶優扶強
一要發揮政府戰略引導和服務推動作用,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集中各類資源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力爭在先進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培育壯大一批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龍頭。二要持續深化“萬家企業手拉手”活動,推動訂單對接、產能對接,支持龍頭企業組織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深化專業分工。要篩選一批有創新潛力的重點企業、機構、項目名單,確定一批具有支撐性、關鍵性的年度重點扶持對象,加大對重點扶持對象資源傾斜力度。三要主動幫助企業減負,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4.5 盤活招引并舉
積極開展“三閑”資源招商工作。摸底調查鯉城區“三閑”資源,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每月跟蹤通報招商進度;研究出臺園區僵尸企業及閑置廠房退出機制,開展僵尸企業排查,建立企業庫,積極開展騰籠換鳥,盤活閑置資源,為引入高端重大項目、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騰出空間;積極開展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加大對進入破產重整企業招商力度,力促企業卸下負擔,經過重組后煥發生機;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建立招商項目儲備庫,定期更新閑置資源招商手冊,利用各種平臺渠道進行招商推介,加強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環節和高端重大項目的招商力度,推動鯉城區產業發展。
4.6 強信心克時艱
當前的經濟形勢仍然比較嚴峻、不容樂觀,整個經濟大盤下行壓力仍未有根本性改觀。“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制造業也步入了新常態,鋼鐵、機械、汽車、食品、醫藥、能源等行業近年來普遍增速放緩[6]”。
但越困難越要有堅定的信心,越要用好政府的幫扶之手,政企同心、兩手合力,共克時艱,切實把實體經濟抓上去。針對當前形勢下一些企業投資信心不足、不想轉型、不敢轉型、不懂轉型的問題,要堅持和完善區、街兩級領導掛鉤聯系重點企業制度、處級干部走訪企業制度,想方設法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著力增強企業信心,積極引導企業專注實業、堅守實體,深入研究發展前景、技術走向和產品創新,加快推進產業整合、技術改造和品牌運作。
總之,不斷探尋的轉型升級之路,關乎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關鍵是揚長避短、因勢利導。通過創新轉型,推動主導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推動鯉城區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以高新產業驅動的都市型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 余東華,胡亞男,呂逸楠.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的技術創新路徑和產業選擇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5(4).
[2] 呂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動力、模式與政策[N].中國經濟時報,2012-09-07(5).
[3] 邵安菊.上海裝備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對徑與對策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4(4).
[4] 梁倩,侯云龍.“兩化融合”接軌第三次工業革命[N].經濟參考報,2012-07-04(008).
[5] 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 王鈺,張連城,張自然.對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995-2012年制造業28個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