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 文安東 宋士玲
摘 要:河南省產業發展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區位交通、傳統農業基礎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等條件,呈現出相對穩固的產業結構,同時也暴露出產業間的不協調與單一產業發展畸形而使得地區命脈產業——農業發展受阻的問題。那么,從戰略化角度來看,發展生態農業就成為地區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產業專業化與技術化的一種趨勢,因此,對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風險分析也勢在必行。
關鍵詞:河南省 生態農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45-02
1 河南的區位背景與生態農業發展趨勢
1.1 地理背景
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省處在我國的中部地區,承接東西南北,有著優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從交通及其所處位置上來看,鐵路、公路、民航等運輸方式構成的完整區域交通體系基本形成。處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京珠線和連霍線高速公路的相交處,兩條公路全程貫穿河南省長達1000多公里。比較發達的鐵路、公路運輸網和空運相配合,形成多功能的綜合運輸網絡體系,對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潛移默化地為河南省的產業融合打下堅實基礎。
1.2 生態農業趨勢
1.2.1 內部循環轉向多級利用
河南省生態農業目前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改變傳統的自給性理念,轉向與工業有機的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通過農產品的加工來連接生產、消費等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的一體化與規模化,以及與二三產業資源之間的優化配置與整合,逐漸形成良性的“循環經濟”結構。
1.2.2 由追求產量轉向多功能
河南省的生態農業也在不斷重視著農業領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不同于以往的單一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提高產品的豐富程度來滿足市場上多變的需求,實現供給側的有效改革。
1.2.3 規模化與產業化
生產規模不高、分散化程度較低,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不能完全適應市場多樣化是目前任何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處理好單一市場與廣大消費者市場之間的矛盾,實現產業化與規模化并重也是當前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2 生態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發展持續穩定
河南省歷來都是我國糧棉油大產區,近年來河南省的傳統農業穩步發展,使得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的進程。小麥、玉米、優質棉花的市場競爭力在全國可謂是首屈一指;2015年,河南省的糧食總產量達4254萬噸。
2.1.2 人力資源優勢
河南省是我國勞動力密集型大省,受教育人員眾多,城鎮化水平處于平穩上升的趨勢。2015年河南省當前總人口數為9480萬人,城鎮居民占48%,農村居民占52%,城鎮常住居民超過4000萬人,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平衡的人口結構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消費市場和堅實的生產后備軍。
2.1.3 市場基礎
河南省的特色農產品也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例如:新密金銀花、新鄭大棗、信陽茶葉、中牟大蒜、固始雞、華英鴨、南陽黃牛、四大懷藥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無論是在國外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且從消費結構的變化來看,特色農產品更能夠滿足當前城市居民的需求水平與多變的需求結構。
2.2 機遇
2.2.1 “互聯網+農業”成大趨勢
目前,中央一號文件正在極力倡導綜合運用互聯網及相關領域的形式去發展農村經濟。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內互聯網用戶達8145.5萬人,全省互聯網普及率超過80%,農村地區約占20%;并且2016年年底河南省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了330億元。“互聯網+”農業主要包括生產和流通兩各方面,生產中實現全程信息監控,與系統控制,提升農業生產的集成化與精密化程度;流通就是將農產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機地結合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2.2.2 產業化初具規模
河南省的農業在全國來說,它的產業化程度是比較領先的,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2016公布的全國首批良好農業規范試點企業名單中,河南省就有34家企業成功入選,入選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位。還有農業生產基地、農產品信息服務站等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生產銷售組織的建立,類似的規模型的法人組織都是起著良好的帶頭作用的,也使得河南省生態農業的建設有了穩定長足的發展空間。
2.3 劣勢
2.3.1 第一二產業技術水平相對滯后
在經歷了長時期的高速發展后,部分自然資源面臨枯竭,而資本投入又十分有限的條件下,通過提高技術水平來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就成了河南省的必然選擇。技術對于第一、二產業結構的改造和三次產業的優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2015年廣東省R&D經費(工業企業研究與實驗發展活動及專利情況)投入高達150萬元、上海市47萬元、北京市與天津市合計近60萬元,河南省僅有30萬,相對于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來說,河南省技術擁有量和技術創新能力還有相當的差距,即使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待提高。
2.3.2 第三產業比重偏低
河南省第三產業的布局一直以來處于集聚和分散并存的狀態。2015年河南省的國際旅游收入為6.23億美元,在整個東部地區僅次于山西和黑龍江。全省第三產業比重在38%以下,遠遠低于東部地區整體水平。雖然河南省的第三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與河南省整體經濟發展的現狀與要求還不相稱,最關鍵的是特色農業旅游的優勢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沒有利用好不同地區的農業特色去因地制宜地發展第三產業。
2.3.3 產業專業化程度低、關聯度弱
