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紅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必然會帶來整個區域的新一輪發展機遇,而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為其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服務,怎樣促進人才流動和集聚以及如何加強該區域內人才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力,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本文在對比分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產業結構、人力資源學歷結構、人才結構、區域人才需求結構、就業行業結構差異的基礎上,分析了在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中,人才聚集配置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地區人才聚集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 人才聚集 人才引進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31-03
京津冀區域作為“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外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區域,在北方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政府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并且確定設立雄安新區,為京津冀區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京津冀區域要走出一條科學、可持續的協同發展道路,必須整合好京津冀區域內的各項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京津冀區域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北方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為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分析
京津冀地區作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區域,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極大的發展動力和潛力。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工業基礎比較雄厚,資源豐富、人才濟濟,是重要的化工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然而,一直以來形成了兩大直轄市高度發達而河北省相對落后的格局,北京和天津人才集聚,資源匯集、經濟發達,河北省的資源流向京津地區,三地形成巨大落差,嚴重影響了京津冀區域經濟、產業、科技、人才的協調發展。
京津冀協同戰略下京津冀已經明確定位,北京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汽車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現代金融業、信息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博覽、旅游娛樂等為輔的現代服務產業。天津將建成國際港口大都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重點發展現代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商貿業和物流產業,大力開發濱海新區,向西部發展。河北省將建成外環京津的重化工和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冶金、建材、裝備制造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食品、旅游、信息等產業。河北省將積極接受北京功能轉移,同時承擔天津產業資源轉移,接受北京優質的產業資源、科技資源以及天津的產業資源,將北京、天津的產業與河北省深度融合,形成三地協同發展的局面。雄安新區設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將給河北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
由于地理原因京津冀區域有著悠久的合作協同發展歷史,然而也存在著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人員素質等眾多不和諧因素,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在分析京津冀地區產業和人才構成的差異,探討區域內人才聚集與協同發展的策略,對充分發揮京津冀區域人才的優勢,調整區域間人才結構,引導人才的合理和有序流動,實現人才合理聚集與配置,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京津冀產業結構分析
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差異較大,北京和天津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河北省出現“二、三、一”結構,具體內容見表1。
由表1可以分析出以下三點內容。
(1)北京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 79.7%,是以知識、技術密集為特征的三次產業結構發展模式,較為發達;天津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2.2%,剛剛超過半數,而河北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2%,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特征。

(2)天津與河北的第二產業產值占比較大,第二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46.5%和48.3%。
(3)北京第一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0.6%,天津占地區生產總值1.3%,河北省第一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1.5%。河北第一產業比重依然很大,還是農業大省。
1.2 京津冀人才結構分析

由表2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兩點。
(1)北京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占年末人口數的0.71%,天津占0.85%,河北0.44%。
(2)北京2015年大專及以上人數占年末人口總數的0.618%,天津占0.344%,河北占0.146%。北京和天津受高等教育程度明顯高于河北。
