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志
摘 要:近年我國農業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但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收入增長方式較為單一,農村家庭收入模式呈現不甚合理的分配,因此,研究農民收入模式問題有助于揭示農民收入增長的內在原因。本文通過研究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代表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家庭收入模式的影響,得出新農保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家庭的收入模式。
關鍵詞:新農保 收入模式 社會保障 工資性收入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176-03
當前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農村家庭的收入模式對農民收入具有重要影響,而影響家庭收入模式的因素非常多樣。研究表明,進城務工等勞動力轉移是農村家庭收入模式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部分農村家庭而言,選擇理性的收入模式并不是最優化的選擇,其中養老問題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影響農民對收入來源選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主要是由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較為落后所決定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首先直接影響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其次因為解決了部分養老問題,降低了這種不確定性,因此對促進農民選擇更優化的收入來源具有重要作用,使農民可以更理性地而不是被迫選擇自己家庭收入模式。
本文以新農保為代表,從社會保障的視角,結合CFPS2012年的橫截面數據進行分析,探究從社會保障方面改善當前農村家庭的收入模式的可行性;其次,本文將以農村家庭收入模式為代表,探究新農保實施的第二個目標: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是否達到預期。
此前眾多學者對收入模式的影響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此前學者大都主要從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區域、固定資產稟賦等角度研究農村家庭收入模式的轉變,圍繞與家庭本身相關的變量展開研究,本文將以這些因素作為中介,研究以新農保為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家庭收入模式的影響,這是研究視角上的創新。(2)此前多數研究以省際或區域為單位對農民收入模式進行研究,本文將以家庭為單位,以每個家庭的特殊性為基礎進行研究,這是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1 工資性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模型建立

1.2 變量描述性分析
分配的土地,以及有償使用其他來源的土地,但不包括已出租或因其他原因不在耕種的土地;“edu”為家中平均受教育程度,取所有成員的算術平均數,個人受教育程度1為最低,8為最高;“age”代表家庭平均年齡,采用均方根的形式進行平均以放大年齡大的居民對結果的影響;“rlabor”代表家中勞動力人口比例。本文定義勞動力為年齡16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且健康狀況良好的在籍居民;虛擬變量“provcd”和“dad”由于平均值及標準差沒有意義(見表1)。
1.3 實證研究
本文研究模型的估計均使用STATA13實現,下文不予贅述。
從表2中可以看出,該模型調整后擬合優度為0.3203,F值在任何顯著性水平上都是顯著的,說明該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各地農村家庭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例的變化情況。各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水平均在1%以下,說明各影響因素均對工資性收入比例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中,參保人數、受教育程度、勞動力人口比例、非農人口比例均與工資性收入比例呈正相關關系,而家中可耕種土地和家庭平均年齡會對工資性收入比例產生負的影響。


2 經營性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2.1 模型建立

2.2 變量描述性分析
變量描述性分析見表3。
2.3 實證分析


從表4中可以看出,該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農村家庭中經營性收入比例的變化情況。參保人數的顯著性水平為0.070,其余各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水平均在1%以下,說明這些影響因素均對經營性收入比例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中,參保人數和可耕種土地面積與經營性收入比例呈正相關關系,其余因素均與經營性收入比例呈負相關關系。
3 回歸結果解釋與分析
以上實證研究說明,農村家庭收入模式受新農保的影響較為顯著,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新農保提升了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這意味著參加新農保人數較多的家庭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就業報酬以及更穩定的收入來源。這種影響來源于參加保險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養老問題,解放了農村的勞動力,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因此使農民面臨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就獲得了更多的工資性收入。這印證了筆者在引言中的猜想。
(2)新農保降低了經營性收入在農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但其系數較小。由于新農保并未顯著經營性收入比例,可以認為參加保險沒有使農民放棄自己的農林牧漁等家庭經營,這種負效應的來源是工資性收入比例的大幅提升帶來的負的沖擊。農業經營性收入不再是農民所必須依賴的收入來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面臨的收入低、受天災等不可抗拒因素影響極大的舊模式。新農保的出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家庭的收入模式。
對收入模式影響比較顯著的另一因素是家中的勞動力人口比例。由于工資性收入無論從數值、穩定性還是風險上看,都優于其他類型的收入,所以擁有更多勞動力的家庭會呈現出更高的工資性收入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經營性收入,相較于勞動力人口比例,勞動力人口數對其影響更加顯著,這是因為閑置人口對經營性行業影響不大,因此非勞動人口對其影響不顯著,此時勞動力人口的人數相對于比例是更為合理的變量。
另外,非農人口比例對家庭收入模式同樣具有很大的影響。從回歸結果分析,非農戶口居民更多的家庭擁有著更低的經營性收入比例,代表著相較于傳統農業家庭,非農家庭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更高的就業報酬,并且有更多的社會保障,因此城市化進程對于農村家庭收入模式影響依然非常重要,城鄉一體化的意義依然十分重大。
4 結語
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綜述、相關理論分析,最后通過對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及轉移性收入等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新農保的出現確實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家庭收入的舊模式,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工資性收入的提高。新農保通過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使農村家庭減少了對經營性收入的依賴性,家庭收入來源更穩定、收入更高,由于參加工作而帶來的社會保障更完善,其他來源的收入也沒有被抑制。因此家庭收入模式的優化使農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這種優化突破了傳統的收入模式,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瓶頸。這種根本性的改變使農民的收入增長不再浮于表面,收入模式的改善使農民收入可以得到進一步增長。
(2)城鎮化水平對于收入模式的影響十分明顯。相較于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在就業機會、社會保障、教育資源等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城鎮化進程對家庭的收入模式及家庭收入影響很大。新農保改善了農村家庭收入模式,使其向城鎮居民的收入模式轉變,但這種轉變比較有限,因此新農保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并未完全實現,我國的農村建設任務依然嚴峻。
參考文獻
[1] 高艷,聶榮.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結構與消費變動——基于面板數據聯立方程模型的分析[J].消費經濟,2015(4).
[2] 李子聯.新型城鎮化與農民增收: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4(3).
[3] 李普亮.財政農業支出、農民增收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J].南方經濟,2012(8).
[4] 孟輝,韓劍鋒,馮志明.從教育角度探討農民增收問題[J].農業經濟,2014(11).
[5] 葉彩霞,施國慶,陳紹軍.地區差異對農民收入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0(10).
[6] 張車偉,王德文.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J].中國農村觀察,2004(1).
[7] 張川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效果評估——收入、貧困、消費、主觀福利和勞動供給[J].經濟學(季刊),2014,14(1).
[8] 張川川.“社會養老”能否替代“家庭養老”?——來自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