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新一輪的經濟轉型期,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工匠精神”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同時,“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精神價值引領,具有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現實需要,更是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時代呼喚。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價值
中圖分類號:F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91-02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鼓勵企業,尤其是制造性企業開展定制化、個性化、柔性化生產,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從國家層面上第一次提出打造我國的“工匠精神”,并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議。現今的“工匠精神”表現得最突出的是在德國和日本。德國實行工匠制度,日本尊奉工藝的一脈相承。也正是這一“工匠精神”,德國和日本的高端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舉足輕重。“工匠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現在重新被提出來,并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適應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必然選擇。21世紀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到高速持續發展的軌道,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當前的主旋律,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爭先恐后趕上“新常態”軌道,“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需要一大批具有引領時代進步和技術革新的大國工匠。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主陣地,也是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工匠精神”,顧名思義,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古代中國的“工匠精神”是相當厚實的。以前沒有機器,大多生產靠手工。而手工活,講究師徒相傳,師傅傳給徒弟。在師傅的嚴格要求下,手藝得以傳承和發展。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有四個方面:一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注重工作細節,對工作或產品追求卓越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反復改善技藝、精心雕琢,以達到產品的完美。二是嚴謹細致的工作精神。不投機取巧,專注于每一個細節,保證工作的質量,高標準、嚴要求地把控每一道環節和工序,保障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三是潛心專注的專業追求,對工作持有很強的專業度和專注度,在專業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潛心研究專業,堅持不懈運用于工作的改進與創新。四是專業敬業的職業操守。始終忠于自己的職業,不受外界干擾和誘惑,堅守專業崗位,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
2 “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價值
2.1 培育“工匠精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黨中央2015年提出的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創新舉措。其含義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開始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再工業化過程中,需要全面優化產品的供給結構和質量,用供給側改革來帶動產業轉型和升級。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全面優化社會生產結構和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生產結構和提升產品質量的關鍵一方面需要高端科技研發人員,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必然選擇。只有培育出大批量具有“嚴謹細致、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的“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全面提升和優化我國產品供給結構與產品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和升級。
2.2 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搖籃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大任。高職教育一直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而順利就業的大學生也未必都是成功就業,成功就業的概念除了成功找到就業崗位的成份,更涵蓋全面發展全面提升的成份。也就是說作為高職院校一方面盡可能地促進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另一方面要促成高職學生在就業的同時能全面發展、全面提升自我,實現成功就業。而能否實現高職學生的成功就業,發掘其工作的潛力,凸顯超強的職業競爭力,實現高職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自我價值和全面發展,關鍵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分析,當前人才市場在人才選擇過程中往往對求職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看得最重,也會提出具體的要求,這也表明現在的用人單位不僅僅看重求職者的技術技能,同時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職業綜合素質。因此,職業院校加強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具有正確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才能培育出具有“嚴謹細致、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的“工匠精神”的“優秀職業人”。而對于受教者來說,通過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實踐,掌握過硬的技術技能,同時受到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的熏陶和培育,也就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自我得到全面發展,成為用人單位的“香饃饃”。
2.3 培育“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
“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從職業教育供給、人才培養端入手,通過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的改革,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創業能力、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因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培育高素質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就是推動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必然選擇。從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30多年的發展史不算長,但21世紀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已占據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加速發展適應時代需求的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轉型升級,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土壤。而推進適應供給側改革需求的職業教育系統改革,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也是職業教育多元化、特色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加快職業教育系統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不僅是激發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必要手段,更是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時代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升級,社會各界都會加速進入“新常態”軌道,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和層次以及要求也將隨之發生改變,將更注重人才的綜合素養。因此,高職院校必需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通過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優化專業設置,精簡不適課程,堅持與企業合作和對接,培養具有較好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職業態度、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在育人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方向,以人才質量為標尺,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核心,正確引導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就業觀,使學生能以“匠人”和“匠心”的職業精神、職業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競爭力,并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當前中國的經濟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調整,跨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水平國家的行列,是整個社會都在面臨的問題。關鍵是靠創新,靠核心技術去推動,去引領。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讓職業人將“嚴謹細致、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的“工匠精神”注入到現代化的生產當中。更加用心去做好本職工作,更加用心去維護自身事業的原則和尊嚴。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現實價值,要多方位、多層次、多途徑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升高職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 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6-05-13.
[3] 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 2015(6).
[4] 陳玉華.論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6(5).
[5] 薛棟.中國工匠精神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6(25).
[6] 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
①基金項目:2017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職供給側結構改革研究”(17C00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曹珍(1983-),女,碩士,湖南郴州人,副研究員,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經濟系黨總支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