河南省各地區同類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區域內各產業間產業結構趨同,專業化程度低。雖然各市都有相對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但缺乏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其比較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
2.4 潛在威脅
2.4.1 地方政府不夠重視
雖然河南省生態農業建設取得良好的成績, 但地方各級政府卻并沒有提高對其發展的重視。環保部門只重視工業區與城市環境的污染的治理,對大環境的綜合保護不夠重視。2015年河南省的總氮磷排放量將近50萬噸,廢水排放總量達43億噸,位居全國第二,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沒有得到相應有效的治理;農林牧部門只重視單一的技術研究,沒有按照綜合治理的普遍規律以及地區間區位優勢的特殊性去具體分析與總結,冒進求量,卻往往忽視了農業建設質量的重要性。生態農業的發展受限,難以形成整體的規模效益。
2.4.2 組織機構不健全
目前河南省下屬的大部分縣級行政單位中的環保部門還屬“低配”,專業精通生態農業知識與技術,生態環保專業技能的人員極其匱乏;農業環保部門與農村能源部門共同辦公普遍存在,農業的環保工作沒有專業專職的人員去著手監管。
2.4.3 生態環境的惡化
在河南省也存在不少違背生態經濟規律的做法,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制約生態農業的建設。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河南省2015年全省的垃圾清運量8910.8萬噸,農村地區占比10%,廢水排放總量433487萬噸,其中農村占比20%。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單一種植過度耕作、過度開采地下水,誘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阻礙生態農業的發展。
3 基于宏觀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看,我國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排水過程中,農業污水的源頭主要來自于家庭直排,對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2015年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的廢水排放總量達730億噸,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7114億元。此外,在農業發展和畜牧業發展中,人們對化學物品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導致水體污染和土地流失情況不斷增加,但是實際上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卻在不斷下降。水資源總量從2010年的30936.4億立方米減少到2015年的27960.6億立方米,各個地區的水資源分配也是不盡相同的。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水資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4 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4.1 政策上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
4.1.1 對農業組織的扶持
為合作社的規范、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形成基層、地區、中央三級的層次化合作社體系。在經濟、政治上給予支持,應該每年安排一定的貼息貸款及技術服務給參與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社,在制定一些農業政策的時候讓合作社也參與進去等。
4.1.2 在資金方面
各級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投入生態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銀行、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擴大貸款規模,集中資金支持生態農業產業化項目,積極支持出口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商品基地建設。創新適合生態農業化經營的多種融資方式,比如:建立“龍頭企業+擔保公司+銀行+農戶”四位一體模式,創辦“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貸款模式等。
4.2 加大農業科研投入
加大科技技術投入,通過加大生態農業領域技術的投入力度來推動生態農業的更新與加速發展。當前要建立傳統農業的合理經驗與現代農業的先進適用技術相結合的生態優化技術體系或生態農業技術支持系統,促進科技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成果轉化。
4.3 綠色產業規模化
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還使得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更加合理化,資源利用更加有效率。通過大的組織和經濟體去融合包括生態農業在內相關產業連鎖帶動,保證生態農業應對市場的能力最終才能保證綠色產業的市場供應能力。
5 結語
河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在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上應該處于中流砥柱的作用。從整個河南省產業融合的角度我們不難看出,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要形成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良性互動下的規模化與產業化,還要在適應當地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瓶頸與缺陷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發展河南生態農業的地區特色。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基礎,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參考文獻
[1] 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中國對農業的展望[D].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0.
[2] 梁瑞華.創新驅動河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微[D].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2017.
[3] 張書杰.河南省產業升級和優化的SWOT分析[D].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2011.
[4] 李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如何發力[N].光明日報(經濟社會新聞),2016-01-28.
[5] 陳智廣,姜明.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分析[D].包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
[6] 管志華.河南省區域第三產業綜合發展水平[D].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 鄭明高,曹玉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