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輝
摘 要:目前,各級政府對地方文化的開發熱情很高,對文化資源的爭奪十分激烈,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問題。只有科學地認識地方文化的價值內涵,準確定位,堅持保護與開發兩手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地方文化 開發利用 問題與對策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20-02
當前,地方文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地對地方文化的開發與重構力度越來越大,地方文化已經成為各地打造品牌、開發旅游、發展經濟的重要籌碼。合理開發利用地方文化不僅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必然要求。
1 地方文化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對地方文化的價值功能認識不準確,忽視內涵建設
在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時,優先考慮的不是社會價值,而是經濟效益,在拜金主義驅使下,開發活動僅限于對現有文化資源的簡單利用,甚至是破壞性利用,對地方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刻,把握不到位,對民族精神的錘煉不夠,曲解誤解,有的甚至不尊重地方文化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歪曲事實,調侃歷史人物,抹上迷信色彩,甚至故意歪曲解讀,將有地方特色的東西進行不正當的舞臺化、低俗化,甚至利用傳統風俗,暗藏情色等曖昧活動,把高尚神圣的地方文化庸俗化,以迎合受眾娛樂心理。這種只求利益最大化、不擇手段搞創收的行為,完全背離了地方文化的開發利用目的,是對地方文化和歷史的褻瀆。長此以往,地方文化高雅的東西不見了,只留下垃圾快餐,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最終也會損害開發利用者的經濟利益。
1.2 法制不健全
在國家層面,我國已出臺了一些宏觀的文化保護條例和法規,但在地方,可操作的具休細則仍然十分缺乏。地方政府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時,對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認識不充分,存在急功近利現象,對一些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地方文化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只有通過法律法規予以規范,才能從制度上控制這種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現狀,保證地方文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
1.3 文化資源爭奪紛亂無序
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地方文化的分布并不均衡,且沒有明顯的界限,同一主題的文化資源通過很多點體現出來,而這些點可能屬于不同的地方政府,各地為了搶奪文化資源,各自為政,認識不到彼此利益的一致性,不管條件是否具備,紛紛上馬文化旅游項目,為了搶奪市場,各地之間無序競爭,各自打著不同的品牌,為了宣揚自己不惜低毀別人,讓受眾無所適從。這種無序開發,難以形成合力,導致文化資源利用率低,綜合效益不高。這不僅不利于文化資源的整合,也是導致地方之間矛盾的根源。
1.4 不重視周邊群眾的參與
開發利用地方文化往往是政府重視,商家積極,卻不重視周邊群眾的支持與配合,在拆遷和征地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矛盾糾紛。事實上,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周圍環境、自然風光息息相關,需要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以保持文化景點的連續完整性。一些旅游景點,旁邊的居民亂搭亂曬,小販在旁亂擺亂賣,跟文化完全不搭調,破壞了景點的整體文化氛圍;有的在古建筑周邊違章建設與主題毫無關聯的娛樂設施,使歷史深厚的古建筑看上去就像一座落寞的城堡。我們認為,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為了獨占經濟利益,人為地把周邊群眾與開發項目割裂開來,反倒不利于地方文化的綜合利用。
1.5 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產業化開發
很多優質的地方文化資源處于經濟不發達地區,人們思想封閉,交通狀況較差,自行開發建設能力較弱,迫切需要外來人才與資金,但吸引外部投資的環境又不理想,導致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得不到開發,僅靠零散的驢友消費與推介,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地、大批量地轉化為文化消費產品,經濟效益就難以顯現。
1.6 導游素質有待提高
導游在文化的推介和弘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許多導游為迎合游客娛樂心理,可以不尊重歷史事實,對地方文化亂講一氣,掛在嘴邊的不是歷史的艱苦,不是先人的事跡,而是一些道聽途說的野史甚至艷史,編排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嘩眾取寵,以博游客一樂。在這種導游引導下,非但起不到文化的宣教目的,反倒使地方文化旅游變了味、走了樣。
2 對策研究
2.1 注重內涵挖掘,深化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
一是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文化消費品位。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時,要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加強對文化資源的提煉和創新,把純潔、文明和獨一無二的文化套餐提供給游客。二是在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地方文化是歷史的記憶和見證,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利于地方文化健康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克服拜金主義的影響,制定經濟、文化、生態環境一體化的長期協調發展戰略,實現地方文化資源和地方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
2.2 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確保地方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地方文化的物質形態部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毀就無法逆轉,因此必須建立各層次的法律保護體系,禁止在進行城鎮規劃建設中,損毀地方建筑原貌,孤立地方文化資源群,對破壞資源的個人、單位或組織實行嚴厲懲罰。在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時,必須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注重開發和保護并重,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絕不能采取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而應有序、科學地規劃和開發利用,加大對物質形態的地方文化資源的修復、還原和保護。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就必須把保護放在首位,不能以城市建設、商業開發等為借口而毀損地方文化資源。對于精神形態的資源,要加大宣傳和傳播力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省內到省外,受眾越多,地方文化越能得到發展和傳承,把地方文化變成民族文化,直至走向世界。
2.3 加大投入力度,優化配置,實現產業化運作
建立多渠道的經費籌集機制。首先,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增加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經費,對一些瀕臨滅絕的地方文物,更要優先保護。其次,要積極爭取海內外關心地方文化資源保護事業的團體與個人的投資和捐贈。再次,要將地方文化產業相關的收入用于地方文化資源的維修和保護。地方文化資源往往在那些自然風光優美的山區,這些地方常常還擁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可以將地方文化、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地方文化為主帶動區域經濟聯動開發。將豐富的地方文化與優美的自然風景結合起來,招商引資,力爭實現產業化、專業化開發。
2.4 推進創新,確保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活力
創新是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的靈魂,沒有創意的文化就失去了文化發展的后勁和活力。通過內涵挖掘,讓游客在游覽體驗過程中,更加深入、理性地理解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為了讓游客更好地理解歷史,適時介紹相關的歷史知識或者配以簡潔的文字加以說明,或者開發一些參與性強、互動性強的項目,或舉辦一些地方文化主題活動,讓游客參與和體驗,增強親和力。利用現代聲、光、電等科技手段,進行動態展示、場景再現,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引起游客情感共鳴,讓游客過目不忘,從而達到提高文化產品美譽度、知名度的目的。
2.5 服務經濟發展,造福當地百姓
地方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服務于當地社會生活的進步,創造和諧發展環境,造福當地百姓。開發的結果是為了人們享受更多更好的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不能損害當地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能暴力拆遷,不能損毀田園,應該確保投資建設者、當地居民的合理經濟利益都能夠得以實現。
總之,我們既要繼承地方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又要與時俱進,賦予地方文化以新的時代內容,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合理創新,增強文化活力,凸顯地方魅力,永葆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營營,等.關于鞏義地方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幾點思考[J].北京.中國市場,2011(14).
[2] 何利娜.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廣西為例[J].廣西.賀州學院學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