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姜明棟 高天羽
摘 要:濱海新區作為江蘇沿海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規劃建設好濱海新區,有利于提升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有利于蘇北地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本文在SWOT模型架構下對濱海新區戰略環境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發展定位、做好長期規劃、發展綠色經濟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江蘇濱海新區 戰略環境分析 SWOT模型 發展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33-02
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日益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江蘇沿海大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1];蘇東沿海大部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建設規劃[2];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出臺[3];江蘇沿海地區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陣地[4]。作為多個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尤其是“沿海經濟帶”和“淮河生態經濟帶”的“T”型節點,江蘇沿海地區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濱海新區作為江蘇沿海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規劃建設好濱海新區,有利于優化調整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有利于提升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有利于蘇北地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因此,在濱海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中,能否正確分析戰略環境、準確把握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戰略優勢、積極策應戰略機遇對于濱海新區的開發具有深遠影響?;诖?,本文以江蘇濱海新區為研究對象,在SWOT模型的理論框架下對其發展的戰略環境展開深入研究,分析其內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外在的機遇和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江蘇省濱海新區的生態發展路徑。
1 江蘇省濱海新區的戰略優勢
(1)空間區位優勢獨特。江蘇省濱海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江蘇沿海中部,是淮河東向唯一的入海口。其緊鄰西太平洋東亞航道要沖,陸上連接隴海線直達中亞地區,具有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
(2)建港自然條件優越。濱海港作為濱海新區的依托,擁有良好的建港條件。-15米、-20米等深線距岸分別3.95千米、43千米,泊穩條件好。在全省范圍內,濱海新區建設20~30萬噸航道碼頭投資最省、條件最優。
(3)后備土地資源豐富。濱海新區現有可直接利用建設用地約180平方千米,還可開發利用約100平方千米,適合用地量大、規模效應顯著的大型臨港產業集聚發展。在土地資源嚴重稀缺的江蘇,這給濱海新區創造了重要優勢。
(4)有一定的產業基礎。2016年,鹽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是全省最大的乘用車制造基地、新能源發電以及風電裝備產業基地。截至目前,濱海新區已有多家大型央企成功入駐,一批重大項目正在推行。
(5)生態基礎相對良好。濱海新區境內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海水自凈和大氣擴散能力,具備承接長三角和沿江地區產業輻射轉移的生態基礎。
2 江蘇省濱海新區的劣勢條件
(1)經濟基礎薄弱。濱海新區所在的蘇北地區是江蘇省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情況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在新區建設初期可能會面臨資金短缺等問題。同時,濱海新區以淮河流域為經濟腹地,而淮河流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
(2)現有交通設施落后。雖然江蘇省整體而言交通基礎設施完備,但是蘇南和蘇北地區交通設施建設水平具有很大差距。截至目前,濱??h尚無已經運行的鐵路,建成的高速公路僅有沈海高速一條;由縣城或高速出入口通往港區的道路還有待完善提升。
(3)鹽堿地開發成本高。雖然濱海新區后備土地資源豐富,但是一方面沿海地區的鹽堿地不利于農業開發;另一方面,灘涂淤泥型海岸也不利于城市和工業用地建設。對于地基和土質的改良還存在技術性難題。
(4)產業結構相對落后。由于和蘇南地區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濱海地區現有的產業結構相對落后。全縣沿海地區主要工業類型還是以傳統的高能耗、高排放工業為主,工業增加值率低,產業結構急需改善。
3 江蘇省濱海新區的戰略機遇
(1)沿海大開發政策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為了改變江蘇沿海地區經濟落后的現象,21世紀以來,國家和省政府相繼出臺政策助力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大項目的引入以及財政經費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傾斜使蘇北地區的落后現象得到明顯改變。
(2)“一帶一路”政策推進區域對外開放。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擁有深水大港的濱海新區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依托濱海港一類口岸以及鹽城國際航空港、國家保稅區,濱海新區的外向型經濟不斷發展。
