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楠
摘 要:民族經濟學是結合我國現實情況由中國學者創立的中國特色的新興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主體是“民族”,客體是“經濟問題”,民族經濟的二重性和多樣性特征是民族經濟學研究的著眼點。自1979年該學科創立以來,經過學者們不斷探索與研究,已經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的出臺,民族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也在不斷拓寬。
關鍵詞:民族經濟學 新世紀 少數民族地區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82-02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新變化。隨著中央政府相繼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等奮斗目標,民族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也從之前片面注重“加快發展、縮小差距”,繼而轉向注重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除了從90年代中期一直延續的研究內容外,民族經濟學研究更是進入了一個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研究視角愈發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在西部大開發進程中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而在注重人文關懷的新環境下,學術界不僅更加重視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同時也引入了更多新的學術思想和研究范式。
1 民族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每個學科的發展都需要經過幾十年至幾百年的錘煉方可形成普遍認知。進入2000年,學術界對民族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關注和理論研究仍有增無減,這不僅是學科成長的需要,也是適應時代發展,解決現實問題的客觀需要。此時期對民族經濟學學科建設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以各民族院校的學者、教授為主,如學科創始人施正一先生和他的學生黃健英老師、張麗君老師等,龍遠蔚先生、劉永佶老師、鄭長德老師、李忠斌老師、莊萬祿老師、王文長老師、宋才發老師、包玉山老師、東人達老師等。
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民族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核心概念、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任務等涉及民族經濟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展開大范圍的討論。這中間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與刊物很多,如:莊萬祿(2003)《民族經濟學》,龍遠蔚(2004)《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以少數民族經濟與民族地區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邏輯變化的軌跡為主線,從微觀、宏觀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不同層面及其內在聯系對于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理論框架是一個新的視野。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還包括劉永佶(2007)《民族經濟學》、王文長(2008)《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在李忠斌(2002)《民族經濟發展新論》中,關于學科理論淵源、學科地位、研究對象及與其他經濟學科的區別及研究方法上都與王文長教授有比較一致的觀點。黃健英《民族經濟學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2005)、李忠斌《關于民族經濟學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2003)、馬麗娟《在探民族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以云南民族經濟為例》(2003),強調民族經濟學是中國學者自創的中國特色的新興交叉學科,研究的對象主體是“民族”,客體是“經濟問題”,民族經濟的二重性和多樣性特征是民族經濟學研究的著眼點。
2 研究的主要熱點問題
從研究領域看,民族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少數民族人口經濟發展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研究、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等諸多方面的成果都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
2.1 民族經濟發展戰略
民族經濟學科進入新世紀,認清民族經濟的特殊性,對民族經濟發展戰略進行理論創新研究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領域,并涌現出許多新的理論觀點。諸如: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差距問題,“加速發展戰略”“雙向大循環”開放戰略“跨越式發展”戰略、“波浪式推進”理論、“生態補償機制”、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三次飛躍”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包括:傅小鋒(2008)《綠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曹征海(2005)《和合加速輪:當代民族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馬林(2006)《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論》、王玉芬(2006)《內生拓展——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理念、根據、條件、戰略》、丁秀清(2013)《民族經濟獨特經營要素的合理配置與衍生》、文精(2004)《民族經濟研究文集》,鄭長德(2016年)《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研究》、劉永佶(2006)《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研究》、吳映梅(2006)《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及機制研究》、牟本理(2003)《論我國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李俊杰(2003)《民族地區小康進程研究》、胡鞍鋼、溫軍(2004)《西部開發與民族發展》等。
2.2 少數民族人口經濟發展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總人口為10643萬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8.41%,且少數民族人口又多居住在中、西部的山區、草原、高原、牧區和森林地區。由于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國家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少數民族人群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展程度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對少數民族人口的經濟發展研究也成為這一時期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典型的著作和期刊包括:才讓加(2007《)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經濟研究》、回建(2009《)中國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研究》、周興茂(2002《)土家族區域可持續發展》、田孟清(2002《)土家族地區經濟發展探索與思考》,黃健英(2009)《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妥進榮《東鄉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冷志明、游新彩(2008)《民族地區經濟政策研究——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實證分析》、吳嶸(2000)《貴州少數民族山區庭院經濟發展問題思考》、烏日陶克套胡(2007)《論蒙古族游牧經濟及其基本矛盾》等。
2.3 少數民族人口就業、人才培養及勞動力轉移
少數民族勞動者是民族經濟發展的主體,勞動力是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民族經濟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因此,對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勞動力的研究也是民族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2000年以來,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勞動力及人力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人口變化情況、職業變化情況、老齡化問題、少數民族教育問題、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等。以鄭長德、丁賽、楊林、馬紅梅、陳書偉、馬勝春、張天舒、湯奪先等學者的相關著作和文章為代表。
2.4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觀層面研究而言,學界對民族地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地位,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復雜性、特殊性等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共識,但在如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上存在一定分歧。從簡單的邏輯關系看,落后地區要在較低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相同的目標),就必須在未來十幾年使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持續超過全國的平均增速。據此,部分學者提出,民族地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而更多的學者在主張“加快發展”的同時,還考慮了生態環境和政治因素,提出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著眼點放在顯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創建一個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得到保護、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活富裕祥和的小康社會;還有的學者認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共同富裕”,要使民族地區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樣有共同參與發展、共同分享發展成果的機會。后者的思路更加符合民族地區的實際,體現了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典型的研究包括:楊文安(2001)《民族經濟與社會研究》、黃健英(2003)《起飛——西部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新思維》、楊蘊麗(2009)《西部民族地區節約型社會建設研究》等。
還應提到的是在這一時期,學者們基于我國各民族之間以及不同民族地區 經濟社會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生態問題而深入民族地區開展的長期、廣泛而深入的民族地區社會調查研究及其大量成果。
2.5 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來,從民族文化視野研究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著述明顯增加。民族經濟研究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側重探討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強調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以及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經濟發展處于暫時滯后狀態下的少數民族,如何利用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來改變自身落后的經濟狀況,同時又保護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經濟發展了的民族,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尤其對經濟發展滯后的少數民族來說,能否從文化資源的角度找到脫貧的新途徑?這是有關我國少數民族發展的一個帶有普遍性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2.6 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及協調發展研究
我國民族地區資源豐富,新世紀學者們在探討如何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如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涌現出大量文獻。包括楊玉文(2003)著《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韓德麟等(2003)著《新疆資源優勢及開發利用》等。其中楊玉文在著作中提到我國民族地區的優勢在于資源,矛盾也在于資源。作為新興的經濟學理論的“資源詛咒”假說認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會阻滯經濟增長,“將自然資源留在地下”成為邏輯上規避其“詛咒”的最佳選擇。
2.7 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研究
產業結構調整貫穿于區域經濟發展始終,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產業結構優化把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最終目標,對區域產業結構采取一系列的調整活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需要。民族地區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合理化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可以使資源獲得最佳效益,還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更有效發展,從而改善民族地區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因此,進入新世紀,關于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問題的研究文獻也大量出現。
除上述列舉七大類熱點研究問題之外,學術界圍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領域還包括:民族地區現代化即城鎮化與工業化研究、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研究、民族經濟法制建設研究、民族地區金融和財政問題研究、民族地區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史研究、民族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研究、民族旅游經濟研究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修訂本)[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
[2] 龍遠蔚.民族經濟研究30年概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9(7).
[3] 莊萬祿.民族經濟學[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4] 龍遠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 黃健英.民族經濟學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6).
[6] 王文長.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7] 李忠斌.民族經濟發展新論[M].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