1.3 京津冀都市圈人才需求比較分析
根據京津冀三地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北京、天津、河北的人才需求的描述比較分析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在京津冀三地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北京的人才需求結構與其經濟和產業結構相適宜,對高等級的人才需求較大。天津和河北的人才需求結構同構現象明顯,河北在裝備制造、石油、醫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交通運輸等領域與天津的人才需求基本相同,這與天津和河北的產業結構存在同構現象相對應。
國家制定的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必然帶來人才向雄安新區的聚集和流動,隨著產業向雄安新區的聚集,人才也會不斷積聚。與產業相適應的高級人才的匯集使河北省人才數量和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三地人才結構會發生新的變化形成新的人才格局。
2 京津冀區域人才發展現狀與原因分析
從目前來看,京津冀區域三地人才在配置上存在很大差距。
2.1 京津冀三地人才結構差距大,人才配置不均衡
歷史原因形成的北京和天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良好完善的公共設施,對人才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大量人才資源向北京聚集,同時帶來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北京集聚;而河北省則由于經濟、產業不發達,人才向京津兩地流動。京津冀的人才由相對經濟發展稍慢的河北省流向京津兩地。
2.2 人才利用效率低,人才流動不足
第一,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分布不均衡,同時,人才利用方面還存在明顯利用效率偏低問題,同時人才的浪費現象嚴重。
第二,京津冀三地各科技、經濟、文化、交通、教育、醫療等條件差距較大,北京、天津的綜合實力很強,河北省與兩大直轄市存在巨大的落差。還由于涉及到檔案、社保、戶口、待遇、機遇、環境、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區域內的流動性比較低,主要是河北省沒有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三地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尚未形成。
2.3 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人才
京津冀地區新產業新行業新技術不斷涌現,而與之相適應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新興職業人才相對短缺,可以說,解決了人才緊缺問題就解決了產業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北京,大量高學歷人才進入政府機關等單位,從事管理工作,反而在企業等人才最為緊缺的一線,難以新引來高學歷人才,人才配置不合理。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深入進行,京津冀區域對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還將不斷上升。
3 京津冀區域人才聚集模式與策略
人才聚集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經濟環境、人口環境、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生活環境是區域人才集聚的直接動力,經濟環境、人口環境、自然環境以及良好的政策環境是牽引人才流動的核心要素。要通過控制人才流動的核心要素控制人才的流動,為區域建立良好的區域人才集聚機制。結合京津冀區域發展目標和人才分布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把人才吸引與項目、產業相聯系,人才與項目共同發展
京津冀區域真正形成協同發展意識,河北省可以依托北京和天津的現有優勢,發展河北省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空間上,京津冀三地形成梯度發展的格局。在三地間形成“一盤棋”,以產業的協同發展提高地區核心競爭力。一是要不斷提高北京、天津、河北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條件,吸引國內乃至海外人才向京津冀地區聚集。二是不斷提高區位競爭優勢,創造便利條件和優惠政策,吸引區域外項目、產業進入,以項目、產業帶動高端人才進入。統籌區域發展,必須增強京津冀區域內落后地區的人才集聚能力,協調好京津冀三地之間的利益,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建議創造便利條件,允許科研人員以兼職、講座、技術服務等方式在工作單位之外展開第二份工作。
3.2 政府轉變職能,建立健全人才的宏觀調控機制
不斷提高人才引進經費,提高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式,轉變人才培養觀念,要從舊有的以學歷培養,轉變為能力培養。
建立終身教育方案,不斷提高政府在人才教育培訓上的資金投入比例,注重對各產業緊缺的創新型人才、高級技能型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同時,要構建良好的人才服務機制,為高級人才,尤其是產業急需的緊俏人才,提供社會保障、住房、戶籍、子女上學等方面的便利條件。
3.3 打造便利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暢通人才流通渠道
要不斷優化人才管理體制機制,創造便利人才流動的政策環境,為地區人才流動創造便利的體制環境,簡化流通手續。建立開放、包容、公平的用人環境,要完善人才市場管理。不斷優化人才激勵措施,為吸引優秀人才創造亮點。建立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的分配機制,施行“市場決定薪酬,薪酬引導流動”的市場化薪酬機制,推動建立市場化、國際化、多樣化和菜單式的激勵機制。
雄安新區的設立會帶來京津冀區域人才格局的大變動,不久的將來北京會有大量的人才流向雄安新區,而雄安新區會形成新的人才聚集地,并帶來雄安新區巨大的經濟增長,讓我們拭目以待京津冀人才的重新分布和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柳玉民,宋秀麗,時麗穎,田姍.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迎來新機遇[J].中國人才,2014(09).
[2] 劉海云,楊琰,劉艷君.加快推進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5,29(02).
[3] 佟林杰,孟衛東.京津冀區域人才特區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5,29(05).
[4] 李川.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N].天津日報,2014-12-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