(3)融入長三角規劃促進區域統籌協調。2016年頒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是中國建設第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路線圖,而鹽城是該規劃中唯一涉及的蘇北城市。濱海新區作為鹽城新的增長極將成為長三角北翼的重要港口和工商業重鎮。
(4)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提升區域戰略地位?!痘春由鷳B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報告》提出要建設國家第三條出海黃金水道,通過構建淮河經濟帶,統籌規劃淮河干線航道及重要支流航道的整治工程,疏通淮河直接入海航道,將淮河打造成一條惠及整個流域黃金水道,帶動整個流域經濟融入全球航運體系與供應鏈。濱海扼淮河入??谝獩_,是實現淮河流域河海聯動的重要樞紐,戰略地位顯著。
4 江蘇省濱海新區的外部威脅
(1)江蘇沿海港口面臨激烈競爭。就省級層面,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江蘇省重點打造連云港港、鹽城大豐港和南通洋口港;而連云港、南通兩市則還在徐圩港、通州灣等地大力開發港口,江蘇沿海地區港口密集但是分工尚不完善,因此會導致惡性競爭。
(2)傳統產業引入不利于產業整體提升。近年來,隨著蘇南地區普遍面臨產業升級轉型,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低附加值工業企業北遷,在濱海沿海化工園區就有不少這類企業,這不利于新區整體的產業布局和建設,不符合“產業強市”的發展理念。
(3)生態環境面臨威脅。濱海新區緊鄰國家級鹽城沿海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其本身的建設用地不得不侵占原有的沿海灘涂。隨著港口集散規模的擴張、臨港工業的增長以及港城建設的發展,勢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5 江蘇省濱海新區發展路徑研究
(1)因地制宜,明確發展定位。要進一步明晰濱海新區發展功能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要綠色,也要綠色生產力,把新區打造成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典范。要深入研究產業選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貪大求全,注重凸顯特色,實施重點突破。要以產業為核心,以港口為龍頭,推進港產城聯動發展。要注重總體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相互銜接,體現“多規合一”。要堅持研究戰略與研究策略相結合,處理好長遠與當前的關系,按照“分步走”原則,努力在核心區建設上率先突破。濱海新區開發建設事關全局和長遠,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力量,配強領導班子,堅持市縣聯動、共同發力,支持濱海新區發展。要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探索新路,不走老路,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確保新區集中精力推進項目和載體建設。
(2)放眼長遠,做好長期規劃。要圍繞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增后勁,高起點推進新區開發建設。規劃編制要先行,積極策應國家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準確把握戰略定位和產業方向,統籌抓好規劃編制工作,重點突出核心區建設,合理規劃引導城鎮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空間布局,做到相互配套,體現“多規合一”?;A設施要先行,抓住當前寶貴的時間窗口期和開發建設成本低的重大機遇,用足用活金融工具,創新投入機制,加快交通、水利、電力和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沿海深水港口和空間資源優勢,為新區承接更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大工業項目創造條件。
(3)生態優先,發展綠色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濱海新區最寶貴的戰略資源。環境建設要先行,認真落實“一片林”戰略工程,圍繞路網、水系和重要節點、核心區做好綠化工作,加快構建生態網絡,以此帶動環境優化、形象提升。體制機制要先行,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用改革創新的思維方式推動各項工作,充實完善新區管理班子,理順條塊和層級關系,盡快形成創新、高效、統一的體制機制。抓住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契機,圍繞招引產業鏈龍頭項目,拓展更多信息源、項目源、客商源,推動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大工業項目向鹽城沿海集聚的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 袁汝華,王震.江蘇沿海灘涂開發模式選擇[J].開放導報, 2011(03).
[2] 薛艷杰,王振.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研究[J].社會科學, 2016(05).
[3] 顧為東,張萍.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1).
[4] 鄭志來.江蘇省“一帶一路”戰略融合發展路徑與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7).
①基金項目: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基于碳水耦合的低碳海綿城市建設路徑研究——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201710294098);河海大學校級重點實踐項目:江蘇沿海產業園水環境治理現狀調研;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科技基金重點項目:基于城市空間效率的海綿城市成長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胡媛媛(1997-),女,江蘇淮安人,主要從事政府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研究;姜明棟(1997-),男,江蘇鹽城人,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水環境規制方面的研究;高天羽(1997-),女,江蘇阜寧人,主要從事會計研究、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