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史 范慶科
摘 要:“新常態”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帶動了市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這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的同時也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正好與當前市場經濟的用人需求相吻合。本文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對其在國外高職院校的現狀及內涵進行分析,結合對江浙11所院校的調研結果,論述了我國高職院校在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人才培養策略,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技能型人才 現代學徒制 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89-03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正從速度向質量轉變[1],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如何深化“現代學徒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實現產學研結合的職業教育,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已成為高職教育轉型發展的突破口。
1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形勢背景
1.1 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背景
“學徒制”[2]起源于13世紀中期,是一種以師傅傳授徒弟技能為主并結合教育模式的培訓機制。“現代學徒制”[3]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是以深度校企合作為前提,以工學結合為基本制度,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職業教育元素發展而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F代學徒制被廣泛應用于國際職業教育,成為西方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推進產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并在不同國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推廣衍生,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4]、澳大利亞的“TAFE”培訓[5]、英國的“三明治”合作機制[6]等?,F代學徒制中“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的培養機制通過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載體實現了學生專業技能與經濟發展的無縫對接,大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1.2 國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職業教育體系中知識的理論教授與技能的實踐存在嚴重的“脫軌”現象,為解決上述問題,現代學徒制應運而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外逐步得到了完善。由于受不同國家教 育基礎、教育方針、教育改革方向等因素影響,現代學徒制在不同國家內實施的差異性較大,但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因素是不變的。相對傳統學徒制而言,現代學徒制表現出如下特點[7]:(1)現代學徒制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第一,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質激勵;第二,相對全面的監督運行機制有效地保障了現代學徒制的可持續發展。(2)政府、學校、企業、行業是現代學徒制的受益者,受益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分工明確、權益清晰,為現代學徒制的發展奠定了管理基礎。(3)企業為主導的校企育人模式,學校參與負責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技術技能的實踐主要以企業培訓為主。(4)雙主體的授課模式,企業技術專家與院校教師共同教導學生,兩者任務明確、分工合作。(5)現代學徒制的人才評估考核對接國家職業資格技能考證,且根據學生技能水平對應不同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
2 現代學徒制實證問題剖析
2.1 實證調研
2015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通知》,從江浙兩省遴選11所院校作為調研對象,對院校領導、企業專家、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發放調研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92份,問卷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2.2 實證問題剖析
調研結果表明,國內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和實踐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企業行業輸送了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國的人才市場需求在“新常態”下變化較大且國內現代學徒制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結合調研結果可知現代學徒制的發展還存在較多問題,需要逐步完善。
2.2.1 現代學徒制的執行主體方面的問題
(1)政府方面。國務院及教育部對“現代學徒制”的發展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中央的號召與地方政府的執行還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經費支持力度差異上。(2)企業方面。當前,高職院?,F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過度依賴于政府,校企雙方尤其是企業一方缺乏合作的內在動力,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壓榨學生的剩余價值,缺乏長久、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戰略。(3)高職院校方面。較多高職院校對國家試點現代學徒制的根本目的存在誤區,沒有真正將現代學徒制作為解決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推進產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僅將其作為解決“招生難”現象和“就業潮”問題的手段。
2.2.2 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執行方面的問題
(1)課時分配不合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技術技能要求較高,但較多高職院校在授課課時分配中實踐課時僅占比30%左右,且授課教師大部分為校內實訓教師,企業師傅參與比例低,較多實訓課程的開展存在“走過場”現象,實訓教學缺乏相應的設備,工位數嚴重不足。(2)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把握不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這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較多高職院校沒有形成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授課要求,校內教師授課與企業師傅授課的方法差距較大,學校與企業的教學內容銜接存在脫節。(3)教學管理混亂?,F代學徒制的實施將授課地點由傳統教室變為企業,這對院校日常的教學管理和校外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較多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管理缺乏統籌意識,企業師傅以日常工作為重,輕視學生的教學管理,而學校派往企業的管理負責人難以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而積極性不高。
2.2.3 現代學徒制的考核評價機制方面的問題
(1)考核內容重點不明確。一方面院校考核重理論知識,輕技術技能,且職業素養評價尤為不足;另一方面企業考核中心為“工作量可視化”考核,主要形式為日??记?、任務完成程度和業績等具體量化指標,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態度、性格養成、職業規劃能力等方面的考評。(2)考核等級不靈活??己朔绞街亟Y果,輕過程;考核方式界定模糊,標準單一,大部分只有“及格”“良好”“優秀”三個等級,與社會對技能職業資格鑒定的等級梯度要求相差甚遠。(3)考核標準不統一。由于缺乏統一的“現代學徒制”的領導機構和指導性大綱,各地院校自行制定考核標準,這直接導致了考核標準的雜亂,引發了資格證書花樣繁多、畢業證書含金量低等問題。
2.2.4 現代學徒制在運行保障機制方面的問題
(1)法律保障體系缺失。國家出臺的“現代學徒制”法律界定模糊,責任表述籠統。如“聯合培養”中對企業應承擔的責任不明確,對學生在校內及企業內的安全問題沒有劃分具體責任方。(2)監督機構缺失。監督機構是促使校企合作雙方實現效益共贏和深度合作的關鍵。但大部分院校沒有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如監察委員會或督察組,對項目的經費預算、材料采購、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執行效果進行評估。
3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策略構建
3.1 “能力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國內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旧蠈嵤┮?年在校專業通識教育和1年企業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這便于學院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和住宿安排,但理論與實踐存在嚴重的“脫軌”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技能的提升。為此,筆者在借鑒國外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經驗和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改革現有“2+1”工學交替方式,提出了一種“能力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思路,即學生在前三個學期,在校內以人文素質培養和專業通識教育為主;第四學期,在企業教學平臺,按照專業崗位設置劃分技術技能培養方向,以“師帶徒”的形式訓練專業技能;第五學期,能力提升階段,以技術技能操作的實踐方案設計、實施為載體,分類分層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完成畢業設計,并開展職業資格認證考核;第六學期,頂崗實習,到定向企業于實際工作中在師傅指導下進行崗位實踐。以高職院校汽車車身修復專業為例,“能力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如圖1所示。
3.2 “雙主體”為依托的管理體系的構建
當前國內院校實施的現代學徒制基本上是以學校主導為主,企業為輔。這種校企合作方式無法達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高技術技能的標準要求,且無法根據市場用人需求變化實時調整學生學習動態?;诖耍岢隽艘环N“雙主體”為依托的管理體系,即以企業為主導,校企共同為院校專業建設和企業用人需求的管理體系服務。兩主體共同作用,相輔相成,其主要內涵包括:(1)在雙主體互惠共贏的基礎上,校企深度合作,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簽訂協議,并針對現代學徒制方案中具體事件指定專業的負責人。(2)校企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培養和共同完成對畢業生考核的機制,達到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對接、課程開發與崗位設置匹配的目標。(3)建立“師帶徒”制度,建立師徒結對機制、建立師徒聯絡平臺、建立師徒考核機制。

3.3 “四評一體”考核評價機制的構建
針對當前國內院??己嗽u價機制存在考核方式混亂、標準單一等問題,提出一種“四評一體”的考核評價機制,具體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師傅)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1)自我評價體系分為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具體內容包括知識評價、技能等級和素養目標等;學生根據校企共同開發的評價體系來合理判斷自身的綜合能力。(2)學生互評價具體指學生對其他人綜合能力進行判斷,在具體互評環節中應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性,避免出現關系近的同學互評或學生互相敷衍給分等現象的發生。(3)教師(師傅)評價是“四評一體”考核評價機制的關鍵。教師評價的作用對學生起正面的引導作用,考評學生的學習態度、日??记凇⒙殬I素質等方面;師傅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情況進行考核。(4)第三方評價指的是專業領域內的行業權威對畢業生進行職業資格等級的鑒定,為保證考核的公正透明,行業必須制定出統一標準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并統一規定社會認可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
4 結語
本文在系統歸納國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特征及我國高職院校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管理體系的構建”和“考核評價機制的構建”三方面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 孫粵文.新常態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應用技術類高校論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5(06).
[2] 杜廣平.我國現代學徒制內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0).
[3] 周琳,梁寧森.現代學徒制建構的實踐癥結及對策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01).
[4] 袁娟.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對地方政府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4(10).
[5] 邢清華.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定位與角色的國際比較[J].職教通訊,2011(15).
[6] 吳晶.我國現代學徒制的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1).
[7] 張常潔,王慧.國家資格框架下愛爾蘭現代學徒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
①基金項目:紹興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GJ15013)和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課堂教學創新項目(KTCX201604)。
作者簡介:黃史(1966-),男,浙江金華人,實驗師,本科,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